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浅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红楼梦

管理员

摘要:

[精品]《红楼梦》浅谈15篇《红楼梦》浅谈1  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可以说是乾隆帝在文治方面的一件大事。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本叫《红楼梦》的小说在京城的读书人中间流传开来,小说的作者名叫曹雪芹。  曹雪芹出身在一个贵族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曹玺受到康熙帝赏……

[精品]《红楼梦》浅谈15篇

《红楼梦》浅谈1

  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可以说是乾隆帝在文治方面的一件大事。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本叫《红楼梦》的小说在京城的读书人中间流传开来,小说的作者名叫曹雪芹。

  曹雪芹出身在一个贵族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曹玺受到康熙帝赏识,被派往江南担任江宁织造郎中。织造是专给皇家办理丝染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差使,是让人眼红的一个肥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帝又是同一个奶妈喂大的,少年时代伴康熙一起读书,因此曹玺去世后,康熙帝让曹寅接替父亲,还升了一级,当了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父亲曹后来干的也是这个官。曹家三代人前前后后干了六十来年织造官,财产越来越多,成了名闻江南的一大豪门。清朝皇帝到江南巡视,曹家接待过多次。

  但是,雍正帝继位后,曹家由于卷入一桩经济案子,失宠了。雍正帝下令抄了他的家,撤了曹頫的官职。曹家很快败落。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全家回到北京老家居住。

  曹雪芹小时候过了一段富贵的生活,抄家时已经十岁,开始懂事了。家庭的这场灾难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父亲后来的死更让曹雪芹的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只好搬进北京西郊的一个山村里居住。曹雪芹全家住在几间破旧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有时只能熬点薄粥充饥,或画几幅画换些钱,买点酒喝。

  从家财万贯的贵族之家,跌落到社会的底层,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促使他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落,最后走向灭亡的变化过程。这个贵族大家庭曾经非常显赫,显赫到什么程度呢?民间流传的一首名叫《护官符》的歌谣是这样形容的: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南京一带有四大豪门。贾家是皇帝国戚,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权势通天的大官僚,“雪”和“薛”同音,说的是当地的一家大财主薛家。这四家豪门结为亲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当官的如果得罪了他们,不但要丢官,连性命恐怕也保不住。

  但是,在四大豪门富丽堂皇的背后,却是挥霍享乐,荒淫无耻,谋财害命等种种的黑暗与丑恶。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的平民遭迫害,具有反抗精神的婢女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曹雪芹对他(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小说的主人公、贾家少爷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厌恶腐朽的贵族习气和封建礼教,共同的`思想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结下了至死不变的爱情。但是,他们与那个封建大家庭格格不入,林黛玉受尽歧视,结果害了场大病死去;贾宝玉彻底失望,离家出走。这个外表豪华的贵族大家庭,就像破败的大厦一样,最后彻底崩溃了。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写作《红楼梦》,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曹雪芹年纪不小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孩子,非常喜欢。但他刚写完八十回时,孩子却生病死了。曹雪芹伤心过度,得了一场大病,又没钱治疗,也在几个月后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去世以后,《红楼梦》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京城逐渐地传抄开来。读了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和打动,但又觉得这样优秀的作品没有完成,实在太可惜了。于是,有个叫高鹗(è)的文学家续写了后四十回,这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虽然续写的四十回在艺术成就和思想性上不及前八十回,但小说的结构完整了,总的来说还是相配的。

  《红楼梦》如今家喻户晓,在国外也有很高的名声。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风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由于它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和考证这部著作,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做“红学”。

《红楼梦》浅谈2

  你是那枝误入凡间的绛珠仙草,辗转千回,为的只是还我昔日灵河畔的甘霖浇灌。

  我是大荒山顶那块顽石,无心补天,只为与你在大观园续写我们的前尘旧话。

  天上一日,人间千年,多年之后我们在人间邂逅,怡红快绿的这场繁华,让我们携手同游。

  任他金锁、金麒麟,锁不住我们的前世,金玉良缘,在我眼中不过一抹云烟, 凭他牡丹、白海棠,遮不住我眼中的她,木石前盟,在我心中永远如诗如画。

  【抒己见,浅谈“红楼梦”

  初触红楼梦,观剧,甚喜,不解其中味,但看到宝黛的爱情也甚是惆怅难过。为解其意,便在图书馆借阅之,因幼小不喜读书,故慢读之,最后囫囵吞枣,亦未解其意。

  长大后又想未曾细读红楼之梦,故以心观新剧,虽是有欠缺,但也有奇哉之处,吾观之黛玉焚书稿,后泪尽而亡,尤为之心痛。后又再取原著,读之其几章,略有所感,故笔以记之。因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是40回为高鹗执笔,故意见难以统一,有人认为高鹗改曹公之原意,有许多不妥之处,而我却为之甚好。因为未细读红楼梦,故无法做出具有内涵之物,我认为其妙哉,故事是情节安排较好,和最后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就拿黛玉泪尽而亡而言,此处是故事一个转折之处,倘若黛玉嫁给宝玉,那倒是难以给别人以残缺之美,故事便很长,怕难以尽兴,以黛玉之死来见证宝玉真情,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憎恶。

