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虎丘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虎丘记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虎丘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虎丘记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虎丘记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虎丘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虎丘记教案1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

  3、 安排一教时。

  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简介:

  1、 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反对复古(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2、 虎丘与虎丘记: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写了这篇游记。

  (二) 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 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

  (3)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4) 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

  (5)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

  (6) 布习之初,呕者百千(讴,唱歌)

  (7) 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

  (8) 属而和者(注音)

  (9) 竹肉相发(借代)

  (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2、 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

  3、 分析第一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

  (2) 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

  (3) 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4) “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

  (5) 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6) 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

  4、 分析第二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 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略

  (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

  (三) 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

  1、 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

  (1) 最可觞客(适合)

  (2) 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

  (3) 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

  (4)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

  (5)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6) 而病寻作(不久)

  2、 分析: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2) 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3) 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四) 要指导阅读第四节

  1、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

  (1) 吏吴两载(做官)

  (2) 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3) 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

  2、 分析:

  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

  (五)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

  1、“不落格套”“个性”:

  (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

  (3) 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

  2、“真情”:

  (1) 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百姓“游览、斗歌之乐”的由衷赞美之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渴望。(“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

  (2) 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观”“仅虞山一点在望”)

  (3) 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之情,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4) 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揭示)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 给下列词语的用法归类:

  A、 冠 B、蔀屋 C、樽罍D、新艳E、瓦釜

  F、竹肉G、荇藻H、乌纱I、皂隶

  (七)板书设计:

  “个性”————“真情”

  游览之盛——乐——与民同乐

  公——独抒性灵——斗歌之乐

  安——景色之美——美——钟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场

虎丘记教案2

  一教学步骤:

  (一)简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

  2、记,一种文体,学过的有《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一般“记”这种文体末尾都要抒发感情或议论,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那么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或议论到底是什么?(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3、“三袁”、“三苏”、“三曹”(变通,是钱钟书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变通有助于学生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公安派的主张,以及反对复古,联系唐“古文运动”

  (二)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3)竹肉相发(借代)

  (4)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2、朗读全文:

  (1)问:《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说。虎丘虽无高岩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独特的`风景,阅读全文,找出虎丘风景点。(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问:各有什么特点?(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最热闹的场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场面?

  (中秋、歌唱会)

  3、重点分析第二节: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时间歌者情形环境效果

  布席之初歌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联系背诵<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数十人摇首顿足

  已而三四辈竹肉相发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夜深一夫登场月影横斜,荇藻凌乱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联系背诵《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

虎丘记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

  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读课文(或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检测听读,回答:课文题目?作者?记述的内容是什么?(答后看书补充更正)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疑难语句。

  2.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词句。(注意字音,重点实词“去”“错”“角”“陈”“属”“辈”“读”“识”“丘”“云”“迟”“觞”“祠”“吏”等等。)

  3.归纳各自然段大意

  第1段: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

  第2段:写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场面。

  第3段:写虎丘的自然景物(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原堂)。

  第4段:写作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三、重点研读,品味欣赏。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

  1.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写观众反应有什么作用?联系第4段谈谈你如何理解“壮士听而下泪”?

  明确:

  (1)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场面由喧闹的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

  (2)写月夜交代时间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写听众的反映,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联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动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连壮士都听得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子俗”?

  封建官吏差既“横”又“俗”,作者则追求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四、小结:

  本文虽属游记,但又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实录,也不是某一个中秋之日的情景记实,而是六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记不同。

  五、作业:

  课后读《满井游记》《西湖杂记》,继续体会袁宏道作品的特点,写一篇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