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法结合律》的……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xx+17+19=
2+4+6+8+xx+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知识梳理】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2、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a-b-c=a-(b+c)
【拓展提高】
怎样简便怎样算?
169-247+231-53 9+99+999+9999 567-(245-123)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2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 )+20
36+( )=64+( )
a+700=( )+( )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 (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 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88+104)+96○88+(104+96)
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主动探索法
教学用具:
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 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 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 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 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 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 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 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 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 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 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 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
(19+82)+38○19+(82+38)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
(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
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1、验证猜想。
(1)仿写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仿写算式,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举例验证。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内交流结果。
2、明确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应该怎样表示呢?
(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感知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练习:
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4+37+163=64+(□+□)
(指名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律填写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学生说的算式) =68(人) =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随着学校开展的“植根童趣,放飞童心”的活动以来,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出示挂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口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4)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②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7+28=45(人)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
板书:28+17=17+28
(3)仔细地观察这个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
学生试着写一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6)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我们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叫运算律。但是自己创造的符号只有自己明白,还要学习数学界公认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
(7)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
齐读。
(8)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3..练习:
96+35=35+()
204+57=()+204
a+45=45+()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齐读问题。你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8+17)+23=68(人)
28+(17+23)=68(人)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算式?
2.板书(28+17)+23=28+(17+23)
(5)练习: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23○45+(25+23)
(36+18)+22○36+(18+22)
(6)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3.练习
(45+36)+64=45+(□+□)
560+(140+70)=(560+140)+□
a+(27+b)=(□+□)+b
三、组织练习
1.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后汇报。
重点讨论第四个等式,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同时运用了两种加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计算第1小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请学生板演。
评讲,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3.想想做做第4题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做得对又快。
男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1小题,女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2小题。
(2)交换题目再来比一比。
(3)问:如果让你来选,你愿意做哪一题?为什么?
(4)小结:因为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而每组中的第2小题都运用了加法运算律,所以第2小题做得快。
4.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下面我们来做第5题,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
(2)学生独立连线,同桌互相校对。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
(4)小结: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四、回顾总结
有个成语叫“学有所成”,请同学们说说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剩下的题目。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根据信息自由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36+()=64+()
A+700=+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贴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贴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贴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
(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决定,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2.简便计算。
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37+26+63=37+(26+63)
59+38+732=59+(38+732)
(88+104)+96
88+(104+96)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题及做一做,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 ,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四、全课小结(略)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97页“20以内进位加法”例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课前谈话交流
二、探索研究:“学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引出课题)
2、(出示主题图)看,一(3)班小朋友参加了一次文艺汇演。瞧!他们来了。提问:
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②同一幅图,为什么观察到的信息不一样呢?
③问题是什么?把知道了什么和问题是什么连起来说一说。
3、解题。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人?
①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②学生独立思考。
③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说一说,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汇报:A、数出前后两排的.人数,再加起来。---------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所以,8+7=15(人),一共有15人。B、按性别数,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
1(男生有9人)(女生有8人)所以,9+6=15(人),一共有15人。
4、提问: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5人呢?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5、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图,提取了不同的数学信息,但都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三、巩固练习:“我能行”
1、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课件出示)问: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③你想怎么解答?
④还可以怎么解答?
⑤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97页“做一做”。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课件出示)问: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③你想怎么解答?
④还可以怎么解答?
⑤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3、想一想。问:这几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这几个题目都是求“一共有多少”,表示把它们都合起来。(都用加法计算)
四、盘点收获:“我很棒”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五、布置作业。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能力目标:参与学习活动,经历10加几,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养成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媒体:
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等。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情境创设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小博士摆小棒的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今天,他带来了许多玩具想和大家一起玩。(出示课件(《20以内的加法》(一))出示小博士摆出的小棒图:先出示10根,再出示2根)。现在,你也像小博士那样摆出自己的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说一说怎样摆的。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1、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小组内说,再汇报。 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的,并板书:10+2=12。 师引导学生汇报,并肯定这两种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师:小博士又给我们提出了摆小棒的要求:(第二幅图的'内容)
2、师:小博士不仅带来了小棒还带来了机器猫。出示钟表图,看图,说出图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12+3等于几?
