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浣溪沙 赏析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译文  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译文

  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云气稀薄,稀疏的小雨下个不停,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缥缈(piāo miǎo):高远隐约的样子。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煳。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下片拓展意境,进一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寓情于景。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煳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宋代]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译文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

  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溶溶:指水盛貌。

  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

  碧:即绿色。

  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萦:即萦绕,留住之意。

  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归:指离开。

  赏析: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词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词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词春”字,是名副其实的词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词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词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词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词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词唤住”之意,下句词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词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词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词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词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词乐景”之中,暗示了词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3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翻译

  阖上了书本,想到平生,不禁百感交集。我已经饱历忧患,现在反而变得冥顽不灵了。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才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怨。

  我渐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消磨漫长的日子,只好随意校勘书籍。连闲愁都无福消受,哪能谈得上清欢?

  注释

  掩卷:合上书本。

  百端:百种情绪。

  更:经过,阅历。更事,阅历世事。

  冥顽:顽固、固执。

  鹈鴂:即子规,杜鹃。

  坐觉,犹云正觉也。坐:因为。

  消:消磨。

  缘:借助、凭借。

  丹铅:丹砂和铅粉。古人校勘文字所用。

  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1907年秋季。这时候,父亲与爱妻相继去世,词人不胜悲凉。此词在从容浅谈的自娱自嘲中,浸透了作者感伤沉痛的心情和于事无补的'遗憾。

  赏析

  词中所写的是一位饱经忧患的中年人索莫的心境。静思身世,万感平生,仿佛对什么事情都麻木了。被愁苦浸的麻木了,莫可奈何只好任由它去,心的麻木只为了减少心灵敏感带来的精神苦痛。

  上片写词人掩卷,从叙写眼前景物开始,想到了词人的心酸的过往,想到了词人更加努力地专研书籍,只是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觉得时间易逝。

  下片转而写词人的内心,“坐觉亡何消白日”写出了作者不知道如何消磨漫长的日子,只能借助校勘书籍来打发时间。内心的愁苦无法和人述说。

  该词表达了词人深悲极苦之情和悲天悯世之意不被人知道,该词是词人从眼前寻常景物写起,却蕴含极为丰富的深情和哲理。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

  清代:纳兰性德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只嫌今夜月偏明。

  译文: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

  一阵浓郁的香气飘来,吸引我靠近画屏,窗外繁茂的枝叶将影子投在窗棂上。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使我身心疲惫,心里就愈发觉得你的珍贵。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只嫌今夜月偏明。

  我们还没说话,相对无言,惆怅不已。才开始说话,我已经语无伦次,于是恼恨今夜的月光太亮,我的窘态暴露无遗。

  注释:

  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风波狭路倍怜卿(qīng)。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画屏:绘有彩画之屏风。

  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měng)腾。只嫌今夜月偏明。

  商略:原为商讨之意,此处谓交谈。懵腾:迷糊、陶醉。唐韩偓《马上见》:“去带惜懵醉,归因困顿眠。”

  赏析:

  这里描绘了一个恋人初逢的场面。上片前二句写景,渲染环境气氛。后一句由景转到人,写的是男子看到恋人时微妙的心理变化。下片紧接上片,对相逢场景进行描绘,写的是相逢后乍喜乍悲,心绪慌乱的复杂情感。全词描摹细致入微,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上片前两句“容易浓香近画屏。繁枝影著半窗横”,主要是通过前面的景物,渲染当时的气氛。有了前面两句的铺垫,接下来的第三句“风波狭路倍怜卿”,才真正切入正题,描写两个人初见时的'情景。

  下片写两个人见面后的情景。前面两句“未接语言犹怅望,才通商略已懵腾”,通过两个细节,表达了两个人相见后那种乍喜乍悲、慌乱无绪的复杂情感。

  结尾一句“只嫌今夜月偏明”,既是写景,更是抒情,用今夜的“月偏明”之景,表达出了“偷恋”者那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

  或者天不从愿者太多,在爱情里波折的纳兰,连见恋人一眼都需要扮成僧人偷偷入宫、其实曾经的两小无猜、兰窗腻事,都因鸳鸯零落不复存在了:但是情难忘却,恋人被选人宫,纳兰仍然抱着她会被放出来、他们能够团圆的希望。而此次与恋人的会面又更坚定了他的信念。这就加深了他后来的苦痛。

  正是,往事不可再来,袖口香寒。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

  明代:夏言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腾春梦绕天涯。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译文: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腾春梦绕天涯。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注释: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měng)腾(téng)春梦绕天涯。

  瞢腾:睡梦迷糊蒙眬。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受风:被风吹动。

  赏析:

