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范例(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活着》读后感1 最近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蓦然间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了活着……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最近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蓦然间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了活着的涵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可他们想过没有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
这故事讲述了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余华只是用那淡淡的文字和平凡的故事,却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让我难忘。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在这本书里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什么,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事,它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轻轻地伴随在我们身旁。我们拥有好多物质,而当一切真的即将消散,死神让你最后一次回眸人生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对于我们,仅仅只是活着就够了。
《活着》读后感2
这部书描写了作者听到的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而讲述这个故事的正式这个老人。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别人家的佃户,到被國民党抓了壮丁,再到解放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最后到一个孤零零的老人,福贵的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几种身份的交织,注定他普通却不平凡的一辈子。从解放前到文革后,福贵的经历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底层人的身份,去过的最繁华的地方不过是县城,最高的身份,不过地主家的少爷,进城还需要把自己打扮办成有钱人的样子。青年时败光家产,父母先后去世,打仗时失去了战友,中年失去了儿子,文革时失去了兄弟,到老了又先后失去了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最后和一头买来的与他同样年迈的牛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经历了底层人几乎所有的苦难,与其说他是那一代人的象征,倒不如说他就是那个时代。
同《许三观賣血记》一样,书中鲜有关于时间节点的描写,所有的.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都是用主人公的经历表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他进城请郎中被國民党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选择回家;回家后赶上了土改,原来的地主被枪毙,而他因为败光了家产免了一死;人民公社时,家里的地归了公社,大家一起到公社的食堂吃饭,家里的锅被砸了拿去炼钢,村里居然想用煮肉的方法来煮钢铁;公社食堂解散,村里开始记工分,三年自然灾害让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儿子也没了;文革开始,女儿出嫁,村长被拉进县城挨了三天打,女儿难产死了,妻子也跟着没了,外孙四岁的时候女婿也被水泥板夹死了;包产到户后,祖孙俩一起干活,外孙生病,福贵心疼煮了半锅豆子给他吃,没想到外孙被豆子活活撑死。就这样,经历了所有的重大变革后,家里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反而到了此时,生活归于平静,用福贵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想起了也是跟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
有人说时代让福贵最后变得麻木、苟且偷生,我倒是觉得时代让他活的更加明白。垂暮之年的福贵没有自暴自弃,混吃等死,而是存够钱买了一头老牛,继续在田里耕作,对于过往经历,福贵也从来没有逃避过,相反,他乐于向别人讲述并且是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在耕作的间隙对别人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可是回看他的一生,这四样他那样没有错过?到老却可以用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看待。正如作者对他的描述同事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一辈子走过来,回头看时能把自己的脚步看的如此清晰,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需要何等勇气。
书名活着,作者没有用生活、生命、福贵的一生这类字眼,用的是最常见,最残酷的两个字。经历了各种苦难的福贵不止一次想死,输光了家产的时候想死,在軍队被包围没吃没喝的时候想死,可是正所谓临事方知一死难,每次都艰难的活了下来,他娘劝他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他的战友老全劝他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心里想着自己的妻子那儿女,福贵活了下来,可是他爹娘死了,劝他的老全也死了,他最牵挂的妻子和儿女都死了,可他还得活下去。读书之前,活着这个词太过于稀松平常,可读完之后再看封面上的这两个字,好像挣扎一般想从书上逃出来却无可奈何的被锁住。
