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礼仪的发展史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现代礼仪 发展史 简述

管理员

摘要:

简述现代礼仪的发展史  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述现代礼仪的发展史,欢迎阅读。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简述现代礼仪的发展史

  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述现代礼仪的发展史,欢迎阅读。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礼仪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礼仪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着重论述了现代礼仪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包括现代礼仪的含义,现代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传统,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等几点方面。

  1、现代礼仪的含义

  现代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传统意义上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今天所谓的礼则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此外,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且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2、现代礼仪的形成

  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原始社会起,人类社会便已有了“礼仪”存在,礼仪形成的最初“礼”与“仪”是有不同涵义的,原始社会的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礼是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这样说来,“礼”在狩猎时代就有了它的初步形态。

  在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漫长阶段,“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春秋时期,才提到了“仪”这一概念,“仪”是指仪式,仪文。周朝是国家礼仪齐备的朝代。周公为周朝制度了种各种典章制度,即所谓“周礼”,要求诸侯遵行。谁要是不遵行,天子就可以处以讨伐。历代封建王朝,崇尚儒家主张的“礼治”,沿袭周礼,并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所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人们以“礼”为准绳,各守本分,不得逾越。

  封建社会,礼为“法”,为“治”,仪为“仪式”、“仪文”,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逐渐演变为“治国之法”, “礼”也是区分贵贱、尊卑、逆顺、贤愚的准则,封建礼教就是当时的“礼”,是封建帝王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统治阶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并稳定自己的统治秩序,规定了许多礼节条文,道德要求本阶级的成员严格遵循。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礼”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使中国成了有名的“礼仪之邦”。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合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礼仪形式。

  3、现代礼仪的发展(继承传统,兼容并包)

  礼仪是人们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通行证”,人类自诞生那天起,便开始了对文明与美的追求,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摆脱愚昧、野蛮和落后,走向进步、开化与文明的标志。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和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数千年来对文明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和礼仪,追溯中国礼仪的历史是漫长而久远的。 现代礼仪在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礼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增加了五讲四美的新内容,而且在对外交往中吸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的礼仪,从而使我们现代礼仪更加的完善,更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也相对的促进了我国的对外交往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封建礼仪的繁文缛节,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反动的、“吃人的礼教”。所以,对于这种礼仪传统,应持分析的态度,吸取其中的有用的精华,抛弃封建落后的糟粕。例如: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的不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盲目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愚忠愚孝,当时的很多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服从,然而在礼仪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了这种盲目的行为,增加了更多自由的思想,使得尊老敬贤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显示了现代礼仪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了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礼仪,又注入了新时代的气息。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然而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这是各国礼仪的精华之处,我们在遵守国际礼仪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先进的礼仪。例如:我国有劝酒的礼仪习俗,但是如在涉外交际场合,一再劝酒,致使有些外宾勉强应付,往往酒醉误事,而欧美的许多国家就没有此种习惯,在交往中大多遵循量力而为的礼仪习惯,所以应当注意我们传统做法与欧美国家以及国际通用礼仪之间的异同情况,避免外宾所不容易接受和习惯的做法,以免使他们感到尴尬和难堪。还有就是外国注重的是自由平等,而我国从古至今就注重尊师重道,在一定的程度上是限制了人民的自由,所以在不断地对外学习中我国也渐渐走上了自由的道路,使得现代礼仪兼具了中国与欧美礼仪的优点。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舍弃了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而且也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的礼仪,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起源时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

  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例如: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尊崇男女有别的思想;在炎黄、尧舜禹的时代中,人们逐渐推出“三纲五常”的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出现“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关于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正在此时,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对于中国的`思想而言,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礼仪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

  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

  使人变得和易近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

  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