  再谈宝黛的爱情,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竟然与可卿发生感情,后来宝玉和袭人又有了风雨之情。且宝玉又和丫头们关系甚好。我便认为宝玉乃风流人物。又看她对黛玉之情,便觉错了,后来深思之,宝玉虽风流却也是痴情儿。

  从一开始,一僧一道已到谈及风流冤案,便知其中味,故对宝玉多情自然也是可以谅解的,虽然他多情对任何人多好。但是他也钟情,对待遇黛玉尤为独特。黛玉既是亲人亦是知己。一场虐恋,让人心痛不已。木石前盟是宝黛两人之间的联系。

  【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

  常读书的人都有一个相类似的经历,那就是有些书看过一些章回以后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有些书读过一遍后就不想从头再读了。《红楼梦》就不同,它是一部奇书、一本真正值得任何人仔细阅读的好书。尽管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够让读者百读不厌的书少之又少,原因之一是真正伟大的作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就是说能成为伟大作家的人都是天才。比如李白,他是继屈原以来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千百年来,浪漫主义诗作无出其左右者,那是因为李白骨子里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灵气”、“仙气”是不能被模仿的。我敢断言,《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将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成为巅峰之作,后世再难为继。

  读懂《红楼梦》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文字“里外皆有喻”(脂砚斋批)是它的重大特点,象谜语一样让人难以读懂,我相信这是造成许多人没读过《红楼梦》的原因之一。刚读《红楼梦》的人,如果他没有很高的才气,恐怕通篇读过五遍也还是不懂,我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

  经过无数次仔细“读”,如今我才明白了“红学”中的一些内涵,但《红楼梦》对我来讲,仍然象谜一样,我相信即使那些毕生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恐怕也有相似的感觉。就因为《红楼梦》真的是部好书,如果一些人因为它的.难懂而不去读,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因此,为让初读《红楼梦》的朋友能够尽早了解它的内涵,我把我这几年读《红楼梦》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供朋友们参考,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读《红楼梦》有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寥寥数笔,怎能道尽你悲天悯人的哀怨?

  “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草草几语,岂能说尽这一世凄凉?

  你轻皱着两道清眉,无力的玉手轻挥着石锄,将落花都掩在一剖净土之下。

  你也期待自己如这落花,无赖诗魔昏晓侵。一世寄居,无依无靠,幸福可望不可即,一切的一切都似有若无地游离在你的千万道伤疤的心…

  想不到,红烛下凤冠霞帔的人却不是自己,所有的期盼都成了无限的伤感与遗憾了!所有的盼望都换不回前世许下的愿望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恍惚间,你仿佛还听见初来贾府时府中传来的声声“林妹妹”,你仿佛还看见上一世的木时前盟…

  然而,一切都只不过是仿佛……

  结语: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百看不厌。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侯将相,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白衣布丁,即使读上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够品出多少味道来。

  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永远值得人们去回味,不断摸索玩赏,不断“解其中味”。

《红楼梦》浅谈3

  形容一个人好看,用漂亮,用沉鱼落雁。

  形容一个人人很好,用好很好,忒别好,非常非常好。

  ……

  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表达方式。

  看一本书,看到窒息。那种感觉很痛。我词穷,无法去形容自己心里的感受,这种感觉很无助。因而我在发呆。是难过?

  为《红搂梦》里的每个人留个纪念。让上帝知道,我曾来过这片圣地游览美丽的风景。

  《红楼梦》的开头就是一个悲剧,然后慢慢领我走向快乐的领地。然后再掉眼泪,感受世事沧桑。

  我想我是为文字而生,我不能说可以爱一个人一辈子,或是说爱上了可以相守一辈子。但我就这样无法自拔的爱上了文字,即使以后身边没有人陪,也会和文字相守一辈子。

  我难过,因为林黛玉死了,我真的.好喜欢她啊。我真的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她死了,虽然只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我理解她的一举一动,因为太害怕失去她所期待的爱情,所以她不愿去相信这个世界。最后她还是得到了,最后也还是失去了,我喜欢她,因为我们很象。有人说我很象她的时候,我很忧伤。但至少有一点,我不会象她那样天天掉眼泪。我的泪是别人的珍珠。所以我不哭。

  我难过,因为林黛玉死了,她永远都不知道宝玉的不得已。她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心中只有恨。我想她很痛苦,虽然她曾经很幸福,真的。

  在不久以前,一个扮演林黛玉的人去了天堂,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林黛玉在跟我讲话,我想我是痴了,真的。她给我的感觉和在扮演中的感觉一样。是缘分吧,也是无缘。

  宝玉很傻。也许这个故事只有这样写,才会让人动容,才会让人感叹,才会让人掉眼泪。

  看完这本书,我一句话也没有说。看一本书,我永远都不想看到结局,忒别是一本好书。这是不是有点傻呢?不想看到结局,但又天天看,只有看到心碎了还舍不得停止,还一遍遍的想,就象思恋一个人那么痛苦。

  我喜欢这本书,真的好喜欢啊,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有多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

  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不会在接触小说了。因为在看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被彻底的冻结了。不知道该怎么呼吸了。

  我想我完了,真的啊,快没有救了,该怎么办呢?

