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塔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高塔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建高塔优秀教案 1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
建高塔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高塔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建高塔优秀教案 1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信息反馈】: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主要采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
最后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希望学生认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风的阻力小。如果学生做的“高塔”下面很重,底面很大,扇风可能既不能吹动它更不能吹倒它,在提供材料方面要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
建高塔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准备】
1. 教师材料:课件、
2. 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2、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风暴雨…)
4、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5、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
6、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师随机板书)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2、为了证实这一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3、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6、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7、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9、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你们预测下哪一种更稳?
10、师演示实验。
11、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
12、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2、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
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
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
3、学生动手建塔,教师随即指导。
(开始汇报)
4、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可以怎么检测?
5、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6、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7、那么,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先前的那些猜想,哪些猜对了?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没想到需要修正或补充的?
四、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口头完成。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建高塔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建纸塔可以通过增减纸的数量、改变纸的形状,做到上轻下重、上小下大。
2.在设计和制作中再次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较好。
过程与方法:
1. 会小组合作,能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形状与结构,并能解释。
2.经历“任务驱动——设计——制作——评价——再设计” 的科学设计与技术创造实践活动,并在过程中逐步运用、深化已学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设计、制作、改进中,产生进一步设计与制作的兴趣。
2.意识到不断反思、修改可以完善我们的设计。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5张A4打印纸、导学单、剪刀、胶带、圆的`铅笔、1250px直尺。课后探究的20张白纸装在档案袋中。
老师准备:彩纸做成各种形状并贴胶带,讲台上放白纸,长的板贴组号,演示台,米尺,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欣赏各种各样的塔思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纸的变形
1.出示纸,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工程师,用纸来建一个高塔。
板书课题:建纸塔
2.你能把纸变成哪些不同的形状,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建纸塔
1.出示建纸塔要求:
每个小组5张A4打印纸,少量胶带,10分钟内建一座高1000px以上的纸塔;
评选出“高度奖”和“抗倾斜奖”(高于1000px的纸塔入围“抗倾斜奖”)
2.设计纸塔草图
纸塔设计图要求:
在4分钟内画出设计、负责人等。
看不到的部位或细部构造尝试画出:分解示意图。
3.建纸塔
4.汇报交流
高度奖已经诞生,恭喜第一小组,掌声祝贺。
你们用有限的材料做到最高,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5.评出“抗倾斜奖”
教师逐步倾斜木板,选出抗倾斜奖获。掌声祝贺第( )小组,
说说你们的获奖秘诀。
四、纸塔再设计
1.实验改进讨论
假如现在让你再进行设计,你会如何改进呢?
2.再画一个设计图
要求:
1.在3分钟内画出设计图。
2.针对自己组设计图初稿和纸塔的缺陷进行再设计。
3.汇报交流1组
五、探究性作业:
利用半个月时间对纸塔进行多次设计和制作。
建高塔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经历“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水、吸管、透明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吧,你知道国内外有哪些著名的塔吗?
2、师:现在老师就来当当导游,带领大家领略世界上著名的塔。
这是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物,有320.75米高,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塔,并且保持了这个世界纪录长达40多年。这是澳门观光塔,它高338米,还有广州塔,它的整体高度长达600多米,是我国的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
3、思考
提问:这么高大的塔直入云霄,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承受哪些外力的作用?(地震,狂风,暴雨,雷击)
师:是啊,这些高塔要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经久不倒,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猜猜是哪些特点让它们不容易倒?
4、生猜想(底部大,底部重,上面小,下面大??)
过渡: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塑料瓶实验
师:现在桌上有2个空瓶,一个瓶口朝上,一个瓶口朝下,你觉得哪个瓶子的`稳定性更好?为什么?(板书:上小下大不易倒)
师:虽然这个瓶子的稳定性较好,但是老师轻轻一吹,它就倒了,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得更稳?(加水或加沙子)
师:加水或加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师:老师这里就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它底部加一些水,一种是加满水,你觉得哪个瓶子的稳定性更好?