相比于故事本身,我同样也惊叹余华的语言,寥寥几句,可能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可能最后就是一个反转,可能把一两个人的神态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能发人深省。比如在写他原来的家境我爹和我,是远近闻名的阔老爷和阔少爷,我们走路时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我女人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她也是有钱人家出来的。有钱人嫁给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这样的声音我有四十年没有听到了。前面一大段说他们家如何有钱,他丈人家如何有钱,语言通俗的像一个没文化的暴发户,最后话锋一转,与其说在炫耀,倒更像是吹牛。福贵进城时候的打扮我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衫,头发抹的光滑透亮,往镜子前一站,我看到自己满脑袋的黑油漆,一副有钱人的样子。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一副有钱人的样子,他本来就是个阔少爷,为何要还要打扮成有钱人的样子?恐怕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不过是一个乡下有点钱的土包子而已,上不得台面。这些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每一个人物性格、特点都是如此清晰,了然于胸。
当下我们常常会说被生活所累,每天努力工作为的是将来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福贵的一生却是被活着所累,每天晚上他想的是明天如何活下去,对于他、他的家人、同村的人来说,有块田种,有口饭吃,就已经是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把这叫做活着。
《活着》读后感3
《活着》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也不在人世,女儿却变得又聋又哑,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儿子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丧子);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她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婴儿;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压死,仅剩爷孙俩相依为命;外孙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
从人的本性来说,我也喜欢简单平静快乐的生活,以这种生活态度去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也是很积极的一种活法。但能否过上这种生活,有时候却不是由自己是否喜欢决定的。当现实生活本身的严峻深刻痛苦让我们回避不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直面它。而他人对生活苦难的承受经历和生活态度,会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珍惜生命,都能够很好地对待这个世界,都能够总是与人为善地和大家一起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心态环境。所以,倾听和阅读好的作品,我们就不仅是消遣了一个二个故事,而是会从中获得思想的资源和内心的力量,勇敢地去承受去减少去克服我们回避不了的苦难(按基督教的说法,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受罪的,苦难对人是本原的并且是伴随人生始终的,去创造每个人希望过的或平静或火热的快乐生活。
且不说这个,许多人,遇到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况是老人遇到的这种艰难: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可老人依旧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实、快乐。所以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可能要做一只胆怯的蜗牛。
我很佩服福贵,我佩服他的坚忍,因为他还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活着就是一种苦难,人生大抵如此,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悲伤却是漫长的,很少有人因为一件开心的事快乐一个月,而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伤悲一年。
福贵曾经拥有他当时想拥有的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他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的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他的妻子对他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而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他经受了怎样的打击?是什么给了他活着的勇气?也许这里面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题目太大,我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生命因为存在而有意义,活着就有意义,可能福贵经过这些遭遇后,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我发现我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的感想,或许我不该在看完《活着》后写什么读后感,我还要继续思索。
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我想勇者一定认为苦难是对自己的磨炼,活着是少不了苦难的,如果都是幸福的,活着就失去了不得意义。
家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生活勇者了,人们都说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可她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两个孩子的死,可她却顽强的活下来了!没有人不佩服她的人生态度,真的太坚强了。我想我们就应该学习她的这种敢于面对人生的态度。
所以说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