  把一份感情怎么寄托才不会后悔,才会有结果?

  我思恋着《红楼梦》仿佛真的只是一场梦而已。然后醒来,空气是茫然的。她都让我变得多愁善感了。但我也愿意被影响。

  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思想是游离的。为一个人写诗,那种感觉很好。

  希望再看红楼的时间不会很远,带着那份忧伤,那份孤独,走向人生最高的天堂。我在想我会不会走向他们的那个警幻?

《红楼梦》浅谈4

  因为有了你

  风寂寞地驶过。

  因为有了你,寂寞的风更寂寞。枯瘦的竹半掩着已失去奇香的帘幕。

  我站在你灵魂深处,轻轻拨开沉寂的珠帘,静静注视残留着余烬的纸灰,悲叹你——《红楼梦》。

  数不清你千古风流,道不尽你万年常青——《红楼梦》。

  五千年前的亘古文化幽幽飘来残花如梦的'歌,渗透着爱恨交织的缠绵悱恻,我泪眼迷蒙。

  一曲红楼,一曲叹。沉淀在中华文化最深处的完美艺术。沉寂在冷酷末梢催人泪下的怅惘悲歌。

  时间交替,往事如风皆是梦,惟有你《红楼梦》——怅远在金陵殿上的悲叹,在抒情的长河中超越历史,流芳万年。

  红楼,一曲叹。

  我思潮万千。

  走过历史的车轮辗轧留下的印迹,回到那悲哀的时代,我直视大观园深处。

  几丛翠竹无法遮掩的清香,隐约看到帘幕里那位娇柔善感的女子,抚琴悲秋,痴泪感情。

  潇湘馆,缠绵情。

  黛玉轻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若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回眸浅笑,胜素妆西子,娇巧风流。

  因为有了你——黛玉,《红楼梦》才知何为爱,何为恨,何为情。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诗情?“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画意?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诗意,什么是画意。

  尾追你的香袖,暂别在古屏内的你,轻临坡脚,侧耳聆听。

  痴曲、痴情、痴语。

  残花在空中飘零,零零落落,星星点点。落在泥土里,是你娇柔的手下还残余着清香的幽思,伴着泪与最后一抹绯红深深埋葬在土里,与你绵延的泪水一起,不再留恋一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

  轻伫花冢前的你,粉纱轻舞;暗香盈袖的你,泪痕还在脸庞残留。你,为情痴语,爱恨交织,千言万语只用泪来道尽。我泪湿衣襟。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而你,终究含恨离去。大雪纷纷,半丛竹已不见踪迹。我凝望你消瘦的脸庞,眼眶处是最后一缕泪痕的标记。你,阆苑仙葩,在孤寂中含恨归天,只留下无尽的阴冷悲愁与残留着余烬的诗稿直到化为灰烬。

  枉凝眉,叹香魂,叹《红楼梦》。

  因为有了你——黛玉,我懂得《红楼梦》灵魂何在;因为有了你——《红楼梦》,我懂得了真正的悲哀与不幸;因为有了你,我懂得明天更美好。

  明天,我相信泪只会成为过程,明天将会更美好!

  评语:这篇文章可谓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心声的聆听与解悟。作者对林黛玉情有独钟,通过对林黛玉一颦一笑,一诗一吟深情地凝眸沉思,关照出林黛玉特有的凄美形象。作者的心灵与黛玉的心灵沟通无隙,可以说是同悲同泪,同哭同笑。有如此文字趣味,小小年纪,实属难得。

《红楼梦》浅谈5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必然性人生观独特性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只身一人投靠外祖母—贾母,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就不喜欢林黛玉作她的儿媳妇,从她是那样恼恨晴雯就可以看得出。而林家既有钟鼎之家的底子,又有书香门弟的特色,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官再小,财产也应是少不了的。当年贾琏陪着年幼的林黛玉回江南,在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后,竟然没有给林黛玉留下任何财产,这是不合情理的,也很令人奇怪,这很可能是贾琏和王熙凤夫妇合伙吞下了林黛玉的财产。可怜林黛玉,虽不追求名利,可终为利益所困;虽不害人,可别人还是要伤害她。这就是她孤苦无依的社会环境,唯一的知己贾宝玉还要被别人夺去,这也难怪她多愁善感,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爱得是那么真挚、那么纯洁、那么辛苦、那么地凄美!她容不得别人有污辱她人格的言行,就连深爱的宝玉,也还是要反击的。贾宝玉这个贵族青年,在当时能够对林黛玉表示尊重,实属难能可贵。这种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情观,代表着“近代色彩”的新型爱情观。

