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堂讲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讲课 课堂

管理员

摘要:

《将进酒》课堂讲课稿  引言: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

《将进酒》课堂讲课稿

  引言: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是当代中学生课本中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将进酒》的课堂讲课稿,欢迎大家来阅读和借鉴!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过程】

  师:在一般社交场合,人们互相敬酒时常常会恭敬地端着酒杯跟对方招呼:“请干杯!”跟你们上英语会话课的老外碰到这样的场合,一般会说:“……”有谁知道我们的祖先怎么说呢?

  生:将进酒——

  师:(板书)对,这里的将读“qiāng”,就是“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在汉代时演变成了一首乐曲名,常当作劝酒歌在宴会上传唱。唐代有位以喝酒著称的诗人也写过一首这样的诗,他就是昨天从天姥山梦游回来的李白(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劝酒诗《将进酒》。

  师:(稍停,待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后)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昨天备课时老师准备了三套方案:A老师引导大家一起赏析诗歌,B同学们按照诗歌学习的方法,自己选择角度觖读诗文,C老师报教学案的答案,大家完成鉴赏填空后看书消化。大家希望实施哪套方案?

  生(大多数):第二套(B)。

  师:好。我们就以第二套方案进行。不过,老师准备的精彩课件用不上了,你们可不要后悔呀。

  生:(笑)不后悔!

  师:那么,按照往常诗歌学习的惯例,学习一首诗可从哪些方面着手?怎么着手?下面请同学随意发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必拘束。

  生1:我认为首先要破题,找出题目中的信息,将进酒是李白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与好友应邀到住在嵩山的朋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时写的,抒发了作者的豪放而压抑的愁苦之情。

  师:你说的很好,请问是从哪得到这方面的信息的?

  生1:从课本的注释上。

  师:好,读一首诗首先要看注释,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知识,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读注释”)。你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还有吗?

  生1:没了。我只是开个头,抛砖引玉,还有留给别人说吧。

  师(笑):这位同学很谦让,不愧是你们的班长。下面哪位接着说?

  生2:学诗还要会读。

  师:对,诗歌学习确实离不开读,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以前学文言文时有个环节叫“因声求气”(板书),这个“气”即语气、语调、风格、气势等,你能不能试读一下?

  生(鼓掌)

  生2:读诗文(没有读出理想的气势)

  师:请你自我评价一下读得怎样。

  生2:我自己感觉读的不好,但我不知不好在什么地方。

  师:那请你的同桌点评一下。

  生3:孙赫俊同学的朗读没读出节奏的变化。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3:我怕也不能达到那种境界。

  师:没关系,万一读不好,还有其他同学帮你呢。

  生3:读。(读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代表了一种感谢。我想,你读一遍课文,就换来这么多的掌声,你也太赚了。应该把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课文的朗诵给大家说说,如何?

  生3:我是这样想的,开头的几个句子,很是气势磅礴,所以,我读得雄壮有力些;中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句,是一种自信,所以,我想把这种自信表现出来,就读得稍微狂放些;“古来圣贤皆寂寞“几句,我感觉有些消沉,所以就读得压抑些;结尾处,我感觉李白是喝醉了,所以就处理得很是狂放。

  师:说的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他不一致的?

  生4: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以见得?

  生4: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为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思想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的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生4:朗诵(读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5: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生5: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个大句子,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个句子转而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5: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而且李白也确实值得自信。

  师:看来你对李白很欣赏啊。能说说你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吗?

  生5:我觉得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的是李白的一种极端的自信。他从二十五岁时出川到长安,至最后被赐金放还,虽然仕途没能成功,但诗歌成就却登峰造极。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在用一种潇洒的姿态告诉世人,我李白尽管做不成大官,但我可以做最优秀的诗人,我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老天让我李白诞生到这个世界,就会为我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的。

  (这个发言,激起了一阵掌声。)

  师:从你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你的优秀。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会回答得这么好啊。

  一阵哄笑,善意的。

  生5:我对李白比较欣赏,看过一些专门研究李白的文章。如果我的发言能给大家一点启发的话,那功劳应该归于阅读。

  师:阅读让你受益,相信,阅读也会让所有人受益的。对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6: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不一样。我认为,这个句子实际上只是一种牢骚怪话而已。

  师:此话怎讲?

