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概念 化学 基本

管理员

摘要: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概念1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具体情况说明,对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化学永恒的主题。高考化学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高考试卷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作为考生,复习时要重视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1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具体情况说明,对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化学永恒的主题。高考化学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高考试卷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作为考生,复习时要重视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和原理、基础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实验题每年都有创新,是备考重点之一。

  要加强对基本的计算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近年的命题来看,计算题难度有所降低,复习时不宜太难,以免加重学业负担。

  物质的量、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电离平衡、有机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关键是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对概念的认识不到位,解题就会出错。高考的考查是比较系统的,如果认识有偏差,恐怕解题时会遇到困难。

  化学水平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先拿一些题目自我检测,找出问题,然后进行知识的梳理,这样上课的.时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等到一个章节结束,进行总结和提高。

  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可以先对知识进行回忆,这样上课的时候,可以跟上步伐,复习结束的时候可以弥补漏洞,使知识得到巩固。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非常重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需要仔细比较。如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类比的方法辨析。

化学基本概念2

  中考化学满分不难拿,我们应该掌握好必要的知识点,这样我们才能拿高分。那么大家就来看看这必考的27个基本概念吧~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8

  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2、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3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4

  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5、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

  (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6

  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7、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化学基本概念3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论文关键词: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 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化学史引入: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xx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O B.金属性:Na>Mg>Al

  C.稳定性:H2O>H2S>H2Se

  D.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A.碱性:Mg(OH)2__Ca(OH)2

  B.酸性:H2CO3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微溶,Mg(OH)2难溶,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

  ②核电荷数。例:S>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xx.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Cl2O→HClO→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20xx,2:29-31.

化学基本概念4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如下)

  (7)质量守恒定律(如下)

  5.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化学基本概念5

  摘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化学实验、化学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性,导致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问题重重,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部分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便形成了分化。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概念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分化;学困生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现状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在运用过程中,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随着教学逐步推进,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都非常兴奋,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在进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记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找出实质,将其进行提炼、简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找关键词,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如“Fe2O3、CuO、CO2、SO2、P2O5”等,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强化直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得以普及,充分发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征,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更为实用。例如,在进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教学时,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困难重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动画、图例等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形象化,进而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到、难理解等难题。总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能使他们运用概念来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概念的能力。在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每个概念进行“瘦身”,准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相关特性,利用多种手段讲清概念,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消除他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中存在的恐慌,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喜悦。

化学基本概念6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化学基本概念7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9、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10、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1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

  (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化学基本概念8

  学习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后,本人认识到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五、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 在学生掌握了题的知识结构、原理后再将原题进行改编。在进行这类指导时要选定原理,指导学生运用概念,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当设置疑难,合理设计知识结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9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拽元素,分子拽原子避免出现错误。

  3.要理解概念的组成和系统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弄清并搞懂了,书写和判断氧化物就容易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4.要注意概念中关键字、词的意义理解和记忆。

  每个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在理解和记忆时切不可顾名思义,更不可断章取义,要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关键词为纯净物,若不强调纯净物而改为物质的话,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那么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以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O2与O3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可组成两种单质。由此延深的题: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是(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与可能是混合物。很明显应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