师:同学们意见不一,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老师将这两个瓶子放在同一块板上,将靠近我这一端的慢慢抬起。
师:你看到了什么?(加满水的先倒了)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哪个稳定性更好?(在它底部加水的情况)
师:为什么是在底部加水的这种情况,它的稳定性更好?
(板书:上轻下重不易倒)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同学们,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工程师,我们来比赛哪个小组能设计建造一座美丽又牢固的塔。
2、我们先来看看比赛规则:
(1)每组所用时间,最多为7分钟。
(2)老师喊“开始”,才能动手;老师喊“停”,每组就要将作品放到讲台,否则违规。
(3)塔建得最高的小组取得胜利,获得“最佳作品奖”。
师:各位工程师们,为了让自己的塔建得高一点,你们肯定想到了将瓶子垒起来,这里就涉及到如何连接的问题。老师提示一下大家,我们可以利用吸管和透明胶像这样连接。用透明胶连接的时候,尽量粘得牢一点。
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吸管,其他同学准备好材料。
3、学生建塔,教师巡视,并给予相应指导。
4、汇报交流
师:好,时间到,请各个小组将你们的作品放到讲台来。这些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放眼过去,哪个小组建的塔最高?请你们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能将塔建得这个高?还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你们脱颖而出?
师引导说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师:其他同学想一想,为什么在塔的底部用书顶着,会增强它的稳定性?
师:大家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塔建了一个地基,地基陷于地下越深越不易倒,(板书)所以,在建房子地基时,往往需要向地下打很深的洞。
师:同学们,将来你们真的当上了工程师,有信心将你们的建筑物建得那么高吗? 我们用掌声向获得“最佳作品奖”的小组表示祝贺。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四、框架铁塔不易倒的思考
师:现在,你能说说,哪些特点使框架结构的铁塔不易倒吗?
学情预设: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师提示:还有,我们看,框架结构的铁塔是空体的,比起那些实体的塔有什么优势?(空气阻力小)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建高塔优秀教案 5
教学目的:
1、带领学生漫游奇妙的数字王国,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和向往。
2、通过欣赏数字塔感受数学奇妙的美感,通过学习奇妙的《周易》数字金字塔感受我们古代数学家的智慧,通过了解金字塔里的神奇数字,感受数学的神秘。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数字塔规律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数字塔
1、给出第一个数字塔,让学生感受他的奇妙,老师问:这是什么?你的心灵有什么感受?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老师给出数字塔的概念:数字塔是运用整数间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成有趣的数字宝塔。在许多的数学计算题中,运用数字的特殊规律,使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从而达到速算、巧算的目的。
2、你会构建数字塔吗
给出下列算式:
(1)
1×9+1=10……………?①
11×9+1=100………..?②
111×9+1=1000…..…..③
你知道第④个式子是什么吗?
(2)
2×9+2=20
22×9+2=200
222×9+2=2000
你还能往下继续写吗?….2222×9+2=20000?
你能构建类似的数字塔吗?学生猜想尝试:
3×9+3=30
33×9+3=300
333×9+3=3000
9×9+9=90
99×9+9=900
999×9+9=9000
运用整数间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成有趣的数字宝塔。还有很多:想不想再来看一些。
(3)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仔细看看这些算式间有什么联系?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在哪?你能不能往下建下去?
(4)
1×9+1=10
2×99+2=200
3×999+3=3000
你能接着写吗?
2、数字塔欣赏
如果你想把左边的“1”放到右边则有: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12345×9+6=111111
123456×9+7=1111111
1234567×9+8=11111111
12345678×9+9=111111111
123456789×9+10=1111111111
如果你想等式的两边都有1~9构成宝塔,则有:
1×8+1=9
12×8+2=98
123×8+3=987
1234×8+4=9876
12345×8+5=98765
123456×8+6=987654
1234567×8+7=9876543
12345678×8+8=98765432
123456789×8+9=987654321
当然,我们还可以变化一下数字宝塔的形状,真是壮观又和谐。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81=999999999
3、这些数字塔好看吗?你还有有趣的数字塔吗?