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
左边摆了10根,右边摆了2根,一共摆了多少根?列式:10 +2=1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①1个十和2个一是12。
②从10接着数11、12。
学生同桌互相摆小棒练习,并说说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
全班汇报。
盒子里有12块表,盒子外有3块,一共有多少块表?
列式:12+3=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
①从12接着数13、14、15。
②2加3等于5,10加5等于15。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交流、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操作和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实践与应用完成练习中的1、2、3、4题(采用多种形式)
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再列式解答。
第2题,设计一个比赛的游戏。
第3题,设计猴子摘桃子的游戏完成。
第4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两人以花片代替蘑菇,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谁算对一道谁就可以拿走一个花片,看谁拿的花片多。
学生从桃树上摘下桃子,算出桃子后面的得数,桃子就奖励给他。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设计多种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4
课型
新授/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3个同学在做游戏,又来了l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师规范学生语言:有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l个,合起来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用3支笔与1支笔,合起来是4支笔的过程让学生同桌讨论。
师:说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2)摆一摆。(我来说,你来做)
师:请你先拿出3个圆片,再拿出1个圆片,合起来是4个圆片。并且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做游戏的过程、铅笔的合并过程以及摆圆片的过程。他们都是把两种物品合并到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板书:3+1=4。)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如果学生会,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红气球,3个圆片)l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l个蓝气球,l个圆片)(如:3+1=4表示把3支铅笔和1支铅笔,合并到一起,是4支铅笔。)谁能像我这样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看图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做一做第一题)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1+2=3表示什么意思?(1个女同学和2个男同学在折纸鹤,合起来是3个同学)师: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l+2=3的意思吗?(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讲故事,挑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他说的是一张卡片的是故事,请你快速的从算式中找出那一张。
树上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合起来一共有5只松鼠。想一想,从中你能找到哪个算式?请你把找到的算式大声地说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四、作业布置
2+1=? 3+1=? 2+2=? 1+4=? 5+1=?
5、课堂小结
一起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
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情境演示法,帮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同桌共同合作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PPT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五分钟小老师上课:
(1)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
(2)谁来说一下儿歌中都有哪些好朋友?
(3)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好朋友读一下!
(4)考考你们用凑十法来计算。
2.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今天让我们一起玩个闯关游戏,来证明一下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有多么聪明!好不好!
3.大家看闯关游戏的大门上有密码需要我们先解锁!
二、探求新知,明白思路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闯第一关!
出示企鹅图片!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闯第二关
瞧!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舞足蹈地欢迎大家呢!仔细观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哟!
(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图意。)
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说,你说,观察的仔细说得也很棒你们是说:(A、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B、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师:同一幅图,为什么观察到的信息不一样呢?你的小手举得最好了,你来说--声音真响亮。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呢?师:大家都解答出来了吗?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小朋友们都是用加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的,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算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来说,———说得很好,你的声音再大点就更完美了。掌声鼓励一下。
老师小结:虽然数学信息不同,但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师:他们的解答方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哪?把你的想法跟伙伴说说,(小组讨论)首先,相同的地方有?你来说,谁来补充?那不同的地方呢?请你说—你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师: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并且都是用加法计算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一样呢?你来--你说的是: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太精彩了!
师引导小结: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说步骤: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想怎么解答?
4、还可以怎样解答?)还有,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闯第三关
好,懂得了方法我们就更自信,勇敢地大步向前了。走出校门,过节大家也想去外面转转吧!别着急,下一站——动物园,在这里,有一群快乐的天鹅。
出示书97页“做一做”天鹅图
师:那我们仔细观察,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想怎么解答?
