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的打麦场杂文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打麦场 杂文 随笔 当年 回忆

管理员

摘要:

回忆当年的打麦场杂文随笔  麦熟将至,不禁回想起七八十年代过麦收时的情景!  在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农村有句传统俗语:芒种三天见麦茬。就是说,芒种节气过后几天,小麦就该收割了。用当时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农村将进入"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季节了。  现在普……

回忆当年的打麦场杂文随笔

  麦熟将至,不禁回想起七八十年代过麦收时的情景!

  在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农村有句传统俗语:芒种三天见麦茬。就是说,芒种节气过后几天,小麦就该收割了。用当时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农村将进入"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季节了。

  现在普遍使用了联合收割机,麦收很简单,时间、过程也短了很多,收割机在麦田走一趟,小麦装袋子里,麦收就过了。但在30年前,麦收既是决定一年收成的节骨眼儿,也是一年中最忙碌、最劳累的时候,因为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下来。所以有句话叫做:小伙怕麦熟,老牛怕秋头。即便如此,经营半年的庄稼就要收获,所以老百姓却累,并快乐着!

  眼看着麦穗一天比一天变黄,"开镰"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有的人会掐几个麦穗在手里搓搓,轻轻吹几口,把麦粒放在嘴里嚼一嚼,根据硬度判断成熟度,确定该不该收割。收割早了,不易脱粒并且容易被碾压变形;收割晚了,麦穗容易折断,麦粒也会脱落。这在当时粮食产量低、温饱尚不充足的年代,老百姓是说什么也不能容忍糟蹋的.。因为当时能吃上一顿白面烙饼或馒头,算是改善伙食的大餐啦!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以前入夏雨水多,经常赶上麦收时下雨,所以要趁天气好"虎口夺粮"。当一家之主决定要割麦了,全家男女老少,就连吃"商品粮"的上班族,都要回家帮忙麦收。每人一把镰刀,一顶草帽,带上干粮和一壶井拔凉水,十天半月的"夏收夺麦"就算开始了。

  收割时,每人几个麦拢,用两缕稍青有韧性的麦秆,在手中巧妙地一转,打个结,就是一个连接的麦秸绳(叫打yao),把割下的麦子捆成一捆,一排排戳在身后的田垄上。

  割麦子也是整个麦收中最苦的活儿。带刺的麦芒扎到胳膊上、腿上,红红的一片,被汗水一浸润,又疼又痒,很是难受。

  全家收麦,没人看孩子怎么办?当时没有托儿所、幼儿园,只能带着孩子下地。大人割麦,小孩儿捉蚂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