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1 [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缲车:缫丝车。缲,同“缫”。 2、牛衣:编草披牛……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1
[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缲车:缫丝车。缲,同“缫”。
2、牛衣:编草披牛体使取暖。《汉书·食货志》:“贫民常衣牛马之衣。”宋程大昌《演繁露》:“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曾季狸《艇舟诗话》、龚颐正《芥隐笔记》均谓见苏轼墨迹作“半依”,王水照《苏轼选集》云:“参之苏轼《夜泊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等句,作‘半依’其义更胜。”此依通行本。
3、漫:不经意。
4、野人:乡下人。
赏析:
这是本组最出风头的一首词,因为长期以来被选入语文课本,已经妇孺皆知、老幼咸闻。对于此类名篇几乎已不可说,但有两点读者或少会心者必需啰唆几句。
其一,首句言静,枣花落于衣襟,簌簌声响,可谓静极,但这“静”是通过次句“村南村北响缲车”衬现出来的。此为古典诗歌常用手法。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动写静的典范。王安石则不解风情,非做“一鸟不鸣山更幽”(《钟山即事》)的.翻案文章,那是有点拙劣的,清人顾嗣立直斥之为“死句”(《寒厅诗话》)。
其二,末句很值得玩味。“敲门试问野人家”,“试”者,试探、未能肯定之辞也。以一郡太守之尊,过路不仅亲自讨水喝,且丝毫没有“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甭说吃你几个烂西瓜”(电影《小兵张嘎》台词)的骄横,居然还不是很肯定!一个“试”字,蔼然仁者,如在目前。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2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代古诗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