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问题与教学方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环境设计 教学方法 手绘 表现 问题

管理员

摘要:

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问题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学原则作为指导,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问题与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问题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学原则作为指导,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问题与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方法1:

  一、手绘表现图出现的问题

  只要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校,都会在低年级时开设针对该专业的表现技法课,或者将此内容融入到一些设计基础课中去讲解。就教学计划的制定而言,手绘表现技法课属于基础课程。但是目前许多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毕业时,仍不能正确绘制设计表现图。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的错误定义

  在对手绘表现技法(后文中主要以“表现技法”出现)的“表现”二字进行定义时,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或混淆的概念。有的学生将“表现”理解为就是画一张唯美的图片,需不断学习各种表现技法、线条的笔触等。有的学生则偏好平面构图形式,追求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甚至有学生为应付考试,还出现了背图的现象。这些学习方式都将原本含有各种信息的表现“图”,简单地归结为了具有艺术性或某种视觉效果的“画”,使得严谨的工程数据和规划设计信息让位于为美化图面而存在的排线、笔触和色调。

  2.制图不规范

  在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业中,由于出现了以上对“表现”的错误理解,导致这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图面的美观效果,而忽视了设计的本质,导致制图很不规范。如在平面图中对道路、建筑、树木、植物的图例表达上出现错误;在施工图中,对图纸的编号、材料填充图例表达错误;在整个规划图纸中,对线型宽度、规划主次信息的表现没有区分开,只是利用线条、笔触和色彩修饰画面弥补了苍白的设计内容;借助植物、人物和汽车等“配景”用以平衡画面,弥补了空间层次的缺陷。

  3.不注重比例

  在设计中,我们往往要根据规划场地的大小规定绘图的比例,但学生在表现设计信息时缺乏对比例这块的重视,只在乎图纸中所设计元素的内容存在与否,而不在乎设计元素的比例是否符合逻辑性。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学生为了追求构图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会在图纸中将一些重要的设计元素比例无限制地放大或缩小。例如在平面图中将原本的主路宽度随意设计,使鹅卵石地面铺装比例严重失调;在立面图中,为弥补空间层次的缺陷,将景观树、绿化植物的比例肆意放大。二是学生对设计元素本体的常规尺度缺乏认识。

  例如对道路的宽度、花坛的高度、建筑的开间和进深、建筑小品的高度和宽度、乔灌木和行道树的冠幅等认识不足,导致在设计中,对道路的主次以及小品建筑之间的体量关系区分不开,自己想画多大就画多大。这种现象在学生绘制草图阶段尤为明显。

  4.作业点评不够精准

  教 师 在 点 评 学 生 的 表 现 图 时 常 用 到 “ 感觉”“花”“脏”“平”等纯艺术的词汇,而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些词汇。

  其实“花”“脏”“平”对应的无非就是“重点信息不突出”“颜色纯度过低”“空间层次不明显”等弊病,完全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加以克服,与“感觉”无关。因此模糊的评价用语在点评学生的作品时,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质量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缺乏思考与观察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绿化设计占有很大的部分。但由于学生对植物配置技巧缺乏认识,导致他们在平面图表现时只会机械地画出圆圈。这种表现只是在表述设计内容,而不是“表现”设计内容。对于色彩的表现,学生也只是像复印机一样一遍遍地重复临摹一些图纸范例,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虽说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但是不加思考的重复性绘图只会让学生的能力提高过程变得缓慢。所以,往往学生临摹的作业普遍较好,而自我发挥时却不尽人意。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1.连贯性教学

  表现技法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绘制出“唯美”的图,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准确地通过图纸信息表达出来。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应该把相关的设计课程与表现技法贯穿起来。与设计有关的课程有环艺制图、景观设计基础、景观规划设计、Autocad辅助环艺设计等。这些相关的课程可以根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安排,有重点地将表现技法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例如,环艺制图课程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对线条不同宽度的正确表现、对设计元素的平面图例表达、对立面图和剖面图的正确绘制等;景观设计基础课程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对“黑、白、灰”层次的表达;景观规划设计课中需先选择大比例尺度再选择小比例尺度的场地,指导学生正确地传达设计信息;Autocad辅助环艺设计课应结合制图规范向学生讲解绘图软件的运用;最后可在高年级时期开设短暂的快图设计类课程,帮助学生在考研、找工作中“有效、清晰、快速地传递信息”.

  2.归纳总结相通原理

  在表现技法中有些原理是相通的,其主要表现在线条、明度、色彩、阴影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中的运用上。首先是线宽方面。在制图中,对于图纸中的线宽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线型宽度--粗、中、细的不同表现,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图纸的主要信息。例如,在立面图中用较粗的线绘制建筑的外轮廓,可以凸显出建筑与绿化的关系;在效果图中用细线画远处的风景,能将远景表现得更加深远。其次是明度的表现。“黑、白、灰”三个层次是图纸表现的重要元素。在设计图纸中,墙体、道牙、树池边界等信息为白色层次,物体的投影为黑色层次,铺装、植被等为灰色层次。设计图纸的重点在于区分同类信息,因此应对灰色层次的灰度进行进一步细分,比如要区分开不同植物图例之间的明度,要注意其中单色渲染与色彩渲染的差异。再次,在色彩运用方面,由于环艺学生具有一定的色彩基础,教师主要培养学生还要在临摹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表现风格。最后是阴影的绘制,刻画阴影可以使图面的对比效果更加强烈,立体感更强。阴影的绘制主要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入手。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此外,不同的远近关系对阴影的刻画也不同,对近处的物体刻画需详细,基本符合透视原理即可。在阴影的颜色上也应该考虑物体的远近、固有色、环境色的影响,增强透视图的空间层次感。

  3.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其接受知识的速度会更快,因此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如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做什么”.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但创作思维却很活跃,只是练习的数量不够,导致作品表现环节薄弱。但只要是在正确规范的制图基础之上,教师就不能盲目否定学生的图纸成果,而应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引导、鼓励他们,否则会打击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其次是将自我评价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对照范图形式,罗列出自己作业的缺点,总结经验。这种自我评价的形式训练了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4.多动眼,勤练习

  绘制效果图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对透视的要求极高。效果图在设计图的表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考研的过程中所占的分值权重是相当大的。可以说,练习结构素描是提高空间感的有力方法。没有细节的设计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就像一面毫无内容、细节设计的景墙矗立在景观中一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景观细部设计,多画细节设计,可以从临摹景观小品单元开始,例如假山,不同风格的景观亭、景墙、廊等。

  绘制表现图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规范、清晰地传达设计的有效信息,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在满足制图规范的基础上去追求手绘表现效果的正确观点。一张漏洞百出的表现图画得再美,也只能是一幅挂在墙上无法付诸于实现的画,不能成为真正被人欣赏的实景。通过纠正对手绘表现的错误理解,建立学生正确、规范的制图绘制程序,是画好手绘表现的坚实基础。目前,网上部分手绘表现视频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在绘图程序上并无直接逻辑性,这使得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绘图技法,而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信息牢记在大脑里。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亲自示范、佳作点评、案例分析等,让学生牢记“表现”是为了传递设计信息这一目的中来。

  教学方法2: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合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会让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