自己经历苦难时,会自怜身世而哭的人,必定失败;可是看别人经历苦难时,热泪盈眶的人,不是懦弱,而是有博爱的心。讲述自己的苦难,介于两者之间。由于是亲身经历,所以不能哭,由于事过境迁,所以可以放声哭。矛盾的后果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提及,也不忍提及。能够漠然说起自己苦难的人,而且是不带一点后悔之意,甚至不带任何感情的描述的人,有大勇,也有大智。
福贵灵魂的内核是什么?是漠然。是漠然让他漠然的撑过了苦难。这不是绕口令。福贵好像是从来没有真正激情的人,漠然的活着,不在乎自己明天会如何。诚然,他也会想买牛,可是对他来说买不买也是漠然的。那甚至都不能算做真正的希望。没有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也就无所谓绝望了。或者说,他的希望就仅仅是活着而已。只有他死去,才会绝望。这大概就已经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了吧。只要活着,便不是失败,一旦死去,更是胜利。无欲无求,才能无畏无惧。
或者,假如,我可以把生命中的一切失去都看做命中注定,顺其自然;一切得到都看做意外之喜,心怀感激,那样,我可以活的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乐吧。
《活着》读后感4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终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我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自我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5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贵”怎样“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亩田地为所欲为,老丈人见着了都要躲得远远儿的,伦理纲常压根儿没放在眼里,跟老子对骂也是常事,在村里人眼中丢净了脸面,尽管从小过惯了村里人眼中“奢侈糜烂”的生活,好歹只作贱了自己,没有伤到别人,居然乖乖的还了赌债。
他不是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输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在意爹、娘的感受,在意家珍、凤霞喜怒。以前是别人对他的`忍受,趾高气扬,从不低头;现在是他忍受着别人,唯唯诺诺,陪着笑脸。只为“活着”。他黑发时,送走了白发人;他白发时,送走了黑发人;他和他的那头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顽强的“活着”。
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讲出做人的道理来,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讲述了部分中国人在那物质贫乏、精神困顿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能把主语更换为中国人或人,这是不准确的,有人肯定不是这样“活着”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这样“活着”,但人性总会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我们怎样活着?”。
《活着》读后感6
看了也有些书了,没有说过能被书看到让自己流泪,并且不止一次的哭泣。看得很压抑,是触动自己心灵的,是情感与作者讲述的碰撞,使人欲罢不能。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我以为自己看过电视剧后就不会再有感动,事实证明不是。
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来慢慢道着,那种质朴就像是浅浅的深深的刀子刮着你的.心灵,每次死人都会泪如雨下,苦根问富贵自己的爸爸去哪儿了?“我知道他死了,那他为什么不来接我?”小孩子的这种无意识会使读者泪如雨下。就像《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在刑场上受刑导演给了一个婴儿长镜头,直击人的内心最深处!
文字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她会给你无限想象力,那个“镜头”就在你的世界里。富贵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你会发觉生命怎么能如此的短暂如此脆弱?苦根竟会被豆子给撑死,小说的名字叫《活着》然而去一个一个的死去。
每个阶段看这部小说都会有不同感受!将书放在那里,若干年再去品味,也许会有不同感受……到那时我想写一篇观后感,经过时间的沉淀我想自己会有更多感悟。
《活着》读后感7
刚看完余华的活着,掩卷之间又是一声叹息。很早以前就听说了这本书,却一直没有机会看,翻开的时候发现自己挺幸运,因为多年前就看过了电视剧版的《福贵》,情节有改动,电视中的凤霞还发过疯,苦根好像也没死。或许是现在的生活过于安逸,我无法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抛到那样的环境中,体会活着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却是任何时候都会产生共鸣的,青年的福贵不知天高地厚,挥霍无度,败光家产,沦落为贫农。贫穷的生活消磨着他们的生命,母亲或许在对儿子的思念和对儿子“又去赌钱”的担心中离去。此后,悲惨的阴影就一直挥散不去。全书我觉得最引发泪点的就是有庆的死,从出生开始就没过过好日子,倔强,却有担当,有责任感,本应对他的未来充满希冀,他或许是扭转这一切的关键,却被无良的医生活活抽完了血(读此段时我是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无法想象一个承载希望的活生生孩子,可以在一瞬间化身孤魂,无法想象一个父亲不仅要忍着丧子的悲伤还要瞒着无法承受打击的母亲,无法想象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无法将这悲痛安放在逝者灵柩中长埋地下,只能刨个坑,裹着件单衣就入土。或许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总觉的`作者过于残忍了一点,应该幸福的活着的人却以最悲伤的方式死去,就好像我们总希望明天可以更好,须不知最好的时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们所能预测,一切却都已冥冥之中早有注定。
那头叫福贵的牛是福贵从死亡的边境拉回来的,别人说这头牛年龄比他爹都大,顶多活个两三年,福贵淡然回到自己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两三年够活了。结局苦根的死也是出乎意料的,不会说话的凤霞生了一个满嘴跑话的儿子,算是对人心理的安慰吧。这一切虽说不全是福贵年轻的过错,但他自己当年犯下的种种,最后都被他亲手埋葬。活着,对福贵而言是一份责任,尽管没有实现从鸡到鸭再到牛的重振家门的抱负,但是陪家人走过,相守家人的一生,不正是活着的意义么?
