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湖心亭

管理员

摘要: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及作者雪夜游湖的雅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及作者雪夜游湖的雅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作品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通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他是继明代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的散文家。其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亡之后,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之中。

  二.写西湖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题临安邸林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法指导】

  关于“白描”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的勾勒出人物神情面貌或景物神韵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以白描手法见长的古代山水小品,其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堪称白描中的来神之笔,寥寥几笔,将景物的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的诸多变化简洁概括,宛如一幅清丽淡雅山水写意画,且意蕴无穷。

  【教学建议】

  1.学习文言文诵读中的停顿及语气语调,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生借助资料和小组研讨,掌握字词意义,翻译全文。

  3.老师点拨,领会文章结构及深层含义

  【预习准备】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雾凇()沆砀()()毳衣()长堤()

  一痕()余ráo()一小舟gēng()定三大bái()

  铺zhān()对坐

  2.给加点的字释义

  ⑴湖中人鸟俱绝。

  ⑵余挐一小舟

  ⑶拥毳衣炉火

  ⑷雾凇沆砀

  ⑸余舟一芥

  ⑹饮三大白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前预习

  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gēng )定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 雾凇(sōng)沆( hàng )砀(dàng )

  一芥(jiè )铺毡(zhān 强( qiáng )饮

  (2)解释加点的字

  余住西湖:余,我。 人鸟声俱绝:俱,全部;绝,消失。 是日:是,这。

  上下一白:一,全部。 惟长堤一痕:惟,只有。 余强饮三大白:强,尽力;

  白,指酒杯。 问其姓氏:其,他们。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及下船:及,等到。

  三、课堂学习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

  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

  四、课时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 ) ②强( )饮 ③沆砀(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

  ②沆砀:。

  ③三大白:。

  ④客此:。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 。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钦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早春、雨后、盛夏的西湖已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明末散文家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2)“痴景”——

  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介绍白描手法

  (3)“痴心”——知己之乐,醉情自然)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 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上下一白:。

  ③拥毳衣:。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⑤及下船:。 ⑥客此:。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