  再伟大的科学著作也会过时,而哲学名作和文学作品可以永恒存在,这就是独特的“人生之诗”的魅力之所在,而作为经典名作《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就是“诗的化身”、“美的化身”,她和贾宝玉的爱情,表达和满足的不只是情感,而且是知性和理性,它似乎是某些深藏着永恒存在的情感的思辩、反思,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具有纯洁高尚的美感,从而拥有永恒的悲剧美的魅力。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贾宝玉,爱红,“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与当时“男尊女卑”的观点是相悖的。虽锦衣玉食,但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这点与林黛玉极为相似。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贾宝玉相信丫鬟说的晴雯作了芙蓉神,因作《芙蓉女儿》,诗文刚好被黛玉听见,两人一起改诗,最终宝玉将“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之句,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仿佛暗示了林黛玉的不幸命运。以致黛玉死后,宝玉竟什么都写不出了。晴雯性直,长得漂亮,不为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所容,并将宝玉不喜读书的罪责归于她的勾引,可惜一朵娇美的花在人间消失了。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宝玉的性格软弱多情有很大的关系。贾宝玉不喜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却对社会最底层的艺人及丫环怀有深深的同情及友情,跟艺人称兄道弟,对丫环温柔体贴。贾宝玉对薛宝钗是“宝姐姐长、宝姐姐短的”,加之又有一个“金锁”的说法,因而林黛玉常和他怄气。一次,宝玉因黛玉嗔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分辩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的是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好一个“我为的是我的心”,何等单纯又何等执着,这才是林黛玉式的自尊,是不屈就社会规范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真正的自我意愿。她不像薛宝钗压抑控制自己的感情,迎合家长的意愿,这也许正是薛宝钗的高明之处,而这点也是林黛玉无法做得到的。林黛玉没有母亲为她的终生大事做主,林黛玉也不会像凤姐那样为了权欲财势而不折手段。假如贾宝玉的态度来得坚决点,以死要胁,我想视宝玉为命根子的贾母及王夫人也许会答应;假如贾宝玉这个贵族青年—封建家庭的叛逆,带着林黛玉走出家庭—大观园这片狭小的天地,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尽管宝黛充满叛逆精神,也还是从未想过走出家庭这个牢笼,因为那是不孝,所以宝黛爱情注定是个悲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革命的不彻底性所导致的失败。

  林黛玉的扬才露已在当时是犯忌的、是要遭人嫉恨的,这也是她性格的弱点,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今天,也还是行不通的。贾宝玉在痴迷的状态下,把该对林黛玉说的话,说给袭人听了,他不知道面前站的早已不是林黛玉而是袭人了。这就是为何现今社会网络如此发达的原因,对着陌生人才敢倾心交谈,把自己完全暴露在知情人的目光下,总归是要吃亏的,这也是目前许多人戴着面具生活的原因。林黛玉是红楼女儿中最珍惜自身价值并为实现自身价值而献出生命的人。“我为的是我的心”是林黛玉自主意识的坦率告白。在旧时代,要求被动的适应性,真正的个人意愿、个人感情会被视作异端邪念。林黛玉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抛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智,她悄悄地替宝玉写诗,自告奋勇地教香菱学诗,随口就说《西厢记》《牡丹亭》等文中的诗句,这些都是一种自由个性的流露,从尊重个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来说,是可取的。可她的锋芒太露,她的敏感、多疑,没有和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事在人为,她没有和上上下下的关系搞得融洽一些,以至她和贾宝玉的爱情面临绝境。她不像宝钗、探春、元春、凤姐等其它红楼女儿们,往往都是以既定的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比如封建宗法秩序的需要、婚姻制度的需要等,她是以肯定人的个性为出发点的。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容自由恋爱的,贾家未来的儿媳妇,也是一个需要像王熙凤、薛宝钗那样的管家理财式的人物,封建家长更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爱情。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那么完美,可就是没有管家理财这方面的才能,这与作者认为金钱是肮脏的有关。

  林黛玉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幼年丧母,离父投奔外祖母,背井离乡,以后又奔父丧,在她的心里对人生,对生活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她的《桃花行》之作,宝玉一看就知是黛玉所作,因为那上面有林妹妹曾经离丧的痕迹,别人断不会作此哀音。她的那首葬花吟,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简直就是一幅春光图。在那明媚的春天,满园花朵竟相开放,仙女似的少女提着花蓝,来为满地的落花送葬,并发出“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伤感。从春暖花开,到秋风扫落叶,花开花落,今年明年,花事人事,从眼前到永恒,林黛玉的思绪早己飞出了时空的限制,她知道和宝玉的婚姻困难重重,发出了“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问询“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哀音。林黛玉就是林黛玉,生不能为自己做主,死总可以为自己做主吧?在黛玉死后,紫娟看到一个和宝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不由又呆了……。试想就是林黛玉还活着,她会爱一个长得和宝玉一样,思想和宝玉不一致的人吗?爱不存在了,心就死了,林黛玉是用生命向婚姻不能由自己做主、封建的父母包办婚姻作最后的反抗、控诉!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是令人赞美的,可她的多愁善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就是个例子。希望人们从宝黛爱情悲剧中得到启迪,在对待自己、子女的婚姻,一定要看重人品,性格、志同道合,注重爱情,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避免像贾宝玉、林黛玉式的爱情悲剧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创造美好的环境、生活,为幸福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延边人民出版社,20xx年2月版,第471页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111页

  3、吕启祥:《红楼梦专题》,中国艺术研究院

《红楼梦》浅谈6

  曹雪芹著《红楼梦》,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尽世间悲喜人生,写得又何尝不是他的一生?

