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本来是向前的杂文随笔 读者诸君没有看错,我也没有记错或写错,布袋和尚的《插秧歌》里边儿不是“本来”,是“原来”。诗云:“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前三句都有不同的文本,第四句前两个字也有“后退”“退后”“退步”……
后退本来是向前的杂文随笔
读者诸君没有看错,我也没有记错或写错,布袋和尚的《插秧歌》里边儿不是“本来”,是“原来”。诗云:“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前三句都有不同的文本,第四句前两个字也有“后退”“退后”“退步”种种,但“原来”两字是无疑的。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插秧时的退步便是农作的向前展进。
显然,布袋和尚作此诗,不是为了写出一个有趣的事实;此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一代代读诗的人,也不是看重这首诗所写事实的有趣。写诗的和尚和读诗的众生,都是为着诗句里关于人生进退的意味。
怎样的意味呢?是教人不必总是萦怀于“进”,不必每每落寞于“退”。是和尚觉得自己先悟到了,然后告诉世俗之人,要透过“后退”的表象,悟到其“向前”的本来——退步本来是向前!为什么用了“原来”?大概布袋和尚觉得,自己、尤其是众生,一直被看到的表象蒙蔽着。
没错,后退本来是向前。
近几年风行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倒走,或清晨,或黄昏,婆娑杨柳下,习习清风中,或三五相伴,或孑然一身,于大小公园之蜿蜒小径,疾速倒走以健身心。听到过有谁说这倒走是退吗?是后退吗?似乎没有,只觉是进,是前行。如若布袋和尚在世,或曰:婆娑杨柳艳阳天,男女老少步公园。为着健康都倒走,后退本来是向前。本来嘛!一笑。
常说“后退一步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都是人生的进退。细细想来,天地宽也好,海阔天空也罢,真的是由后退而来的吗?要而言之,人生有前行,可人生真的有后退吗?
想到古人绝对可以称得上“后退”的一种常态:仕途失意,退隐江湖。或主动,或被动。
最典型且被后世奉为圭臬的主动退隐者该是陶渊明吧。二十岁时,渊明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此后为官为隐,几番进退。41岁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我们可以把陶渊明的每一次出仕看作“向前”,每一次退隐看作“后退”吗?“后退”,是退回原来吗?
众所周知,彻底归隐后的陶渊明,正进入了政治态度最为明确,思想也最为成熟的时期,这时的他是有明确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说,于人生而言,这是后退呢,还是前行?
看上去的后退,究其实,都是前行。
近日在读郦波先生《唐诗简史》,随郦波先生重温大唐那些诗,那些人,那些人生。读到写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节,颇有感慨。张九龄的后退,是被动的退,用现在话来说,是“被”退。作为盛唐最后一位名相的张九龄,是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种种手段下,被唐玄宗罢相的。然而,张九龄诗歌的巅峰之作、千古传诵的《望月怀远》,恰产生于这“被退”的罢相之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文学家韩愈,字退之而官场屡屡遭贬又人生处处奋进,更是文坛佳话。
郦波先生写得漂亮:写下“海上生明月”的张九龄,“是经历过世事浮沉的张九龄,是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张九龄,是拥有了人生的厚度与广度的张九龄。”人生啊!人生厚度与广度的拥有,真后退,恐不可得;唯前行,方可得之。
是了!他们的所谓退,所谓后退,实则是进,是前行,是超越——当然不止陶渊明、不止张九龄、不止韩昌黎。前溯屈原、孔圣人,后及东坡、范文正,多少先贤以其昭昭与煌煌语与你我:仕途有进退,人生唯前行。
撇开仕途看世事,一样无退唯有进。
胡因梦与李敖结婚3个月又22天便分手了,她是后退,是退回到了单身。可是,人生状态呢?她是退回到了婚前单身时的人生状态吗?不是。胡因梦曾说:从他(李敖)身上,我产生了极大的想要探索人性的意愿。这当然是婚前根本不可能有的。后来,胡因梦更在35岁时,突然宣布全面息影,退出娱乐圈,专门从事身心灵方面的翻译和写作,一路前行,成为了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其人生的继续前行之路,应该是从与李敖分手的所谓“后退”时,就已然开始了吧。
1980年的《胡言梦语》大概是她正式写作的开始?她会像有的作家那样,在什么时候写下封笔之作吗?不知道。就算有那么一天,她当然也早已不是写出《胡言梦语》之前的胡因梦了。
写下封笔之作的大家,断回不到未曾动笔的当初。武林高手退出江湖,不是回到未入江湖时的懵懂,乃是进到了看透江湖后的清醒。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岂是退回到初时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实,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起步,早就超越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持续精进。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人说:停在原地,在河水结冰的时候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今次之踏与前次之踏,河似乎还是那条河,水也似乎因结冰而还是那些水,那么“时”呢?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一时早已不是彼一时。人呢?所谓情随境迁,境已不同,其身心状态何能与前次踏入之时相同?人哪!停在原地复踏尚不可得,后退而回到当初更是虚妄。一切,都在向前,向前,向前,且如圣人所言“不舍昼夜”!
不妨回首,“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明白就好:人生没有回头路,前方,“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那么,前行,走好。
有时,可以用后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