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的导学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化石

管理员

摘要:

化石吟的导学案  《化石吟》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下面是化石吟的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化石吟的导学案

  《化石吟》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下面是化石吟的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面对化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裹藏(guǒ)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理解题目的含义: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掌握提出问题,教师加强引导。

  预设:

  1、你觉得第一、二节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引出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为什么第3节中用“你”这一人称?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示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发挥想象说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6、齐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7、你学到了那些写作技巧?

  示例:开篇采用问句的形式,引发遐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等。

  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业:1、积累本课所学字词。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拓展阅读:相关作文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学小品。文章以文艺的笔调,叙述中兼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明琥珀成因的复杂过程。语言简约生动,叙述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