  如果没有生在世家,没有经历过由盛到衰的过程,也断然不会写出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那么多人物的不同命运、不同悲剧。也断不会把世间人情冷暖,写得那么深沉、那么悲凉。

  一、红楼梦里的大喜大悲

  元春省亲无疑是红楼梦里最大的喜事。“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一方面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足以说明皇帝对贾家的厚爱,容许元春省亲更是莫大的恩赐。元春省亲在大的方面来说一种赏赐,更多的是贾府地位上升的一个象征。作者把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景象写得淋漓精致。另一方面,是亲情方面的原因,骨肉团聚,在平常人家最基本的相守在他们看来竟是奢侈的,想来这才是作者的重点。

  那么红楼梦里的大悲之事是“秦可卿之死”吗?好多红学者都习惯拿可卿的死来探究元春的升职,来探究红楼背后的奥秘。刘兴武先生的“公主论”就认为,是元春的告密导致了可卿的直接死亡,那么可卿的死亡和元春省亲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可卿死亡之悲产生了元春省亲之喜,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一直认为,红楼梦里的大悲是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进馆联诗悲寂寥”。这一回,作者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开篇就写贾母见凤姐、李纨病着,薛姨妈宝钗二人又不在,在那个合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赏月,贾母开始感伤,病的病,弱的弱,竟不如往昔热闹了,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贾母已感贾府的颓势。品笛喝酒,喝道中间竟流下泪来了。而后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最后二人和妙玉在栊翠庵聊天,相互取暖,悲凉至极。这才是大观园里最悲凉的夜,与前面热闹的大观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总在想,曹公晚年孤苦无依、再写这种对比、这种反差。心里对亲情对骨肉团聚的渴望。

  元春省亲,是何等热闹、何等荣耀。骨肉团聚,元春忍悲强笑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聊天,湘云说,“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读到此处,泪落如雨,元春的不遂心、黛玉湘云的不遂心、老太太的不遂心,想来也是曹公的不遂心吧。

  曹公借贾母之口说,“可见天下的事本难十全”。却借黛玉之口说:“事若求全何所乐”。两种心境完全不同,贾母是客观接受,而黛玉是主观接受,层次更高。

  我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宝玉在这两个重要场景都没有出现,或者确切的说,他并没有“参与”。元春省亲,大家都高兴,独他闷闷不乐,因为秦钟之死,他自身本能的躲避这种热闹;而在中秋赏月,他也因晴雯的病,早早睡了,没有参与这样的悲凉。这实在又是作者的别有用心。大观园里众人的高调的乐与喜总与宝玉悄然的落寞放在一起来写,我有时候一直在想,曹公在经历人生大喜大悲之后,内心应该是平静的吧,都说喜剧其实是最深的悲剧,红楼高调的乐与喜背后都隐藏最悄然、最落寞的悲凉。

  二、红楼梦里的红白喜丧

  红楼开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秦可卿的死。从可卿的棺木到贾蓉被封为龙禁尉,从来的官员品级到贾府的排场,无不在彰显贾府的地位与权势。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宝玉的婚事。所以,我个人认为曹公写可卿之死是有伏笔的,这样盛大的场面为得就是写后来宝玉婚事的简朴。贾府被抄宝玉犯病,在这样仓促的情况下,宝玉的婚礼必定是潦草而简单的,这样的对比也足见世家每况愈下的人情冷暖。

  而这两件事情,宝玉都是主角。从闻可卿之死宝玉吐血到宝玉和宝钗成亲,他一直是中心人物。而这都是宝玉的'恨事,可卿之死对他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这是他第一次接受一个美好的女性被摧毁。黛玉离世,不得不与宝钗结婚,也是对他最后的打击。

  三、红楼里的悲喜人物

  我觉得红楼梦里最有意思的两个人就是香菱(英莲)和娇杏。他们两个本是主仆,都跟贾雨村有密切的联系。雨村当日穷困潦倒,都是香菱之父甄士隐屡屡资助,雨村也是在那个时候偶然间邂逅了娇杏,只望了彼此一眼。就此二人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莲走丢,被拐子拐卖,最后被薛蟠带到贾府。而娇杏在大火之后,随甄士隐夫妇回到他的岳父封肃家,后被一乘小轿送到贾雨村府邸,生了儿子,被扶了正。自此主仆身份颠倒。这是最极致的悲与喜。我们把英莲的悲总结为“有命无运”;把娇杏的喜归为“侥幸”。

  四、宝玉身上的悲与喜

  宝玉的悲喜都离不开世间美好的女子。“我看见女儿便清爽,看见男儿便污浊”。它的喜在于他遇到了那么多的女子,贤惠的袭人、直爽的湘云、爱他懂他的黛玉、红颜知己妙玉等,是他们满足了他当保护伞的这个欲望,而宝玉的悲也在于他最后眼睁睁看着一切美好在他面前转瞬即逝,而无能为力。一次次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他的无能为力是无奈的、是心酸的。这个悲剧从可卿之死便开始了,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黛玉离世。