学生尝试构造数字塔,老师进行鼓励性的评判。当学生回报交流后,老师继续让学生欣赏更加复杂的数字塔。
1=1×1÷1 121=22×22÷(1+2+1) 12321=333×333÷(1+2+3+2+1) 1234321=4444×4444÷(1+2+3+4+3+2+1) 123454321=55555×55555÷(1+2+3+4+5+4+3+2+1) 怎么样?够复杂吧!再来一道? 12÷4=3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111111222222÷333334=333333
??
下面的这些数字小宝塔,你觉得可爱吗?
819×37=3030
819×74=6060
819×111=9090
819×148=121212
819×185=151515
819×222=181818
819×259=212121
819×296=242424
819×333=272727
819×370=303030
37×3=111
37×6=222
37×9=333
37×12=444
37×15=555
37×18=666
37×21=777
37×24=888
37×27=999
“142857”
它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 它是一组神奇数字, 它证明一星期有7天, 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 到了第7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 数字越加越大,每超过一星期轮回,每个数字需要分身一次, 你不需要计算机,只要知道它的分身方法,就可以知道继续累加的答案, 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等待你去发掘! 也许,它就是宇宙的密码, 如果您发现了它的真正神奇秘密┅┅
请与大家分享!
142857×1=142857(原数字)
142857×2=285714(轮值)
142857×3=428571(轮值)
142857×4=571428(轮值)
142857×5=714285(轮值)
142857×6=857142(轮值)
142857×7=999999(放假由9代班)
142857×8=1142856(7分身,即分为头一个数字1与尾数6,数列内少了7) 142857×9=1285713(4分身)
142857×10=1428570(1分身)
142857×11=1571427(8分身)
142857×12=1714284(5分身)
142857×13=1857141(2分身)
142857×14=1999998(9也需要分身变大)
继续算下去??
以上各数的单数和都是“9”。有可能藏着一个大秘密。
以上面的金字塔神秘数字举例:1+4+2+8+5+7=27=2+7=9;您瞧瞧,它们的单数和竟然都是“9”。依此类推,上面各个神秘数,它们的单数和都是“9”;怪也不怪!(它的双数和27还是3的三次方)无数巧合中必有概率,无数吻合中必有规律。 何谓规律?大自然规定的纪律!科学就是总结事实,从中找出规律。
神奇的数字142857
142857
这个看似再平凡不过的六位数由什么神奇的呢?
那我们现在开始做一个游戏...
我们把这个142857从1到6按顺序乘一下,就会出现如下6组数字:
142857x1=142857
142857x2=258714
142857x3=428571
142857x4=571428
142857x5=714825
148257x6=857142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6组数字神奇在什么地方,仔细看的朋友也许发现了,对,这6组
数字竟然是同一个142857,
只是数字之间位置改变了而已...
继续...
142857这个数字乘上7,142857x7=999999,你是否很惊讶?
再把142857这个数字分解成两组数字,142,857
这两个数字之和得出142+857=999
再把142857分解成三组数字,14,28,57
这三组数字之和得出,14+28+57=99
最后我们把142857再乘于142857,结果是142857x142857=20408122449
再把20408122449分解两组数字,20408和122449
它们之和是:20408+122449=142857
游戏结束!是不是觉得这些数字很神奇啊?也不知道谁发现的,真的了不起啊...
关于其中神奇的解答:
142857
它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它是一组神奇数字,它证明一星期有7天,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了第7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数字越加越大,每超过一星期轮回,每个数字需要分身一次,你不需要计算机,只要知道它的分身方法,就可以知道继续累加的答案,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等待你去发掘!
建高塔优秀教案 6
一、教材简析
《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让学生用塑料瓶、沙、水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课重复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2、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1、每小组各4个装着不同数量水的塑料瓶、一块小木板、沙子
2、每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剪刀、电风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今天9个小组分别代表9支建筑队,你们向大家推荐一下自己好吗?”组甲:我们是梦翔队,梦翔!梦翔!畅游梦想!耶!