《活着》读后感8
一直想读一本普通人的人物传记,来平静自己不安分的内心,我感觉自己要知足,要感恩,所以我选了《活着》。我从来没想过竟然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生,分了三次看完,并非三天晒鱼两天打网,我实在不忍看福贵的一生。
高一的时候我看过电视剧《福贵》,当时还小,不了解人生的苦楚,即便如此,我也很同情福贵的遭遇。但我翻开书一看才发现电视剧是根据《活着》改编的,不经有些感叹,时过境迁,物事而人不非,我便边读小说边看电视来了解福贵。
不得不说福贵的人生是普通农民的一生,却又是“奇葩”的一生,原谅我的词穷,实在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和他当时生存的背景有关,但他的遭遇真的当时真的是一个缩影吗?我不敢想象,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起码,心灵上好受一点,然而并没有。福贵的一生有三点让人欣慰。第一,年轻时的放纵。吃喝嫖赌,“风光”败家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当你面对后面不堪的人生,你会感觉幸亏年轻时风光过,要不这样的人生怎一个“苦”字了得。第二,坚定的爱情。即是打骂妻子,依然不离不弃,即是一无所有,依然惺惺相惜,更多的是疼爱,这份温情实属珍贵,我们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听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一点也看过《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桥段,我感觉福贵与家珍的爱情很朴素,很简单,但一点也不亚于传说,大道至简用到爱情亦是如此。第三,漫长的人生。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在经历父亲,母亲,十二三岁的儿子,难产去世的女儿,妻子,女婿,唯一的外孙苦根相继离世后,我不知道一个正常的人会是什么样子,但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是坚韧的。
父亲,母亲的去世对福贵而言,仅仅只是个开始,他一直幻想着从一只鸡再变成一只羊,再变成一头牛,我原以为福贵会崛起,但残酷的现实让他鸡飞蛋打,一无所有。
接下来儿子的突然离世,让这个曾经游手好闲、不谙世事的男人一夜白了头,那种揪心,那种无处发泄 的痛苦,最后只能化作无奈,变作每天晚上去坟地说话,家里的希望瞬间破灭。
有句话叫:“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良药苦口,这种苦又有几人能懂,那是无奈。
逐渐福贵再次有了笑容,女儿的婚姻让这个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有希望人就有劲,福贵有使不完的劲,频繁地往返于女儿与自己家,回去与妻子反复地讲述女儿的幸福,也憧憬着变成一只羊的梦想,也叹息着儿子的早逝,没看到姐姐的幸福。但貌似所有的不幸都来到了这个男人家中,女儿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有了外孙,丢了女儿,这种小喜大悲的现实你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男人如何接受,接着妻子也受不了打击,去世了,到这里,我实在无法了解得用多大的内心才能接受。
我不知道此时的福贵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如何面对剩下的人生,时间又过了几年,孙子苦根在贫穷中逐渐学会了走路,福贵也断续地看着孙子的长大,厄运再次问候了福贵,女婿离世,我不知此时会不会麻木,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接着过了几年,外孙吃豆子撑死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绝望,看到这里,唯一的希望也没了,真是一无所有......
最后一头老去的老黄牛陪伴着他,也许是上天实在不忍心,这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活不了几年的老黄牛,却陪着他一年又一年,他叫老黄牛“福贵”,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像这头牛,又或者感觉这头牛的一生比他自己还苦,最后给作者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很平淡,我想他应该看开了,也看破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风光一阵子,自己的人生如此,龙儿、春生亦如此,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人以群分,同样坚韧的还有家珍。没有放弃丈夫,宁愿跟着一贫如洗的丈夫受苦,也不愿回到富裕的父亲身边,在不知丈夫死活的.情况下,带着两个孩子日息而作,等着丈夫的回归。知道儿子去世,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他更多的是放不下单纯的丈夫,不放心孤单的丈夫。在最后去世前也是带着对丈夫的不舍,感觉对丈夫有说不完的话,还想下辈子继续做夫妻,这种爱,现代人望尘莫及。
接下来我想谈谈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剧本上做了适当的改编,比如凤霞的爱情,不至那么悲苦,多了些许温情,其他的都很接近原著,尤其是里边的男一号“福贵”,演得超棒,演出了败家子的那种独有的混蛋气质,也演出了千疮百孔后的那种无奈,与妻子之间的细节演得很生动。陈创这个演员值得大家尊敬,是实力派演员,但不知为何现在的电视市场为何不请这样的好演员出演,难道被利益腐化了?