  特别想用一句名言来形容宝玉,“我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过成长”。

  纵观红楼全书,写得都是悲与喜。宝玉的悲喜、黛玉的悲喜、四百多小人物的悲喜、整个贾家的悲与喜,以及上流社会的悲喜,乃至与社会的悲喜。这所有的悲喜交织在一起,就成了红楼,成了人生。然每个读者总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读懂这世间悲喜。这也是红楼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读红楼,常想起黛玉的“事若求全何所乐”。红楼残本也不应该是天下恨事。相反,因为后四十回遗稿,众多红楼爱好者对红楼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探索,对红楼背后的人性与人生的悲喜产生了思考。实在是欣慰的。这样红楼的悲喜就有祸福相依的味道了。

《红楼梦》浅谈7

  初触红楼梦,观剧,甚喜,不解其中味,但看到宝黛的爱情也甚是惆怅难过。为解其意,便在图书馆借阅之,因幼小不喜读书,故慢读之,最后囫囵吞枣,亦未解其意。

  长大后又想未曾细读红楼之梦,故以心观新剧,虽是有欠缺,但也有奇哉之处,吾观之黛玉焚书稿,后泪尽而亡,尤为之心痛。后又再取原著,读之其几章,略有所感,故笔以记之。因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是40回为高鹗执笔,故意见难以统一,有人认为高鹗改曹公之原意,有许多不妥之处,而我却为之甚好。因为未细读红楼梦,故无法做出具有内涵之物,我认为其妙哉,故事是情节安排较好,和最后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就拿黛玉泪尽而亡而言,此处是故事一个转折之处,倘若黛玉嫁给宝玉,那倒是难以给别人以残缺之美,故事便很长,怕难以尽兴,以黛玉之死来见证宝玉真情,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憎恶。

  再谈宝黛的爱情,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竟然与可卿发生感情,后来宝玉和袭人又有了风雨之情。且宝玉又和丫头们关系甚好。我便认为宝玉乃风流人物。又看她对黛玉之情,便觉错了,后来深思之,宝玉虽风流却也是痴情儿。

  从一开始,一僧一道已到谈及风流冤案,便知其中味,故对宝玉多情自然也是可以谅解的,虽然他多情对任何人多好。但是他也钟情,对待遇黛玉尤为独特。黛玉既是亲人亦是知己。一场虐恋,让人心痛不已。木石前盟是宝黛两人之间的联系。下面仅举几例来表示宝玉对黛玉的感情。

  这些都是我较为感动的地方,虽说宝玉对黛玉之好不仅于此,但我挑这几处是为了对宝黛爱情的'坚信,后来在看到黛玉,而亡,对宝玉的打击就知道,宝玉心中黛玉的地位是常人无法能及的。 现今大多数人对宝黛的爱情的结局感到不满,但这也结局的确使人可怜可叹,但又妙哉,我看见宝玉入地府见黑白无常说道,这像一个伏笔,我相信宝黛终会相见,所谓: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 后来看到宝玉和宝钗有夫妻之实之时,感觉是他对他和黛玉感情的玷污,但后来仔细回味,却发现甚是不对,他应该是想给贾府一个交代,一柱香火一个希望,不负宝钗之情,为后来自己入空门,了尘缘做了一个铺垫。

  宝玉和宝钗正式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残忍之处。宝玉因应是凡心已去,故为之。最后宝钗有孕在身,我想这便是宝玉留给这人世间的唯一之物,给了他们希望。这也是作者的优秀一笔,虽尝尽人世间荒凉百态,却还给人光明。

  宝玉入空门也是随了宝玉对黛玉承诺,若是她死了便去和尚去。和同时也和黑白无常那句若潜心修炼便自然可见相照应。所以我说宝黛爱情我们未知,给人无限之遐想。但是我想他们必然在未知世界里活的幸福。

  梦一回红楼竟让我离内心久久无法平复,故写此以记之以悼红楼之梦,以平心中之愤,是尽自己所感,虽有许多牵强之处,愿大家共论之,改之。

《红楼梦》浅谈8

  《红楼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书里不仅吃喝玩乐无所不涉,而且里面光治疗妇科病的案例也有好几起,秦可卿、王熙凤、香菱、尤二姐等等等等,都找医生看过她们的妇科病,虽然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曹雪芹的医疗知识还是挺丰富的。

  第十回中,肋下痛胀、少寐自汗、精神倦怠,又两个多月没来月经的秦可卿被贾府中几个大夫都看过,也会诊过,可疗效欠佳,甚至连是病是喜都搞不清楚。没办法,贾珍才请儒医张友士给秦可卿诊治。张友士给秦可卿把过脉后,认为秦氏是忧思伤脾,肝火太旺,患了经血不能按时而至的“月经不调症”。于是他在益气养荣补肾和肝汤的基础上,外加醋柴胡、香附米、元胡索,佐之养血的山药和阿胶,并以清心健脾的莲子、大枣为引子,开了几服药,效果不错。