组乙:我们是雏鹰队,雏鹰,雏鹰,我最强!耶!
(设计意图:我把九个小组分别代表九个建筑队,并让各小组介绍自己,简单的自我推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了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
2、师:今天,老师带领9支建筑队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观赏古今中外多种塔类建筑,大家愿意吗?(出示课件)
(左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中间的是钻井铁塔,右边的是高压输电铁塔。)
3、师:观察这些铁塔,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探究高塔不容易倒做了铺垫。)
4、师: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生:风力; 雷击; 拉力; 它们自身的重力; 风的阻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只有尽量减少受外力的影响,高塔才能又高又稳。)
5、这样高的塔为什么会历经百年甚至千年而屹立不倒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
(生:三角形结构;框架式结构;多边形结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 里面是空的??)
(设计意图: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让学生根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师:如果要证实我们的猜想,你认为应该怎么做?需要哪些材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猜想进行验证,符合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师: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请各建筑队一起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4、师:出示研究方法,讲解注意事项。
(1)分别把四个瓶子正放和倒放,观察记录哪种方法不易倒,不易倒的打钩。
(2)桌上垫木板,把不容易倒的瓶子同时放在木板上,基本在一条直线。
(3)慢慢倾斜木板,观察哪个瓶子容易倒 。记录先后倒的顺序,把发现的结果填写完整。
5、师:请建筑小队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1)从正放和倒放比较得出上小下大的物体不容易倒。
(2)从不同高度的.水位比较中发现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设计意图:学生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这里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和研究的方法,让学生用塑料瓶、沙、水去自主研究实验记录单上的问题,让同学经历如何放置物体最不容易倒的过程,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6、师:选择最不容易倒的那个瓶子,然后在空瓶子里装入相同的沙子,用上面同样的方法,测试哪个瓶子先倒,你发现了什么?换成更重的东西呢?
(设计意图:关于“上轻下重”的物体不易倒,学生还是有疑问的。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通过改变实验材料,把水换成更重的沙子,进一步明确,上轻下重而且重心稳定的物体不
容易倒,希望学生能想到把物体的下面做的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更稳定,不容易倒,这为下面的建高塔打下基础。)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过渡语):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开始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塔吧!
1、师:先来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大塑料瓶、两个小的 还有吸管 水 沙子 胶布)
2、师:同学们准备怎么样用这些材料来建高塔,在设计之前老师提个要求。
(1)充分使用老师提供的材料。
(2)开拓创新,设计又稳又高的塔。
(3)小组讨论,画出简单的设计图。
3、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合作建高塔。
(设计意图:要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小组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师:现在我们要对塔进行测试,要看哪一组的塔又稳又高。
第一项: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第二项: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第三项: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设计意图:测试“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反思自制塔的优缺点,各小组反思怎样才能让塔更稳固,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并了解到铁塔是具有多种结构使塔更稳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5、四名学生作为检测员评选优秀建筑队。
6、优秀建筑队汇报本队建高塔的方法。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四)整理小结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有哪些?(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仅仅是这些原因吗?演示风阻的实验,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板书:框架结构空气阻力小)
(设计意图: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五)作业
课后自己动手建造你心目中的高塔。
今天我们自己当了一回小小的建造师,发现了塔稳的小秘密,又建造了既高有稳的塔,同学的表现很棒,老师相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运用知识团队合作,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建造师。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激励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七、板书设计
建 高 塔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空气阻力小
建高塔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效果。
【教学重点】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
用知识和经验,采用简单材料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胶带、水、小剪刀、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利用框架结构可以用较少的钢材建造很高的铁塔。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铁塔?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一些高塔的图片。
1、小组讨论:你知道这些高大的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2、活动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⑴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下)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装入沙子或水,让底部重一些。)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⑵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注意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⑶小组交流,归纳分析出实验结论。
3、活动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⑴提出实验要求:
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建一个“高塔”,比比哪个组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把“塔”放在纸板上,慢慢倾斜纸板,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⑵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⑶小组展示:扇风试试,我们建造的“高塔”抗风能力如何?我们采取了哪些办法使“高塔”不容易倒?
