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璧归赵》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纯晶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
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玉。(出示:美玉)
3、今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奇珍异宝”。(出示,齐读)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
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
6 、“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请大家看动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
(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 )。问:主人公是谁?
(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能将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要复述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
2、交流,出示。指名读。 “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像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注意停顿符号)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因当斋戒五天。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
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
2、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读),为了能让赵王真得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秦王真心换城,我就——(生读),反过来如果秦王不是真心换成,我就——(生读)。
3、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保证)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板书:献)
2、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得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说说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一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玉还给了蔺相如。板书: 信以为真
(3)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勇敢)
(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地说)
(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前半句)
(6)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板书:理直气壮)
(7)刚才蔺相如已经用了一个巧妙的借口要回了宝玉,宝玉既然已经在手,他为什么不走,还要紧接着说(齐读后半句)这是要摔玉啊!(板书:摔)为什么?“骗”字用得好吗?(要)
(8)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把自己的'——(这句话很长,老师来帮帮你们,注意停顿符号。)
(9)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若言吗,他说—(齐读临行前的话)
(10)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11)为了保住镇国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见他——(引读句子)(你们看上去是要摔玉,实际上是要护玉。板书:护)
(12)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所以在复述时,加上动作,一定要讲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
(13)自由复述,指名复述。
5、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机智) 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⑴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
⑵指名读句。
⑶交流。
⑷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1、复述课文,深化感悟。
蔺相如就是这样在秦国的大殿上,为了保护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他抓住秦王爱玉心切的心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秦王斗智斗勇,从而将赵国的镇国之宝——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现在你就是当时跟随蔺相如一同前往秦国的随从,请你把在大殿上看见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告诉赵国的人听。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说说看,注意把蔺相如怎么做、怎么说得讲清楚。
2、填空: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知道他没有换城的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得摔坏宝玉,就——,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秦王同意了,蔺相如立即叫随从——,从而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3、听了随从讲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蔺相如真了不起,是他保住了我们的镇国之宝。)
4、同桌两人再配合着练练,一个讲故事,另一个像老师刚才那样发表一下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这种以维护国家尊严为荣的民族气节至今传为美谈!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
完璧归赵教学反思
《完璧归赵》一课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珍宝,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由于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故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对历史背景有清楚地认识。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
在学生汇报学习时,学生那高涨的情绪、你争我论的场面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讨论到“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用什么语气读蔺相如说的这句话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用从容镇定的语气才能骗过秦王;有的说要读得心平气和,不能着急;有的说读中透出些对和氏璧的遗憾的语气更能迷惑秦王……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思考回答,而课堂要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思考,自主地探究、对话。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体验交流、体验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合作的愉悦。
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蔺相如真的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
这节课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层次清楚,学生的参与兴致和学习欲望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子有一定成效。最大的'问题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抓得不够及时,错失了动态生成的处理时机。
例如:在讨论蔺相如怎样对秦王谎称宇4有瑕疵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很不错的发言没有抓住,而是只顾自己的教案上原设计好的内容了。有一个学生说了:一本正经地说,这个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蔺相如要正经秦王才会信以为真,才会给他。但是我没抓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生成吧,动态生成是不可预料的,对动态生成的处理才是体现老师水平的地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学生思维动起来收获才会更深。在这里我有这样的感悟:在备课时不要把每个问题的预设写得很统一,甚至有时不要有答案,要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出现的与教案上不同的情况时,要随时与本课的主线内容联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