箭在弦上的歇后语是什么 箭在弦上是我国文化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的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箭在弦上的歇后语是什么,快来看看吧! 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陈琳领命援笔立就。……
箭在弦上的歇后语是什么
箭在弦上是我国文化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的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箭在弦上的歇后语是什么,快来看看吧!
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陈琳领命援笔立就。文章畅快淋漓,结构文辞气势无不精彩;曹操于许都正患头风,览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立愈。后冀州城破,陈琳被捉见操,操问:"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箭在弦上的歇后语:不得不发
基本信息
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释义: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
语出: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琳谢罪曰:‘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示例: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的内战危机得以消除了。”
正音:弦;不能读作“xuán”。
辨形:箭;不能写作“剑”。
近义:不得不发 如箭在弦
用法:比喻情况危急;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一般作宾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这次行动酝酿了很久;到今天已是~;不得不发。
[英译] a point of no return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太平御览》。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原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袁绍的书记官,曾为袁绍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xí)豫州》。檄文历数曹操罪状,辱骂曹操祖宗三代。在曹败袁而陈琳已归顺曹后,曹操问陈琳原来为何如此辱骂自己。
陈琳回答:“那时为形势所迫,不得已,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才,看到陈琳把问题讲清楚了,并承认了错误,就既往不咎并委以官职。“箭在弦上”比喻形势十分紧迫,已经到了不能不做的地步。
成语故事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去世后,陈琳跟随袁尚。邺城失守,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原本是在北方军阀袁绍的手下当书记官。袁绍的野心特别的大,他见曹操崛起,顿时感到威胁很大,惊恐威胁到自己,于是便把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曹操。
为了讨伐曹操,于是袁绍便让陈琳写了一篇《檄豫州》的檄文。陈琳在檄文中慷慨陈词,历数列举了曹操的各种罪状,甚至还痛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檄文最后号召天下州郡共同起兵,一起讨伐曹操。
这一次,曹操又犯了头痛病,正好身边的侍从送来了袁绍的讨伐檄文。尽管曹操是非常讨厌其中所写的内容,但是又为它的精彩文笔所打动,于是越读越兴奋。不再感到头痛了。后来,通过了解,知道了这篇檄文是陈琳写的,觉得像陈琳这样有文才的人竟然被袁绍所用,实在感觉非常的惋惜。
袁绍骄蛮无能,最后被曹操打败,陈琳便也投靠了曹操。有一次,曹操问陈琳:“你当初替袁绍写檄文,既然是痛斥我的,那骂我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连累我的祖宗三代一起受到连累呢?”陈琳谢罪说:“当时的情况已经是箭搭在弓弦上,又不得不发射出去。”曹操听到陈琳这样的回答,觉得不无道理,也就不再追究起这笔旧账,反而对他很是器重,让他担任起司空祭酒。
成语寓意
曹操问陈琳,当初替袁绍写檄文,骂我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连累我的祖宗三代时,陈琳说当时的情况已经是箭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人们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形势所迫,不得不做出某种身不由己的决定。但是,越是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大脑和条分缕析的思维,分析是否真正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