  与秦可卿的妇科病比起来,尤二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本来胎气上逆,胃失和降,已经怀了孕的尤二姐出现恶心、肢体倦怠、吞酸厌食、怕闻油腻气味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庸医胡君荣的一派胡言乱语下,竟吃了“月经不调,全要大补”的虎狼之药,不但病没瞧好,还把腹中已经成形的男胎给打了下来,让本来就看不到希望的尤二姐最后吞金自杀。

  与尤二姐一样流过产的女人王熙凤虽然没有自杀没有死,但妇科病的.痛苦几乎伴随她一生。从第五十五回她因操劳过度,保养不慎流过产之后,就得了“下红之症”,即使不是月经期间,阴道内也忽然大量出血,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曹雪芹在七十二回和七十四回中都详细地叙述了这种“血山崩”的症状,“上个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地没有止住”;“淋漓不止”等等,看了就这么吓人,与《红楼梦》中交代的一样,鸳鸯的姐姐就是患这种病死的,可见这种病对妇女的危害有多大了。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与“血山崩”相反的还有一种妇科病,那就是香菱的“干血之症”了,这种继发性的闭经,中医上称为“不月”或“经闭”,其主要表现是,形体消瘦、小腹胀满、不能饮食、骨蒸潮热、口干颧红、两目黯黑等。现代医学临床证明,环境的改变、精神的刺激、生理器官的病变都可能引起“闭经”的发生。香菱的闭经,正是由“怒气伤肝,内外折挫”引起,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了。

  “干血之症”也好,“血山崩”也罢,都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都与脏器的亏损、气血的不和密切相关,所以治疗这些妇科病,要从“本”上下功夫,不然,很难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薛立斋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所以历代名医对于经闭和崩漏这些妇科病,非常注重脏器的治疗,朱小南在《朱南山先生的医疗成就》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注重脏器有调血气、疏肝气、健脾气、补肾气诸法”。只是《红楼梦》中的那些妇女们没有遇上中医高手,不然她们就不会有那么惨的下场了。

《红楼梦》浅谈9

  红楼梦中写大观园的建设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元春省亲。这个修建的目的是特别明确的。大观园属于皇家园林的一种,但更确切的说是私家园林,大观园也名“省亲别墅”。元春游园后,说“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这让我想起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群文人在兰亭这个地方聚会的欢乐之情,作诗、写序何等相似。

  元春省亲结束,大观园闲置下来了。元春思来想去,那么美的院子,放着实在浪费。所以吩咐下来,让姐妹们连同宝玉一起住进去。黛玉住了潇湘馆、宝玉住了怡红院、探春的秋爽斋、宝钗的蘅芜苑等,各人都有了各自的住所。

  与其说是居身之所,不如说大观园就是一座精神家园。曹公在大观园里很好的安放了红楼儿女情感,或者说,他更好的安放了他自己的灵魂。大观园其实,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个独立空间,这就如同陶渊明的终南山,中国古代文人的桃花源。

  大观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我们在苏州园林,或者说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古代园林里都可以看到。或者确实的说,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曹公的伟大之处也在于,红楼里对古代园林艺术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我们来看大观园的景致。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是稻香村的景。也是李纨后来的居所。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一些隐士。就连贾政看到稻香村的景致,也说勾起了他的归农之意。如果把贾府比作是一个政治中心的话,那么这个稻香村无疑就是一个隐居的所在,而李纨无论如何是和贾府脱不了关系的,因为有贾兰,因为她是贾府的媳妇。她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她的重点在贾兰身上,这样想的时候李纨就不是李纨了,她代表的就是古代隐居的士大夫的一个形象。一面隐居,一面又关心世事。这样的一个形象,明显是宝玉所不喜的。宝玉认为稻香村有人力穿凿的痕迹,所以不喜欢这个地方。这也与宝玉不喜“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是有关联的。这也是宝玉与贾兰的不同之处。

  说到李纨不得不说妙玉,李纨最不喜妙玉。是因为她和妙玉是不同的。妙玉的出世比李纨更干脆。妙玉带发修行,却与俗世没有牵绊。她其实是出世的黛玉。她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而不去理睬旁人对的她的看法。她对贾府的人物都有她自己的相处之道,她不会因为贫贱富贵去结交好友,她和来贾府投靠的邢岫烟的关系就说明了这点,昔日邢岫烟家族落魄之时,她便教邢岫烟识字。妙玉的栊翠庵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些红梅。第四十九回写,“宝玉于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这是多么美的一副画面,从宝玉视角来写栊翠庵的红梅。也足见曹公对妙玉这个人物的珍爱,红色原是宝玉生命的颜色。妙玉这个人物也因为栊翠庵的景变得鲜活起来。不屈不挠这是妙玉的个性,也是文人的一种固执的倔强。宝玉对稻香村的不喜与栊翠庵的喜也是相对的。

  “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非花香之可比。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这是宝钗的蘅芜苑。古人有焚香抚琴的雅兴,此处只可煮茶抚琴,无须焚香了。我的理解是,宝钗在为人处事上有天然的亲和力。

