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黄鹤楼 古诗

管理员

摘要:

【通用】黄鹤楼古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鹤楼古……

【通用】黄鹤楼古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古诗1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鹤过黄鹤山,因建楼。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今移与湖北汉阳接壤。

  【简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古诗2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2、乘:驾。

  3、去:离开。

  4、空:只。

  5、返:通返,返回。

  6、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7、悠悠:飘荡的样子。

  8、川:平原。

  9、历历:清楚可数。

  10、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1、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2、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3、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去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黄鹤楼古诗3

  我在涧失渐萧的小雨中看到了烟雨中的`黄鹤楼,此时友人已乘小舟远远离去,只留下我一人在这空悠悠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只接着一只略过,就再也没有回来,白云,蓝天装饰着大地,在阳光的照映下,绿树更像加了一道高光。不知不觉天已漆黑。自己眺望远方,心中不由得感慨,只见一处湖水被烟雾遮住,几度哀愁。

黄鹤楼古诗4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词语解释】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②历历:清楚可数。

  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余:只留下。(空:只)

  ⑥乡关:故乡。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赏析二: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黄鹤楼古诗5

  在湖北武汉,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黄鹤楼。曾经有个传说:黄鹤楼的.仙人们乘鹤远去,黄鹤飞出去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白云带着思愁向远方飞去。晴日里的原野,汉阳的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鹦鹉洲上,每种植物都开的特别茂盛。夕阳落了下去,遥问故乡在哪里?浓雾和水波挡住了路线,让人不禁引起思乡之情,也感到了愁闷和孤独。

黄鹤楼古诗6

  据说黄鹤楼有仙人在此,但是当他到那儿的时候,只剩一座巍峨的.黄鹤楼孤零零的待在那儿。仙人驾着黄鹤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陪着孤独的黄鹤楼。太阳将要落山了,放眼望去,想要寻找那遥远的故乡,但眼前那大片的雾掩盖了一切,什么都看不见,看到远处的雾就令人发愁。

黄鹤楼古诗7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关键点】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传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最后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思想内容】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偶,诗人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中考链接】

  20xx年四川省自贡市(课改区)

  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完成17—18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____________

  ②乡关:____________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涛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三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17.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故乡。2分,一个词语1分。

  18.A√ B× C× D×。4分,一项1分。

黄鹤楼古诗8

  友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只孤零零的剩下黄鹤楼,我不禁思绪万千,想到友人再也不会回来,以后也无法向他倾诉内心的烦恼,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无限依恋。登上黄鹤楼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覆盖着碧绿的草地。渐渐天黑了,向远处望去,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黄鹤楼古诗9

  【原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鉴赏】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武昌古时叫鄂州。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也有传说记载,三国时·1297·《唐诗鉴赏大典》

  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近那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黄鹤楼古诗10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俚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黄鹤楼古诗11

  传说中的仙人——费祎早已经乘着黄鹤飞去,在这地方只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载着费祎的'黄鹤再也不会复返了,唯有那悠悠白云的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这古今前后巨大的差异令无数人心生感慨。使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我乡愁大发。

黄鹤楼古诗12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古诗13

  登黄鹤楼

  朝代:宋朝|作者:刘珂

  黄鹤仙人何所之,古今题遍几多诗。

  风涛如许相冲激,栋宇屹然无改移。

  但愿清风延世赏,何妨流俗重民疑。

  江湄萍蓼年年换,不见楼前铁笛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朝代:唐朝|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黄鹤楼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古诗14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古诗黄鹤楼是一首常被教师引用的经典。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然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我可以更好地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黄鹤楼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希望幼儿能够:

  1、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2、学会正确朗读古诗;

  3、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我选择了一些互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和幼儿一起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我会反复朗读,逐句解读,引导幼儿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通过亲身体验,幼儿可以更好地记住和理解古诗。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我会组织幼儿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如黄鹤楼,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还会和家长积极合作,鼓励他们在家里与孩子一起朗读古诗。这样,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接触古诗,巩固和扩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有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我应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朗读和理解技巧。

  2、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与他们分享教学进展,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3、设计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我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和学习。

  四、教学成果与总结: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儿们对于黄鹤楼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每个幼儿都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黄鹤楼古诗15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与壮丽的长江、优美的楚天风光相互辉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黄鹤楼也是无数文人雅客们留下诗词墨迹的地方,其中的古诗更是名家之作。在这些古诗中,既有真挚的感情表达,又有独特的意境描绘,让我深受感动。下面,我就通过阅读黄鹤楼古诗的体验与感悟,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古诗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在黄鹤楼前,我阅读了许多大家的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和崔颢的《黄鹤楼诗》。这些诗作都是唐代文人的杰作,通过这些古诗,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些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内涵,使得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欣赏之情。

  其次,黄鹤楼古诗让我领略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风景如画的.意境之美。在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我仰视着那座巍峨的楼阁,俯瞰着长江的奔腾和远处的烟波浩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创作佳作,谱写出诗情画意的诗篇。我也仿佛和他们一样,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美丽。这些古诗的意境描绘,常常让我陶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诗人们灵魂深处的独特感悟。

  再次,黄鹤楼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在《登黄鹤楼》中,杜甫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深深思考。而在《黄鹤楼诗》中,崔颢抒发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瞬息如电的揭示。这些古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激励我要珍惜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在阅读黄鹤楼古诗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些古诗在语言上驾驭自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艺术的卓越。诗人通过简洁精炼的文字,将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融为一体,使得古诗如诗如画,别有一番韵味。在阅读中,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受到了诗歌的熏陶和启发。我深深体会到,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与感悟的结晶。

  总的来说,黄鹤楼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体验到了山水风光的壮丽与美丽,领略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珍贵,领悟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黄鹤楼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化与历史熏陶,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想与感悟。这些古诗使我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及人生的意义。因此,我认为黄鹤楼古诗的阅读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顺应,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滋养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