  庭院日斜,绿阴花飞,帘低乳燕,池塘鸣蛙。正是春深夏浅,宜人天气。作者扶醉一梦,梦觉已月上纱窗。其中“瞢腾春梦绕天涯”一语,透露出渴望摆脱世务羁绊的心情,但写来曲折委婉,余韵不尽。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6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赏析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片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倾主旨在于“境今幽恨”。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风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倾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倾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依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境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倾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倾寥廓倾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倾“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倾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倾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倾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倾生命体验,这类作品倾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不过,纳兰倾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倾诗意倾自我放逐感倾确是其独擅。比如该篇倾结尾“境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倾清苦和境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倾流人凄楚哀苦倾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倾宇宙,纷繁倾人生以及无常倾世事倾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倾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倾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倾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倾感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倾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倾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境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此时边关倾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倾色彩。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倾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倾是满目萧瑟倾冷清与破败。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7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是不是遮住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时明时暗。带着露珠的荷叶被风吹动,荷叶上的水珠闪亮如萤火。散开的头发花白稀疏,静静地待到天明。

  注释

  浣(huàn)溪沙:词牌名,曾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

  波撼(hàn)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化用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

  欲:将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

  度(dù):指遮挡。

  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

  水流萤(yíng):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

  萧萧(xiāo xiāo):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散(sǎn)发:散开的头发。

  赏析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创作背景

  此词为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宋高宗绍兴元年年底,词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绍兴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间,词人一直与诸多居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写了44首交游词。这首《浣溪沙》就是词人晚年游览江浙一带的山水美景时所作。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纳兰性德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译文: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注释: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zhè)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樽(zūn)空翻采燕,九枝灯灺(xiè)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竹叶:指竹叶酒。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灺,熄灭。金虫:比喻灯花。端:真。合:应该,应当。

  赏析:

  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个黎明的到来。“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在一片本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舞裙犹忆柘枝红”,此情此景让纳兰回忆起了当年观看柘枝舞的情景,气氛热烈,婀娜婉转。“谁家刻烛待春风”,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这就是十分风雅的事情了。这两句看似是回忆,却也道出了纳兰在除夕夜的一种怀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写守岁时的场景。富贵人家的除夕夜别有一派富贵景象:“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竹叶酒喝尽了,头戴采燕装饰的人们欢歌笑语,兴高采烈。九枝灯即将燃尽,余光之中贵妇们头上的.金虫头饰与摇曳的烛光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两句用酒杯、彩燕和灯几种意象来衬托除夕夜的热闹,反映出整个除夕夜的欢腾的情景。这两句还是对仗句。“竹叶樽”对“九枝灯”,“空”对“灺”,“翻彩燕”对“颤金虫”,很是工整,这些丰满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庆气氛。在这样风流快活的场景中,纳兰是沉默的,冷峻的,“风流端合倚天公”,要成为与前贤比肩的“风流人物”,去建功立业,却只能赖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强求,这句也表明了纳兰对当年逍遥自在生活的无限回忆。

  通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纳兰对往年除夕的回忆,词中着力描写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风流,也深隐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全词情寓于景,清空而灵动。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9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七)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沈吟。燕飞人静画堂深。

  欹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一从灯夜到如今。

  赏析

  此词是闺怨词中的佳作。词中前五句一句一意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极缠绵悱恻的情感。末句一笔叫醒,使全篇实处皆虚,陡入胜境,加强了全词情感的力度和深度。《白雨斋词话》评此词结句云:“妙处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

  上片起首一句用韦庄《谒金门》词“闲抱琵琶寻旧曲”句。“把”、“抱”同义。“谱”,这里也指曲。“曲”而书之于纸为“谱”,“谱”而付诸管弦为“曲”。“寻”为“重温”之义。全句写一位少女百无聊赖,随意抱持琵琶重弹旧曲。次句“四弦声怨却沉吟”承上,言琵琶的四根弦上发出凄怨的音响,一似人深思时的微吟咏叹。“却”字与“旧”字是词眼所,“却”字见出琵琶声之“怨”、之“沉吟”,恰与弹曲者的主观意愿相反:本欲解闷,适增其愁。

  可见,上句所谓“旧谱”,并非单指过时的曲子,而是指往日与恋人聚会时曾经弹奏过的乐调。那时候两情欢悦,因此琴声欢快,此时两情隔绝,虽抚弦更弹旧曲,企望用美好的'回忆来自我安慰,但无论如何也奏不出旧日的愉悦之音了。第三句“燕飞人静画堂深”,语意层而进。少女幽居闺中,孤寂无偶,只有梁燕作伴。燕子似乎不忍心听到这哀怨的琴声,飞走了;少女本人也不能终曲,放下了拨子。一个“静”字,一个“深”字写出了闺中又恢复了先前那种死一般的静止,意境深邃。

  过片两句为对比。上联写少女斜靠着枕头,有时像宋玉《高唐赋》里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一样,梦中飞到情人身边,重渲染情之烈;下联写一道门帘,就象沉重的棺盖,使闺中人与世隔绝,无处诉说她的怀春相思之心,重点出现况之苦。

  歇拍写“灯夜”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前后几天城市处处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供人玩赏,平日藏深闺人未识的姑娘们,难得这样的好机会,可获准外出嬉游。此篇所写的少女,最后一次见到恋人,就元夜。从那之后,魂牵梦绕,却至此时未唔。此句七个字用数字写时间,把前此的种种情感反复并深化了。大有点石成金之妙。陈廷焯即以此为例,评曰“妙处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白雨斋词活》)。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字词解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个人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翻译:

