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湖心亭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湖心亭看雪》……

【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 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 (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被,介词

  ①②

  大,指雪很大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重点灵魂

  景中含情

  湖叙事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点局部孤独落寞

  亭时崇祯五年十二月全景云层换一芥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湖水景两三粒闲情雅致

  看地湖心亭

  雪事看雪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