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 1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内涵 1.1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内涵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源于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而提出的。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
1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内涵
1.1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内涵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源于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而提出的。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简言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的能力,是大学生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规律,不断地自主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
1.2为何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是国家社会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又是高职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一文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就业准备的,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取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目前的现状
2.1我国高职生职业发展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初期的就业率较高。但与此同时,仍存在就业满意度低、离职率高、稳定性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009届至2013届我国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各项职业指标。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毕业生无论是总体就业率还是“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都较高,月均收入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然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毕业生的离职率也较高,均在42%以上,2011届的离职率突破50%,达到52%。这说明我国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率较高,离职率也较高。
2009届和2010届高职毕业生的中期职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专业对口率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职毕业的就业相关度下降,职业稳定性较低。
2.2高职院校在培养中的缺失
一是教育理论过于陈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高速腾飞,高职院校在为生产一线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高职院校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转型时期,原有的那种“过分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理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是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也应具备适应能力、职业变迁能力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契合某些岗位分工较细的企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分类过细、过窄的问题,这种分类满足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短期的、浅层次的要求,但学生的能力受到了一定制约,缺乏职业变迁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也无法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校企合作”重“企”轻“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02010- 2020)》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经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合作中,校方出于学生就业、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等方面的顾虑,存在过分迎合企业和市场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企业的订单培养,更加重视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3.1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除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外,还应重视对技能之外的知识迁移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传播面积广,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就学到工作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校方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适应岗位的变换和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打下基础。
3.2调整专业设置、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职业类别进行专业设置,容易受到市场偏好和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影响,因此要把握好市场与学科内在逻辑的度,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类别,有区别地设置相应专业。例如:对电子制造业、装配业、加工业等岗位分工较细的行业,可以适当细化专业设置;而文秘、管理、经济等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应当将专业设置得宽泛一些。在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方面,要适当扩大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突出基本概念、原理的讲授,让学生感觉到理论课程对实践技能的指导作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单凭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但教育的非盈利性质使得企业无法在合作中获得立竿见影的利益,这与企业追逐利益的天性相抵触。因此,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之初,应让企业参与制订合作办学的规章制度,督促企业在共同培养、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遵守共同制订的规则,切实负担起应有的责任,避免学生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学院还要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制定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 (18) : 42- 43.
[2]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09(5):45- 46.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2000- O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