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教材的特点与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教材的特点与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这两句属叙事。诗的后两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无限依恋的深情。诗中有 5个字要求会认,分别是“鹤、孟、陵、辞、唯”;有5个字要求会写,分别是“孟、浩、陵、辞、唯”。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见设计)
二、教学流程及意图:(见设计)
三、教法与学法:
1、资料补充法:古诗语言精炼且时代久远,为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丰富古诗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等资料,在课上也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反馈展示。这为学生读懂诗意,体会诗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赏析、比较法: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我们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朗读与吟诵中,当然,对于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也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分析,如“西辞”“孤帆”等。我在教学此诗时还将它与《赠汪伦》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3、想象、联想法: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老师)诵读有关江南春天的诗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让学生想象诗境的美。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会“如何说”、“如何想”,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后反思:
教后单体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会背诵,但学生读的层次变化不大,没达到吟诵的水平,课堂上老师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不过,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的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虽然采用了自由读、同桌读,老师范读、擂台读等形式,但学生读的变化感觉不大,若将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诗意时、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会更高些。可见,学生读诗有着读正确—→读通顺— →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的过程,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相这位教育家至少告诉我们两点:1、课前预设很重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2、课堂生成要关注,精彩的生成犹如课堂里闪光的金子。这节课我在让学生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是谁送谁时,请了一位学生,他第一遍说:“李白送那个”,第二遍说:“那个李白送那个……”我说:“能去掉‘那个’换成具体人名吗?”。他第三遍说:“李白送那个孟那个”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说:“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当时不少学生,不少听课老师都笑了)他说完我舒了口气,但我应该让大家给他以掌声。这是我在预设中根本没想到:用了近5分钟,让一位学生说四遍才基本说完一句话。但这5分钟的价值,可能超过其他35分钟。课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有点结巴,平时基本不发言的学生,我请了他与两次,课堂上个人发言6超过分钟。这6分钟给我,给听课老师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对这位学生更可能是一种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