最后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希望陈创这样的好演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这部电视剧可以再次回归荧幕,也希望大家能够看看看这部电视剧,对照自己的人生,懂得知足常乐!
《活着》读后感9
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活着》,对中国百姓的妥协,忍耐和坚韧最入木三分的写实。
故事展示的不仅仅是福贵的.活着,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一辈子。
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大悲怆!个体与历史,生存与环境,偶然与必然的大悲凉! 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中跌跌撞撞。在主人公刚抓住生活中的一点点喜乐时,命运的残酷一面转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抢地,人欲哭无泪,只有保持一种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为乐,从绝望中找希望,这是特定时代给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样?谁都无法逃离的命定的劫数! “活着”为的什么?
它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一些感情的联结。
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个人在活着,他还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同时他又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会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所击倒,这就是本书给我的启示录。
《活着》读后感10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以贯穿所有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福贵的口气来展开故事情节。
福贵,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只孑然一身与老牛孤苦相依。
福贵,他是一个面对诸多不幸的穷人。
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生活对于他,太重了,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诚如福贵自己所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不是用来煎熬,而是用来经历的。相比福贵,以及《活着》中的所有人,我们是幸运的,沧海桑田,多少的人和事都成过往,而我们,还好好地活着,这样的存在,足以令我们心怀感恩。问题是我们都走得太匆匆,都在忙着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忽略了生命最基本的'渴求:一个更宁静、更温柔、更甜美、更祥和的世界,那就是——简单。简单,不是重蹈贫困与简陋,而是回归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精神田园。
没想张扬,也不为取悦,只想拈一朵花,温一盏茶,守着一点小清喜,安静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要做的事实在太多,我的精力又实在有限,祈求上苍,允许我以中年人的节奏感知年轻人的幸福与快乐,静静融化,慢慢扩散。
我要好好的欣赏生命、享受生命!人到知天命之年,得到过也失落过,此时的我不会给自己的内心以重负,我将理智的面对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让心态慢下来,坐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带份感恩与满足,从容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或许我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幸运地装点了别人的梦。
我要好好的学习为人之道,学会宽容,人人都有难处,大家都不容易;学会放弃,拽得越紧,痛苦的是自己;坚守善良,善良的女人是最美的天使。我要用心让生活更精致多姿,让家庭更温情满溢,让友情更日久天长。懂得付出,学会经营,从而使自己雍容丰盈、成熟端庄。
我要好好的学点知识,开阔眼界,丰富阅历。读点经典,陶冶情操,使内心空明;看点英语,张望世界,使思想奔腾;学点舞蹈,缓解压力,使身心愉悦……
《活着》读后感11
余华的《活着》让我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一个孤独的生人,等着死亡的邀约。当所爱之人以不同方式离他远去之时,生命就像空虚的蜗牛壳。等着命运一脚将它碾碎。
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历劫,活着是为了苦难,是为了做宇宙中一粒尘埃,一根芦苇。还要加一克名为思想的重量。
等着,等着酸甜苦辣,等着生死离别,等着初晨与夕阳,等着岁月无情变迁中的人事潮起潮落。
耐不住寂寞的人,会有滋有味的活,有得之不易的.大喜,有失之一念的大悲,有不强得随缘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不言神人,圣人,因为万物皆有凭借,万物皆有形体之赖。称最者,最荒唐。
活着像蚂蚁一样勤劳,沿着糖水的线蜿蜒前进。它们有目标,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繁衍后代,所以生命即便短暂,也在活着的同时等待着收获,那谷子干瘪或饱满,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等着活着,活着等着,明明是一个简单的词组顺序调换,却让人生大有不同。列车的终点到了,无论愿意与否,都将下车。
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做到了活着,一个精疲力尽的人,选择了等着。我仿佛听见了火车的声音,哐当,哐当,还在雨夜中鸣笛,一声又一声的响亮。
《活着》读后感12
余华,一位蜚声国际的小说家,一位写实中国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活着》是一部中国杯具史。福贵的一生在我看来是悲惨的,大半辈子多灾多难,经历身边亲人逐一离世。但从福贵的角度,他并没有认为自我的生活是痛苦的,这点从福贵在诉说自我的故事时能够看出,平淡而又质朴的讲述,犹如看破红尘的老僧。当看完这部小说时,我想到“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又总觉得还不够,福贵身上不只有这些,但是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敬佩福贵,佩服他的勇气,活着的勇气。
