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的课件 一、备课标,实现“分解反应” 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提供了依据,备课应该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努力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自己关于数学教学的认识结合起来,实现“分解反应”。 例如,课程标准对于统计的教学观念与过去比……
化学变化的课件
一、备课标,实现“分解反应”
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提供了依据,备课应该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努力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自己关于数学教学的认识结合起来,实现“分解反应”。
例如,课程标准对于统计的教学观念与过去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统计的教学价值有如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布鲁纳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统计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如,画一画、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统计知识的学习应当从经历统计活动而来。(3)形成统计意识。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这也是统计教学的价值所在。而“观念”绝不等同于知识,也不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的操作技能,它是一种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得到发展的感觉、意识和思考。
认识到课程标准中某一内容的教学价值,将有助于我们更新原有的观念,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教学内容,从而展开生动活泼的教学。
二、备教材,实现“还原反应”
数学教材是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化的产物,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备课时当然需要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并将教材意图和自己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还原反应”。
备教材首先要理解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其次更要理解内容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部分教师在备教材时往往只看到教材上呈现的内容是什么,而没有去思考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呈现,还有哪些内容虽没有呈现,但对学生展开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认知结构的构建。
例如,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教材安排了复习。教材呈现了完整的加(减)法表,然后提出问题: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着看、斜着看呢?笔者认为,教材完整地呈现了加(减)法表,实际上只是呈现了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进行整理的结果,而没有具体设计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经历加法表的形成过程?如果忽略这个过程,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将所学的加减计算整理成表格没有必要,而且对表格本身还会产生很多困惑:这个表,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还有其他的排列方法吗?这样排列的好处是什么?……实际上,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所产生的问题或想法,往往就是教师在备教材时需要透过教材既定内容加以思考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由“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三、备学生,实现“置换反应”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学服务的对象,也是教学涌动活力的源泉。备课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某一知识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设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备学生要求教师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地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有时甚至教师要有意制造一种对教学内容的“生疏”感,以获得与学生相近的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
换位思考,一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笔者曾有过这样的失误,在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由于课的前半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小额人民币的认识表现出较好的水准,接下来在教学人民币的进率和互换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但学生的实际表现让我有些失望,对于人民币的进率不少学生是知道的,但是在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互换时,许多学生就感到困难。这说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仅局限于认识这些小额的人民币,实际使用的经验并不丰富。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而对教学做出有效的设计。
换位思考,还要设想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教学的着力点是学,因学而教。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着力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设想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引领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对于某一个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思考,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认识,会进行怎样的思考,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思考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巧妙的引领,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原有层面上实现突破,实现思维方法的优化和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切不可无视学生的思维现实,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可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少走弯路。
四、备教法,实现“中和反应”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一种教法也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优越性。
首先,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实现的,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学科教学的一般特点,还要符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需要通过练习和操作才能获得的技能,适宜于选用操作的教学方法而不宜于用语言方法和直观方法;探索发现法比较适宜于既不太复杂又不太简单的内容,在内容太复杂或很简单的情况下,选用接受复现法比较适宜。
其次,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对学生的适用性,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对各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特点。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高,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多采用独立学习法、探索发现等方法。如果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则应多采用谈话、讲解、演示、接受复现等方法。
总之,备课中对于教法的选择,应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多种教法有机结和,优势互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