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心亭看雪》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教学过程:……
关于《湖心亭看雪》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橈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
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五、堂堂清
1、背诵全文
2.练习第二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领会湖山空灵之意及作者游湖的雅趣,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学习侧面衬托的写作手法。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航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关于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自读文章,注意字词正确的注音。
4、借助工具书,解释字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画面,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诸多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心驰神往,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师生赛读全文。
三、交流预习成果
四、课堂研讨
⑴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看雪?(时间 天气 方式)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见作者行事特别 思想孤傲 ,洁身自好,不随波流俗。
⑵找出写景的句子,品味其妙处,并结合预习导航的知识品味白描的妙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 C、妙在构悠远意境。
⑶作者见到“两人”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为什么?
高兴 “强饮三大白而别”;因为感觉自己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人而高兴。
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应怎样理解?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妙处?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通过侧面衬托更能突出作者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⑸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⑹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高自赏的愁绪和冰雪独抱的操守。
五、写作提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写景的一种新的手法——白描手法,那我们来辨析下面的这些句子,哪一个使用了白描手法。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3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二)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3蔽难СJ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余拏一小船ná拥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 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而别qiǎng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领悟意境。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痢⒅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此,这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都,一概
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5碧致刍疃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明确: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明确: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活动策略
①通过想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②请善于画中国画的同学,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画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洁,并了解什么是白描手法。
③诵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和谐的音乐美中感受文辞之简约,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
6北冉咸骄
(1)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明确: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活动策略:借助比较阅读的手法,比较画面的雪景和各自写到的人的活动,把握画面的基调和人物的情怀。注意对湖中人身份的交代。
(2)课文描写了作者痴心于西湖雪景的情形,谈谈你喜爱自然美景的类似体验。
活动策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理解古人的雅趣和情怀。
(三)总结活动
1彼卸撂逦
诵读体悟本文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文辞之简约的特点。
2笨瓮馇ㄒ
(1)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2)扩写练习,即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
(3)专题研究:湖光山色与中国文人。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凝静清绝
冰清玉洁
秀影浮动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被,介词
①②
大,指雪很大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重点灵魂
景中含情
湖叙事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点局部孤独落寞
亭时崇祯五年十二月全景云层换一芥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湖水景两三粒闲情雅致
看地湖心亭
雪事看雪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