福贵是幸福的,有一向疼爱自我的父母,有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有一向孝顺自我的`儿女,平淡是福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福贵在我们眼中又是悲惨的,身边人相继离自我而去,他默默忍受生活带给他的苦难,不曾向苦难屈服,所以我佩服福贵,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有着经受暴风雨一样心胸。难以想象当我应对福贵曾遭受的苦难我会怎样做,我想我不可能做的比福贵好,可能在此中死了不明白多少回了吧。
在读福贵时,我骂福贵年少无知,怒其不争,终家财散尽,老父亲也离世,我恨不得打他几个耳光。我继续读着,福贵的家还没散,他最后改过自新,为他的小家工作。“不幸”还是找到了他,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被老丈人强行接走,一向爱着他的母亲也身染重病。福贵没有哀怨,依然努力地生存着。日子渐渐变好了,老婆为他在娘家生了儿子,儿子出生后的半年,妻子家珍回来了。如福贵母亲所说是你的谁也抢不走,家珍就是他的。在这充满期望的日子里,生活还是那样无情,母亲重病垂死,自我被抓当兵,战争摧残着人的意志,我们的福贵幸运而又艰难的活下来了,我想大概是他一向忘不了他的家吧。
大难不死的回来,一切重新步入正轨。在那充满期望的田野上,家珍在田里晕倒,苦难在这时候接踵而来。家珍的病无法治愈,儿子的意外死亡,女儿的难产,家珍无法承受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去了!这时候的福贵只剩下偏头女婿和小外孙,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爬满了皱纹。生活还不放过他,女婿在干活时意外身亡,他最后和小外孙相依为命。读到那里,我几次泪眼婆娑,感叹为什么他要承受那么多,为什么老天一向不放过他,就算前二十年生活无度,但福贵所承受的也太重了。我以为老天会怜悯他,在他死后,外孙会为他收尸,我想错了,大错特错!因为命运并非如我们所意料,外孙因他而死。福贵责备自我又老又蠢,害死了外孙。我看不下去了,我责怪老天太无情,也在回想福贵的一生,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还是忍不住看完书的结局,老牛福贵陪伴着福贵,老人和牛渐渐远去。
读完全书,回想几天,“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应对苦难,应对痛苦,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死亡或许能够逃避,但活着的人已经是英雄。
《活着》读后感13
父母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自从我们一出生起,他们的爱就围绕着我们,这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爱,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保护着我们长大。
最近看了一部比较老的记录片《含泪活着》,里面深深体现了一种父爱,一种坚持的力量,带给大家一种面对挫折的勇气,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勇气。它真实的记录着,上海一家三口,在日本的惊人奋斗史。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到了安徽农村,文革后回到上海。没有半点技能成了上海的底层人,想为家人提供更好生活的他,决定去日本读书深造。 989年已经35岁的他揣着借来的`42万日元学费,去了日本就读于北海道偏远山区的一所语言学校,然而当地环境十分恶略,想要生存下去很困难。丁尚彪逃离北海道,来到了东京,因签证过期成了黑户口。来日本几年后,他改变了目标,放弃了之前念大学的想法,而是决定好好赚钱,全力栽培女儿。
在日本的生活十分艰苦,一个人每天清晨就出门工作,一天需要打数份工,为了省钱,住的是最便宜的不带浴室的单人房,每天回家后,就用一个塑料布围起来洗澡。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由于需要大量辛苦的工作,不到40岁的丁尚彪牙齿已经开始脱落了。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7年,丁尚彪是黑户口不能回国,因为一旦回国就意味着不能再来日本。
这7年里,家里人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都以为他在这边有了新的家庭,才不回去。直到工作人员把他的生活经历带回国,他们才知道丁尚彪过得是这样幸苦。女儿顺利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后,他干得比以前还多,去当洗碗工,去当清洁工,去工地干活,以此支持女儿留学的学费和生活,为了防止自己失业又考取了5个岗位资格证书。这样又是过了7年。在日本的第八年才和自己的女儿见过一面,那是女儿去留学中转的途中,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在来日本的第十五年,他终于见过自己的妻子一次,那是妻子去美国探望女儿在日本的中转的途中。 5年间长时间离开自己的家人,每天寂寞的时候就靠看女儿的照片来支撑自己。如此拼命打工,只是为了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堂堂正正做人。他说“就像赛跑一样,这个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这么远,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她的女儿在国外也很独立,最后顺利毕业,现在一家人都已拿到绿卡,定居美国,丁琳成了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也已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故事里的父亲,用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辛,辛苦攒钱,栽培了自己的女儿,故事里的母亲也非常理解自己的丈夫的梦想,同样希望自己的女儿考上外国的大学,5年间,独自地默默地用自己的坚韧支撑这上海那个“不完整”的家。她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一家人团聚。
