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浣溪沙 宿醉

管理员

摘要: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译文及注释  译文 ……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如蝉翼的衣服让身子有一点点寒冷,慵懒地照着镜子涂口红穿翠衣。

  装着蚕丝袜和装饰金莲花头饰,如雪肌肤在薄薄的纱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润泽,在沉香与檀香的氛围下露出杨柳小纤腰婀娜的身姿。

  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小庭花》、《减字浣溪沙》、《东风寒》、《和清风》等。

  2、宿醉:隔夜犹存的余醉。

  3、慢:胡乱,随便。

  4、髻鬟(jìhuán):环形发髻。古代中国妇女发式。

  5、六铢衣:中国古代计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极言其轻。也指仙人之衣。

  6、青鸾:青鸟。古代创说中能帮人传递信息的仙鸟。这里指青铜鸾镜。

  7、菡萏(hàndàn):指莲花。

  8、玉琅玕(lánggān):玉石。

  9、沈檀:沉香与檀香。“沈”通“沉”。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赏析

  该词为典型的“香奁体”词,为最早的《浣溪沙》,题材为“艳情”题材,抒情风格细腻深曲,文辞丽美。

  上片主要描写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态、发髻、衣服、面容等内容。“愁”字写出女子的情绪,“慢”写出了女子的.动作,“寒”烘托了环境冷暖,“红”和“翠”也出了颜色。

  下片主要描写女子体态、身姿、腰身、肌肤、和腿部。“罗袜”、“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体态、肌肤的质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觉感受。

  全词共六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描写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辞表现了女子的形态美和装饰美,但更重的是她的“离愁”,因离愁而醉酒、慵懒,失了生活的趣味却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却掩饰着内心的苦涩。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译文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如蝉翼的衣服让身子有一点点寒冷,慵懒地照着镜子涂口红穿翠衣。

  装着蚕丝袜和装饰金莲花头饰,如雪肌肤在薄薄的纱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润泽,在沉香与檀香的氛围下露出杨柳小纤腰婀娜的身姿。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小庭花》、《减字浣溪沙》、《东风寒》、《和清风》等。

  宿醉:隔夜犹存的余醉。

  慢:胡乱,随便。

  髻鬟(jì huán):环形发髻。古代中国妇女发式。

  六铢衣:中国古代计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极言其轻。也指仙人之衣。

  青鸾:青鸟。古代创说中能帮人传递信息的仙鸟。这里指青铜鸾镜。

  菡萏(hàn dàn):指莲花。

  玉琅玕(láng gān):玉石。

  沈檀:沉香与檀香。“沈”通“沉”。

  赏析

  该词为典型的“香奁体”词,为最早的《浣溪沙》,题材为“艳情”题材,抒情风格细腻深曲,文辞丽美。

  上片主要描写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态、发髻、衣服、面容等内容。“愁”字写出女子的情绪,“慢”写出了女子的动作,“寒”烘托了环境冷暖,“红”和“翠”也出了颜色。

  下片主要描写女子体态、身姿、腰身、肌肤、和腿部。“罗袜”、“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体态、肌肤的质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觉感受。

  全词共六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描写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辞表现了女子的形态美和装饰美,但更重的是她的“离愁”,因离愁而醉酒、慵懒,失了生活的趣味却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却掩饰着内心的苦涩。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时间约为860—880年之间,词人韩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职,专写女子裙裾脂粉之词供皇帝娱乐,该词收录于《尊前集》。

  作者简介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