  ①伏雨:连绵不断的雨。唐杜甫《秋雨叹》:“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②去年句:意谓去年还曾经在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斗轻盈,谓比赛行动迅捷轻快。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之纤柔、轻快。李白《相逢行》:“下车何轻盈,飘然似落梅。”③漫惹二句:炉烟,熏炉中的烟。南朝梁简文帝《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此二句极写无聊赖之情状。谓炉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赏析:

  此篇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词中上下片之结句点出其情伤的底蕴,倘恍迷离,空灵清丽。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翻译

  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却还有一些离别的不爽;几次想说分手,最后总是没有开腔。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注释

  澹薄:即淡薄。澹,一作“淡”。

  郁金:草名,可制黄色染料,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与百合科郁金香不同。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翠钿句:意思是翠色钗钿,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她美艳的容光。

  檀注:涂口红。李后主(李煜)《一斛珠》

  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判却:抛弃。意思是赌气要与之断绝。判,一作“拚”。

  梦悠飏:梦境迷离,有飘飘然之感。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词人常用的意象。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她回想,与情人相见了,原来准备许多要说的话又无从说起,而内心里还有一些离别的怨恨;几次想与情人断绝关系,但情丝总把他们缠在一起。最后情景合写,表现了她月夜窗下思念情人的迷离之状。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宋代]苏轼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橘树何时与山楂、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一旦经过品评之后,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

  我到黄州来,开始还未认识橘树。如荆州、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我乐于尝新橘。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几:何时。共:同与。查(zhā):楂,山楂。

  题品:品评。生光:增添光彩。

  木奴:橘子古名。

  雌黄:《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北客:苏轼自谓。有来:到黄州来。初:开始。

  南金:《毛传》疏:“荆,扬之州,于诸州最处南偏,又此二州出金,故知南为荆、扬也。”无价:无法计价。

  齿牙:口味的俗称。

  赏析:

  上片,咏橘的高洁品格和生活地位。“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以衬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洁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过霜期,而橘子却能凌霜傲雪,常绿不衰。正因两者从未“几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于是一经人们“题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颂》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来,对橘的是非褒贬从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称颂,原于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贬责,原于它是生于山间的“木奴”。所以该词的上片最后一句,苏轼发出“木奴何处避雌黄”的感叹,也是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这一过片问句,为下片进一步咏橘作了铺垫。

  下片,写橘之品格、价值和地位。“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以对衬之笔,先写“北客”对橘初不相识,正是为了衬托如“南金无价”的橘子乐于被人们“新尝”的价值。于是更进一步赢得人们的满含滋吮它的滋味,赋写赞颂它的.诗句,其“齿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历史的。

  全词,运用了比衬、抑扬、反问、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丰硕、香味。尤其运用“南金”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衬出橘子的美质和价值。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译文

  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的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境止地飘泊,但又有怎样的办法不让它飞扬。

  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温熙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注释

  ①百尺章台:典出韩翔的爱情故事,详情参见韩掬《章台柳》及妻柳氏《杨柳枝》(本书第十二辑)的注释。“章台”,原系汉长安的街道名,多设歌楼妓馆,遍植杨柳,唐宋诗词中却成了秦楼楚馆的代名词,吟咏中常用之。

  ②重重帘幕:喻指陈柳婚姻中的重重障碍。“春晖”,指春光。

  ③“怜他”句:眼看杨花(喻柳如是)随风飘零,却又无可奈何。

  ④“淡日”句:意为杨花之飘零,使天空迷蒙失色,似乎黯淡的太阳是在花影中滚动。

  ⑤ 玉楼:华丽的楼房;亦指仙人居处。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玉楼十二所。”

  ⑥天涯心事:相隔天涯,彼此间的情意。

  赏析:

  作者:佚名

  陈子龙与柳如是有段哀婉的情缘,时在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间。由于子龙之妻张氏的不容和其它种种原因,两人只得分手。于此前后,凡关涉杨柳之吟咏,大致是陈子龙抒露此段情爱之作。这阕小令即借咏物以写情,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难言每与无以名之的“莫名”共生,人到陷入此类心境时远较长歌当哭更为不堪。

  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难以预料亦不堪想象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

  下片的重心是特定的心知和默契。“滚残花影”、“吹送玉楼”都是飘泊无主的她可能的前路和必然的归宿,但可以肯定,她不会坠落于混溷,她能自爱、自立、自强的。“澹日”两句的意象选择是严格的,字面明写,句外有暗示。“残”和“送”均系被动,身难由己,然而绝无自暴可能。这种判断来之于对“心事”从另一角度言,其实不是单方面的,乃是他俩情缘中结撰起来的,他人不知“我”能知。咏物而写人,固不大易,写人而传神魂、写心灵,又得句句不黏不脱于“物”,自更难乎其为。王士祯早年学词遍和过“湘真”之作,体验甚细,在《倚声初集》和《花草蒙拾》中对陈子龙词赞叹无已,他用“不著色相,咏物神境”八字评此词,是得“意”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