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1 《黄帝内经》与《易……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1
《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据考证,《黄帝内经》成书于科技、文化、教育极其落后的上古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怎么会对天文、地理、气象、社会、历法、阴阳等学科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即使科技、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无人能出其右。难怪宋人高保衡曾感叹,人之脏肺、脉象、经络、气血,是不能入眼从体外和解剖得知的,若非大圣大智之人,又如何能够探知呢。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2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3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4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5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6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7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沒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所以说啊,冬天要适量运动,以微汗为好。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过度保暖,正所谓酒要微醉,花要半开,达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8
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养生的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中医来讲,人有五脏:肝肺脾胃肾,功能各不同;每个人生来先天不一,各人五脏也强弱不同。有的肝气旺,有的肾气足,保护好自己的“元气”,并关注自身的变化,提高身体的敏感度,摸索与分析自己的“强”与“弱”,从而对症处理分别对待。
3、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好好睡觉,是到睡觉时就要睡,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委曲求全。某种意义上说,睡觉比吃饭还重要。现代社会的.“灯红酒绿”已使我们不能安时就寝,根本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强迫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4、养心比养生更重要
养生重要,养心更重要。养心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自己体会,读书与写作也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法。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静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无疾而终
常听说老人离世时的种种痛苦,想到一个词:“痛不欲生”。如果我们能够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岁,是多么大的福气;而如果真能做到“无疾而终”,将是人生最好的谢幕。
让我们从现在起携手同行,一路唱着歌,向着这个终极目标前行。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9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10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