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这种人类才有的精神,永远让人感动,一家人用了5年的时间,付出了太多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终于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父亲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实现起来,应该也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当我们不能坚持的时候,想想故事里的父亲,人就是要为了自己的目标向前走。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舍也有得。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仆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俗,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全部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今,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戏弄他,让他的心灵患病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苦痛,最终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安静之中,顽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慢慢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假如没有经受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妙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简单,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凹凸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特别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乐观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读后感15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
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
知悉《活着》这本书源于一位明星易烊千玺的极力推荐,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对此位偶像的信任,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之后又重看了一遍,每看过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也许这正是这本小说吸引超多读者的缘故吧。
《活着》讲述了以为叫富贵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人生沧桑和各种苦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书中,伴着富贵悠长的笑声,富贵将他一生娓娓道来。从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吃喝嫖赌败光家产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可是他的家庭早已支离破碎。血浓于水的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
他用他破败的身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他挚爱的亲人,用他布满茧子的`黝黑粗糙的双手掩埋了一个又一个亲人,最后与一只老黄牛做伴。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不能承受的痛苦,可他经历了一遭又一遭。他以笑来代替泪,伴随着死亡的兢兢战战地活着,他悠悠地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不悲不喜,他嘿嘿地笑着,却让人感受到他身上的无限死气。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
生老病死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在读《活着》以前并不是没在书里接触过令人痛心的死亡。《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韩新月,这两个正值青春花季女子的死亡也曾令人唏嘘不已。《活着》里面的死亡比前两本书写的更加撼人心魄,惨烈的死、平淡的死、激昂的死、失望的死、意外的死……戏剧性的一切悲哀都发生在富贵身上,可他还是坚强地活着,活着是艰难的。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个永恒的讨论话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不妨听听余华的看法。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好处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明白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大道至简,事干为要”,人生在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意义,找到我们喜欢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前进。当代大学生,要在大学时期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的,适用于社会市场的人才。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找到我们活着的价值!而我自己,更是要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我们要有一个健康和美丽的心。健康的心指的是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自己,勇敢面对困难,虚心接受并改正。美丽的心就是爱自己,爱家人,爱祖国,爱集体,帮助他人。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向上;学习上,认真钻研;工作上,勤勤恳恳。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当我们生活不下去的时候,不妨想想富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辛。活着或许是艰难的,生存也许是困苦的,可是生活中寻找美好的事物,不正是我们活着要做的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