4、活动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学生思考后回答: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5、拓展思维:
下面有一道题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
大家都知道2008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很多输电铁塔上结了厚厚的冰层,电力工人在清除冰雪的时候,采取了从下向上敲击塔架上的冰雪的方法,导致输电塔倒塌,致使一名电力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你能为电力工人提出哪些好的建议呢?
(二)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科学道理?
(三)课外作业:
1、课件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个塔吗?它为什么不倒?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去研究这个问题。
2、设计一座铁塔。画出设计图,或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一个模型。
板书设计:
建高塔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建高塔优秀教案 8
一、活动目标
1、能用限定数量的纸杯垒出尽可能高的塔。
2、尝试解决在垒塔中出现的平衡、高度等问题,并能主动和同伴分享探索结果。
3、体验探索、发现和合作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纸杯搭建高塔。
活动难点:利用辅助材料塑造不易倒的高塔。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了解过东方明珠、艾非尔铁塔等建筑。
物质准备:纸杯每人10只,纸片、橡皮泥若干,记录表格一张等,各色记录纸片若干张。
四、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搭高塔,初步探索搭建的方法。
1、幼儿猜测自己能搭出多高的塔。
2、教师统计幼儿的猜测。
3、幼儿搭建高塔并记录自己搭了几层。
4、请幼儿说说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
(二)第二次搭高塔,再次探索搭高的方法。
1、两两合作搭高塔,记录搭的层次。
2、说说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困难。
(三)第三次搭高塔,探索又高又不倒的方法。
1、介绍借助辅助材料搭建。
2、选用相应的辅助材料进行搭建高塔。
3、小结成功的经验。
(四)活动延伸:
请失败的小朋友到教室里尝试他人成功的经验,成功的小朋友探索搭更高的塔。
建高塔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特点,如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等。
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认识重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在搭建高塔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高塔的稳定性。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事实,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的形状结构特点。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难点:
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高塔的图片、视频等。
实验材料: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剪刀、电风扇等。
评价表格和实验报告单。
学生准备:
预习相关科学知识,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
准备小组分工和合作计划。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高塔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这些高塔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结构特点?
学习与探究:
教师讲解高塔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高塔稳定性的认识和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用塑料瓶和水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安全问题。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稳定性探究:
学生使用电风扇等工具测试高塔的抗风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影响高塔稳定性的因素。
提出改进方案,重新搭建高塔,并进行测试。
总结与反思:
学生分享搭建高塔的体验和收获。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在搭建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成果评价:评价高塔的稳定性、美观度和实用性。
反思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注重教学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反思与改进。
建高塔优秀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结构稳定性原则;学习如何使用有限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沟通协作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鼓励勇于尝试和面对失败的态度。
二、所需材料
意大利面条或竹签
胶带
剪刀
计时器
测量尺
小重物若干(用于测试塔楼承重)
三、活动流程
导入阶段(约5分钟)
简单介绍桥梁、摩天大楼等建筑背后的基本物理原理,比如三角形结构更稳定。
分享一些世界著名高塔的故事及其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规则说明(约5分钟)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配相同数量的意大利面条/竹签和胶带。
目标是在限定时间内(例如30分钟),利用给定材料建造一座尽可能高的塔,并且能够支撑一个小重物而不倒塌。
强调安全第一,注意正确使用工具。
实践操作(约30分钟)
学生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和搭建。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出建议但不直接干预具体设计方案。
展示评价(约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建造的塔,并简短分享设计理念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使用测量尺记录各组作品的高度,并测试其能否承受指定重量的小物品。
全班一起讨论哪些设计特别有效或有创意,共同学习。
总结反思(约10分钟)
回顾本次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再次尝试会做出什么改变以提高成绩。
强化积极正面的信息,比如即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是宝贵的'学习经历。
四、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在家继续探索不同材料构建模型的可能性。
可以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生向家人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