  生6:想想看,李白出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走上仕途。所以,长安城中被提拔为供奉翰林后,李白是很高兴的。但因为性格的原因,最终被罢了官。我想,对于这次被赐金放还,李白的心灵深处是十分怨愤的。这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可以看出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官场失意后的阿Q精神。同样,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依旧不过是阿Q式的牢骚。要说不同,仅仅是因为李白有真才实学而已。

  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

  生7: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

  生7: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

  生8: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

  生9: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

  生10: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唐王朝就不会衰落。

  师:这个问题还真难说清。不过,你刚才说的一个话题,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为杨国忠?

  生11:那倒不是,《中国历史》上将唐王朝的衰败归结为四点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还有两个好象是宦官和……

  有学生在下面递话,我把这个学生请了起来。

  生12:我记得是宦官专权和农民战争。不过,这两点都是说的中唐时期了,不是李白的时代。严格地说,李白时代还是唐朝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

  师:看来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愧是实验班的同学,知识积累就是与众不同。好,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诵,诵读的那么精彩,激起了我的朗诵欲望。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也让我表现表现一下,怎么样?

  学生兴奋起来,教室中荡起一阵掌声。

  我开始朗诵。对于这首诗歌,我自认为是很能够表现出李白的真实心理特征的。在后半部分,我用微带踉跄的步伐,结合有些含糊的语音,来表现醉眼朦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赞赏的口吻来诵读“昔时陈王宴平乐”等句,试图体现出李白以曹植自况的情感;及至“五花马”三个短句,则全力表现李白不顾一切的豪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则在“同销”“万古”处拉出长音,“愁”字戛然而止,声震教室。

  一个短暂的静默,然后,是骤起的掌声。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我们高中生学诗,不能光读读就了事了吧,还应做些什么工作呢?

  生13:还要把握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师:如何把握?

  生13:通过品味文中的句子来体会。

  师:好,这在诗歌鉴赏中叫披文入情(板书“披文入情赏名句”),请你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其中包涵作者的感情。

  生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拉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

  师: 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你还能说出一些吗?

  生14:《论语》上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师:不错,你为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接着说的?

  生1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这种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写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如果说前一句将我们拉到了一个大的空间中,那么这一句就让我们在时间的一去不返中体味人生。

  师:提到悲,很多同学马上就会想到很多诗句,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么,李白的悲是这样柔婉的悲吗?

  生:不是。

  师:对,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所以,李白这时候的感情是悲壮。

  生16:我欣赏的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人生高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清风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功名呀、事业呀、理想呀,有才干总会得到老天给予的使命,该来的总有一天会到来,就像金钱一样,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好,记得我们以前背的《行路难》名句中有一句与此意境相似的话,是——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对,这两句可谓异曲同工,显示了李白对自己价值的高度自信。还有什么名句?

  生1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二句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馔玉”意思就是富贵生活,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对权贵的蔑视,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

  师:你说得真好!李白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其实在我们上节课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呼喊,是哪一句?

  生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生18:我觉得这句在表现李白蔑视权贵的同时,还有一种难言的惆怅。所以这个“长醉”是一个满腹惆怅的人一心解愁却无法排解的浩叹。

  生18:我赏析的是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作者在愤慨之余,想到了陈王曹植,想到在陈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贤之才放怀壮饮的豪情,。 自己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有志难展,所以他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师:大家刚才说的不错,说明基本把握了诗歌学习的要领。《将进酒》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还不是一般的愁,而是“万古愁”,请问这“万古愁”从何而来呢?

  生19: 政治遭遇。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长安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生20: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师:说得太好了,富有诗意。还有吗?

  生21: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李白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师:看得出,你对李白还是蛮有研究的,什么时候请你对全班同学开个讲座?

  生21:这也不是我想出的,我是参考了钱穆先生的观点。

  师:真应了古人一句话,开卷必有益呀。这首诗到此能不能结束呢?

  生;还不能。

  师: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生22:我们还应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

  师:不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豪迈奔放的诗句,肯定离不开诗歌特有的表现手法。(板书“沿波讨源明手法”)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吗?

  生22: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空间范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范围的夸张。前一句把壮阔说得更壮阔,后一句把短暂说得更短暂,形成反向的夸张,既有比意,又有反衬作用。

  师:好。不但说出了所用的手法,还说出了作用。不过老师补充一下,这句还用了古诗中常见的比兴的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类似的夸张文中还有吗?

