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这……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3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感谢学校为我们年青教师提供这么一次拜师的机会,在两个月里时间里,邱老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本人以四年级上学期《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徒弟汇报课,现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反思叙述如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4
【教学片断】
师:什么叫世纪?
生:一百年为一世纪,2005年属21世纪。
师:什么叫呼风唤雨?
生:结合课文理解。
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找含有生字的句子反复朗读。
师出示生字卡片。
生:轮读。
师:强调不正确的读音:
后鼻音:程耕幻
控翘舌音:程哲
师:学生质疑,那些词语你不理解。
师生共同释疑,借助工具书理解:
奇迹
出乎意料
依赖
千里眼
腾云驾雾
洞察
归根结底。
生:区别易混淆词语:发明──发现。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生:分段读课文,看谁读的最流利。
师:说说读后留给你的印象。
生: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电视
生: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海底,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科学创造的奇迹。
【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灿烂的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不太好,有好多学生手里没有字典、词典,而有的学生却很会利用工具书,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当当小记者: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要求学生制作20世纪科学成就的小板报。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耳闻目睹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20世纪的高科技社会出现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想得深刻、想得深远,课文的难点就在这一问、一读的设计下轻松突破。
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在讲授本课时,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一是在学生自学时,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然后学习齐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6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技知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回到课文朗读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忽略了课后问题:“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这节课是我尝试着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而上的一堂课,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介绍,但是我们在认真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中体会到了二十世纪人类是如何呼风唤雨的。这节课我感觉到了淡淡的语文味,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在语文味上下功夫。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8
本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科普类的说明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巨大,变化之快,并能学科学爱科学。本堂课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在阅读中感悟。并让学生从发现和发明中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古今对比中感悟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学生整堂课表现的积极,投入,并能做好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使得整堂课更丰富,学生对本篇说明文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本文设计的是科学技术,我又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的前提下,学生就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最后,拓展延伸我让学生们阅读了本节课学习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相关的文章《奇异的激光》,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到说明方法。
本节课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没有提现学校最近一直倡导的生本学习,整堂课我说得和引导的较多,有点喧宾夺主了。其次,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没有面向所有学生。再次,学生的讨论交流较少,一直跟着我的节奏,进程有点快。
总之,本节课还需要更认真的去思考,去设计,并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提现学生的主体性,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一、围绕中心句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
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
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的科学成就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是用举例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来介绍的。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因此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断句不准确,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来也不工深刻,因此我示范朗读教给学生正确的断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学生同读书找例子,很快弄清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且会用他们所一句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学文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0
《呼风唤雨》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课上我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掌握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然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体会“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工具书,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再通过填空练习加以巩固。学习20世纪伟大成就时,针对3、4段出现的科技术语,我都找来了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进一步了解这些科技成就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科学技术在改善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引导学生读出自豪的感情。通过观察“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这一句子时,引导学生了解动宾结构的整齐句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炼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仿写练习,学习如何表达事物,达到语言的训练的目的。
抓住言语训练点,在教学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学完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后有了亲身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1、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2、不能调控课堂,有一种被教案牵着走,因此在处理课堂生成东西时不能随机应便。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问题的出现,不能有价值的正确引领及有针对性,激励性评价,衷心地希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1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文本+生活﹦活语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同年段三个班统一要求。这是继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同课同师异班),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中,我牢牢抓住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那时候,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在农耕社会还没有什么);20世纪,(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感受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同时,使学生在搜集、运用资料,模仿语言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的各项训练。
通过这样的预设与实施,感觉三个班的学生的课堂表现都比较活跃,这应该是把文本与生活有机融合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吧!
