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故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 shi,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篇1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青天大老爷包拯同朝)。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此后,家境……
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故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ù shi,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篇1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青天大老爷包拯同朝)。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此后,家境日益衰落。
有天,小范仲淹砍柴回家的路上,看见一群小朋友们拿着书高高兴兴地跑进学堂,很是羡慕。回到家后,懂事的范仲淹知道家里穷,母亲没钱供他读书,便问母亲:“有没有不要钱的学堂啊?”因为他实在是太想读书了!母亲建议他住到醴(lǐ)泉寺里,帮着做些事情,顺便跟寺里那个很有学问的`住持学习读书写字。
范仲淹来到醴泉寺,住持告诉他:“天下能成大事的人,只有刻苦勤奋这一条路可以走,没有其他的奥秘。”他时刻牢记这些话,白天烧饭时也不忘读书。晚上,就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由于寺庙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范仲淹就将饭由一天三顿减为两顿。说是饭,其实就是稀粥罢了。即使这样,他也丝毫不觉得苦,常常用“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所谓好学者也。”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还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成座右铭,磨练自己吃苦的意志。
后来,他为了节省粮食,居然晚上把稀饭凝成冻,第二天早晨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弄一些腌(yān)菜吃。这就是“划粥断齑(jī)”。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依旧专心读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寺院的住持,住持就推荐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高兴极了。
到了学舍,他依旧吃冰粥腌菜,抓紧时间读书写字。当地一个富家公子看到这些后,十分感动,便从家里给他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后,这个富家公子又来看范仲淹,却发现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放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很是惊讶。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有多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佳肴,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这位公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他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勤学人,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日后,范仲淹做了北宋的宰相,忧国忧民,勤劳不息,除此之外,他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呢。
——《湘山野录》
【划粥断齑的意思】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活学活用】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划粥断齑,终成一代名相。
【妙语点拨】范仲淹划粥断齑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志向,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思考出来的方法。记得有人说过,方法永远比困难多。范仲淹以控制最低饮食的方法,勤学苦读,艰辛地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困苦的时光,最终找到了光明的一片天。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绕道,殊不知,放弃的是成功,绕过的是经验。当遇到种种挫折、逆境时,请牢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划粥断齑的成语故事 篇2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汉代朱买臣家贫,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代李密,为人放牛,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其他书挂在牛角上。汉朝路温舒无书,把借来的《尚书》抄在自己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家贫无书,削竹片抄录《春秋》诵读。晋朝车胤,夜读无油灯,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书。晋朝孙敬,读书至夜深,不让自己打瞌睡,以绳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绳索便会将他拉醒(头悬梁);战国时苏秦游说秦国而不被重用,回家来遭到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的冷落,发誓钻研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之时,就用锥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后再读(锥刺股)。潜移默化,读书成癖,自觉吃苦,乐在其中。在县学读到孟子:“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筑墙)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心里豁然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2] 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