  生23:“会须一饮三百杯”,极度夸张,这是多么痛快的宴饮,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还有“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愁思之深,“斗酒十千”写出了酒的名贵。

  师: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沧浪)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首诗借“酒”渲染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旷世的诗才,而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其诗作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首诗便以雄伟形象的起兴,和极度的夸张,一吐胸中块垒,很好地展现了诗人性格,体现了飘逸豪放、流畅自然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李白的《将进酒》大家基本理清了本诗的情感、手法、意象,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也学会了朗读,进一步明确了诗歌的学习方法。当然,我们学习诗歌,不光是背上一二个名句,而好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板书“依样画瓢学以用”)下面请大家依照本诗形式,选取一现实内容,也来写一首《将进酒》。先来看老师写的一首:

  将 进 酒

  倪同刚

  某日赴友宴,见邻桌喧声四起,一官儿模样者正醉语劝酒,闻其辞令人咋舌,却是道出时下风尚,乃代其仿青莲居士赋《将进酒》一首,以警世人云。

  呃!干——干!

  君不见杯中之物杜康传,可广财源可通官!

  君不见在座宾朋皆富贵,不文之身万贯缠!

  人生得意即在此,自古真理靠强权。

  公款公物填私壑,轿车别墅养红颜。

  声色犬马不足贵,境外山水任游玩。

  赵局长,钱经理;将进酒,杯莫停。

  转调羹,赌钞票①;试看谁为酒中仙。

  熊掌鱼翅啃腻后,歌舞陪侍痛开怀。

  如今世上诸般事,不喝十斤口莫开。

  店家何故言浪费,成本回扣从中翻。

  人头马,白茅台;小姐只须倒将来。

  市内该酒皆假冒,唯独我家真名牌。

  刷肠倒胃浑不怕,与尔同销国家财。

  干!——干!呃!

  注:①转调羹,赌钞票:两种劝酒方法,一是将调羹转起,停下后匙柄指向谁,谁就喝酒。一是与人竞酒,喝一杯给一百元,然终未见挑战者。

  (学生写,未写完,下课铃声响起)

  师:时间过得真快,看来大家还没有写完,请大家课后完成,明天我们再作交流。课后再请大家分成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板书“研究学习来拓展”),投影打出题目: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以“李白与酒”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 《客中作》

  2、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7、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教学反思】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有关此诗的分析鉴赏资料也很多,包括课件、朗诵甚至影像等,如果好好组织,可以上一堂图、文、音并茂的唐诗欣赏课。想起自己以前也曾开过一次诗歌鉴赏课,老师的评价是“很能讲,教学基本功扎实”,自己当时还为此得意过一阵子,经过新课程培训的洗礼,才觉得当时是多么的荒唐。一堂课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却不见课堂主体——学生的作为、感悟,这样的课无论如何没有多大价值。再想起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听过不少老师的课,我至今还记得高二时刘士标老师给我们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讲得很精彩,很投入,旁征博引,潇洒自如,把周瑜的英雄气概讲活了,似乎给了我们莫大的享受。但要问我当时老师讲的什么内容,要问我对词的理解、感悟,则什么印象也没有了,而目前自己肚中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都是自己看书钻研思考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课堂上应授之以“渔”而不是“鱼”。明乎此,我在前面学过初唐诗的基础上,上了一堂原生态的学习课,展示同学学诗的思维流程,立足实际,从读注释、读文本、品名句、明手法、练仿写等方面培养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我上课一般没有程式可循,大多是根据课堂情况生成,虽然本次是上公开课,自己也认真地备了课,做了课件,但还是征求学生意见,以三套方案供选。本来估计选老师引导学习方案的要多些,但没有同学说,正了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生本理念,于是就顺着同学们说的思路进行,让他们自行解决课堂学习的环节,教师再随机点拔。当然,确定这个思路后,我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该如何调控。

  果然,在学生说完解题后,朗读诗文时出现问题了。学生读不出“气”,即使改了,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而朗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时比分析来得重要。读好了,情感就理解了,于是我就抓住此同学的朗读进行分析,指点,让其他同学示范补充,最后范读引领。虽然教师的读由于充分作了准备,赢得了学生的掌声,但这样处理还有不妥,应抓住开头没读好的同学再做文章,可以问两个问题:一、懂了没有?二、是否再读一下以示进步?

  就学生学一首诗而言,根据前面几首诗的教学,大家基本以理出“释题——朗读——品唏——手法——主旨(情感)”这些环节,一首诗的学习做到上述步骤,要求也就完成了,由于想要出点彩,我在备课中有意识地加了二个环节:一是仿写,二是研究性学习。其中前者是放在课上操作的,后者放在课后进行。由于时间关系,仿写未能让学生放手一练并作交流,只是投影了本人的拙作,造成课堂结构前松后紧,这也是备学生不充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