兴趣——有效教学的基石。
何为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认为先决条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在本轮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齐读、指名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自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可以“我”做主;师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无限乐趣;学法的指导、小结、迁移,让学生感到:学习原来很简单……
这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以及同伴在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2
扎扎实实学语文
——评《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科技成就”这一专题的第一篇课文。短短的几百字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一篇说明文,姚老师的教学平实,朴实,真实。整堂课没有噱头,没有花招,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的能力培养。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丰富积累,感悟文章意境,体会情感。
是的,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下面就姚老师的课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简约有层次
简约不是简单,而是要能抓住要点,化繁为简。姚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上,紧紧围绕上“呼风唤雨”这四个字展开。导入时让学生谈谈“呼风唤雨”的神话人物;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研读课文时,找找画画古代人与现代人分别是如何呼风唤雨;最后的结束,教师也是用一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来总结。纵观全文,一条主线清晰可见,而围绕着中心展开的各个教学环节井然有序,绝不多生枝蔓。
二.教学方法简捷有效
语文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故语文教学,尤其是有示范作用的公开教学得‘简简单单’”。从姚老师的课,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在字词教学环节,老师直接出示了生字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后领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也直接点出,不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告诉了学生“耕”读后鼻音;“幻”的左边有点,右边无撇。而且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时的得到了积累和巩固。
又如:让学生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呼风唤雨”的不同时,让学生到课文中找找画画相关的句子,并写上批注,同时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法,非常鲜明的表露出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悟全文,体会情感。
三.教学手段简朴恰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画、唱、演,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运用等等手段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精彩”的手段。恰当地运用这些手段确实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形象化、真实化、趣味化,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展示的应该是学生未知的,教师不能表述清楚的但却能促进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的内容,毕竟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
姚老师的课,几乎没有什么花哨的课件,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姚老师整堂课目标明确,语文知识的训练十分到位,设计了填空练习,句式训练等等,扎扎实实的感受了语言文字。理解重点句时,抓住关键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语言简洁有力
许多语文课堂,过分追求人文性,追求的是热闹,激情,绚丽。看着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又有多少受益呢?姚老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语调。在平和的背后,蕴含的是教师的功底,越是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越不显山露水,语言直白简捷,情绪轻松随意。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的是他非富的教学智慧。不张扬,不造作。
如在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姚老师只是点拨学生理解“春风”是什么,“梨花开”又指什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但却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变化大,变化快。”然后教师又排比式的让学生通过“用一句诗“,“用哲学的语言”,“用作者的语言”来称颂,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情感得已升华。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到“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这一句时,老师提问:“这一百万年变化大吗?”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老师反复提示,学生仍旧回答“大”,在这里老师的提问存大问题,如果做些铺垫,如:“这一百年都包括了哪些时期;这一百年有哪些变化?”这样是否会好些呢?
语文教学简单不怕,只要教师的心中真正装有学生就行,怕的是课堂的热闹、激情、绚丽把学生给“淹没”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腾出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静下心来读书,这才是根本!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3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思考,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学完这篇课文,我仔细地反思了一下,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点:
1、重视朗读指导。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默读、自由读、齐读、分段读、指名读等,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交流,读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获得自我体验与成长的快乐。
2、注重语言训练。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发明”“发现”等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重视方法指导。教学中,对于学法与习惯的引导该讲则讲。我引导学生阅读要有疑问,阅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对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引导,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到教学当中,课堂上有点前松后紧。今后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在试教本课的过程中,听课老师两次对我提出建议,要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精当准确,在此对两次试教的评价语言作如下反思。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语段:(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
处理方式一:
师:祖先的许多幻想而今都变成了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20世纪的成就太令人骄傲了,有一句诗来称颂20世纪的科技成就。(学生齐读这句诗)
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中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大。
生:我感受到科技成就之多。
师:你说的真棒,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评价:读的真不错!还有谁来读一读?(再生读)
师评价:读得真精彩!
处理方式二:
(学生先朗读这句话)
师: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而且还读出了情,你们从中听懂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科技发展之快。
师:你的理解很准确,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就是好像在一夜之间吹来一阵春风,形容科技发展非常快,“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千”和“万”来形容科技成就很多。
师:你不仅给大家解释了诗的表面意思,还在此告诉我们,作者引用此诗的目的,赞叹20世纪科技发展之快,科技成就之多。
师:能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来读一读吗?(生读,但不够流畅)
师:我从你的语速中感觉到非常激动,几乎读不出了。还有谁来读一读?(生又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舒适。
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教法一中“真棒”等语句,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而在此中间,有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教法二中,我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
我还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揭示他们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所在,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如:“听了你的朗读,看了你笑咪咪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舒适。”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停顿与感情是否到位,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当学生由教师的点拨在思想认识或读书技能方面获得一些积极变化时,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仓促,没有太充分地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似乎还存在问题。现在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及自己的简单思考写下来,以资借鉴。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读文,引导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读懂课文的。其中,处理的方法因段而异。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用上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改观”来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辨析“发现”、“发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对这两个词已经有所了解,先请学生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然后分别用这两词来说话,在恰当的时候增加难度,把两个词用在同一句话里来说,比如: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发现蒸气可以推动壶盖,经过思考实践,他发明了蒸气机。另外,在提到“改观”时,和“改变”、“改善”对比,又辨析了另一组近义词。
第三自然段则采取分层的方法来学习。前三句话都在讲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依赖自然生活,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其中,第三句的处理是重点,尤其是“寄托”这个词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说新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寄托”说话,如:古时候,人们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想听到远处声音的美好愿望……在运用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运用这个词来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时科技的不发达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后两句是说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迅速、巨大的变化。通过分层,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来说明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迅速、巨大的`变化,是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了老师讲解诗意,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方法。这里可以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体会迅速、出人意料,能够抓住“千树万树”体会变化之巨大,通过“一夜”体会变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最后一句概括段意。这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顺带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话是对文章的总结,此处,让孩子们联系前面对段意的概括,结合这段的最后两句话,用“不但……而且”连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讲得很累。虽然几处放手由学生说话、谈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训练扎实,不过整体上觉得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这种逐段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牵的痕迹很浓。这类文章的体裁应该归到哪一类?这篇文章不同于说明文,也不是常见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字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哪里?这类课文是否应该以训练为主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文章体裁的界定有时会对教学目标直接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