4、还可以怎样解答?
同桌一起说一说,不清楚的可以根据提示说。师:这一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说---哦:
(1)左边有7只天鹅,右边有7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7+7=14(只)观察的非常仔细,用的方法也很对。还有第二种方法,你接着说---
(2)白天鹅有8只,黑天鹅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天鹅?8+6=14(只)太棒了!4.第四关:数清楚了天鹅,我们不打扰快乐的天鹅了接着向前走瞧!一群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也盼着小朋友们去跟他们一起玩耍。
出示兔子图
先观察好,能说出图意,又能解答出来的.同学举手。太棒了!
5.第五关:这一关过了,让我们一起来闯第五关,快看孩子们正在排练舞台剧呢?
出示书9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图师:小组按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讨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师:“一共有多少人?”你用什么方法解决?快快把你的解决方法写下了。你用什么方法?算式是?板书:
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地高,都想说,老师看看谁坐的最精神,你说,哦!你是说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戴头饰的有9人,没戴头饰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9+5=14(人)不仅说了解答方法把图意和问题也完整说出来了,你表现得真棒,明天请你来当小老师。师: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是爱动脑的孩子,你来说---真了不起!
师小结:我们也是跟刚才一样,按步骤找数学信息、列出数学算式、写出答案,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两种方法解答了这道题。
6.第六关:除了开展丰富精彩的活动,校园里还会张灯结彩,我们来看校园里挂的这些灯笼。
出示书99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图
我们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坐得很精神,你来--—谁还想说?你来说---观察得真认真.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说---真不错!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哦,这么多人都想说,这样,你先说给同桌听,比比你们俩谁说得完整,谁来说给我们大家听,你来---真棒!你来---说得很好,真了不起!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2、猜一猜: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这两条运算律仍然适用吗?
3、(1)计算30+(-20)=__________=______,-20+30=___________=_____;
(2)[8+(-5)]+(-4)=_______=______, 8+[(-5)+(-4)]=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教师: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
(学生回答省略)
师生共同归纳: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讲解例3
教师:例3中是怎样使计算简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请两位同学起来回答)
三、巩固知识
教师:例4中用了两种方法,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比较好?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师生共同得出:解法2比较好,因为它的运算量比较小。解法2中使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与小学学习的运算律相同,运用加法运算律的'目的为了简化运算。解题技巧是将正数分别相加,再把负数分别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相加。
五、布置作业。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对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生经历整理加法算式发现其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感受到加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游戏。
游戏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7、8或9)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8或9)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7、8或9。
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游戏中得到了乐趣又巩固了6、7、8、和9的组成。你能写出不同的数的组成吗?(教师随机说出容易出错的数的组成让学生写出)
如:[设计意图]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和日常生活之中,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二、探究体验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好!
(一)基数和序数的复习
1、猜一猜:投影出示P78第1题的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依次出示三个孩子的对话内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谈话的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几层?小女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说说x层和第x层的区别吗?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预设]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不符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我们学的数字。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学生说的数(1——10)。
(二)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1、引导一: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这样排列,你们有什么感觉?
引导二:怎么排列比较好?
2、整理加法表
师:请每个同学想一想,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排列这些加法算式。(可在此节课之前引导学生对1—5的加减法进行整理。
目的是让学生对5以内的加减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提前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研究加法表。
师:这是老师整理出的加法表,仔细观察,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记住它?
4、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
(三)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1.出示减法表
师:表中写出了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么排列的,然后按这个顺序把其它的减法算式写出来。
请小组长负责,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填写算式。可以采取一人填一道,开火车填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
2、研究减法表。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3、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说一道加法,让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四)看图列式
教师:看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引导学生选择画面,列算式。)
[设计意图]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继承了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方法应用
1、基础练习:
2、看图列式:
3、拓展题: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你认为我们班,谁的表现最好,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