  好多红学爱好者,都借贾政的那句“此处房子,无味的很”来判断贾政对宝钗为人的判断,认为贾政不喜欢宝钗,在他心里的宝钗就是一个很无味的人。我不敢苟同,书中写宝钗无书不知,曹公借香菱之口说,贾政常夸赞宝钗的学识。蘅芜苑的异草之香非花香可比,是与她的冷香丸相对的,更是对宝钗人格的高度赞赏。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蘅芜苑的清雅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刘姥姥游大观园,写众人游到宝钗之处的描写,“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宝钗的一种审美,朴素大方,这也是宝钗与众不同之处。“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这是园林建造上的一个独特景观。玲珑石景观,玲珑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与众不同,称为巧石。宝玉所带的玉其实就是迷娲补天无用的一块石头。这两者之间确实有深意。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这是宝玉命名的“有凤来仪”,他特别喜欢这个地方,觉得其他地方都不如这个地方好。他也相当然的认为,这个地方非黛玉莫属。如果说贾元春是俗世里的凤,那真正的凤该是黛玉,这就是黛玉的潇湘馆。红墙绿竹,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样的'景致我曾在成都武侯祠见过,见到时想到的也是黛玉。苏轼曾说,“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王维有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无数月色凉凉的夜晚,黛玉或读书、或弹琴、或垂泪、度过了她短暂的一生。

  红楼梦里写,黛玉最不喜李义山,却又偏偏喜欢他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众人想拔去残荷的时候,她不让。因为黛玉明白自然的就是美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多么美的意境。大概那个时候,她是在感悟生命与自然。荷花由盛到衰,每个阶段在黛玉眼里都是美的。因为她懂得自然规律,就如同荷花的残败,是它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也是它生命里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黛玉又是那个真正懂自然、懂生命的人,她是如此乐观的人。怎么会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贾政道:“这是正殿了,只是太富丽了些。”众人都道:“要如此方是。虽然贵妃崇节尚俭,天性恶繁悦朴,然今日之尊,礼仪如此,不为过也。”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贾政又命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这里就是宝玉的怡红院。宝玉两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次是见到黛玉,一次就是初见怡红院景致的时候。这说明宝玉前身神瑛侍者的居所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他浇灌了那棵绛珠仙草。

  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满架的蔷薇,是花木繁盛之所在。刘姥姥误入怡红院,觉得是小姐的绣房,也足见怡红院的精致。怡红院其实就是贾府的女儿国,红楼儿女常在宝玉处相聚。他是有名的“富贵闲人”,这个绰号也因此而来。我有时候一直在想,曹公把怡红院“布置”成他心里的那个园林,或者说,他把大观园布置成了他心里美好园林的样子。该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就如同我常常做梦,也在一个古代的园林里“穿梭”,然后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然后自得其乐。然只是梦境而已,曹公梦醒,面对断井残垣、满地落花,“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该是一种怎样的痛心。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曹公写众人品笛贾母落泪,黛玉妙玉湘云联诗,写尽世间悲凉之情。这不是偶然的。

  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这是惜春的藕香榭。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第五十回写,贾母等人去惜春住处。“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

  这是大观园里的桃花源,也是惜春这个人物的一个写照,她是红楼儿女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活的最单纯的一个。她始终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她的桃花源注定是世间无人问津者。她擅长画景,这就如同她的命运始终活在她自己的画里,她走不出来,世人走不进去的。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因称“岁寒三友”。妙玉的梅,黛玉的竹,宝玉的松。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三人之间又有着不可言说的联系。黛玉离世,妙玉必是那个温暖宝玉之人,他们之间不一定是夫妻,但一定是知己好友。

  大观园里寄托了红楼儿女的情感,那是一个精神家园。抄件大观园无疑就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一种侵犯。都说抄件大观园是贾府被抄的一个“先兆”。宝钗是最早抽身的,从大观园搬出,想来是那样痛心的事,意味着放弃了一种精神上的坚持。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宝钗最后和宝玉成亲并非她所愿。贾府被抄,人丁散落,大观园这个精神家园又怎会独存?人与自然之间有不可言说的奥秘。大观园因元春起,最后因她而终,实在又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有时候想一想,顿生羡慕之情。他们真的就活在诗里画里,就如刘姥姥所言这院子就跟画似的。高墙大院,他们或许都不能像宝琴那样可以随父出游,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园林。所以晴雯搬出大观园便香消玉殒了;迎春出嫁回来也是惦记她的居所紫菱洲;探春也是远嫁他乡,离开了大观园。

  我以前认为曹公对苏州是有一定情结的,对苏州园林也是有情感的。其实,细想来,园林情结、山水情结是中国文人一直以来的一个情结,赵佶的艮岳、刘彻的上林苑、无不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时代变迁,那些园林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其实,细细想来,大自然才是最美的园林,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秘密的精神园林。

《红楼梦》浅谈10

  在艺术中,没有“对立”就没有人物,就没有性格。对于人物性格“对立”的描写,敌对的和阶级的“对立”,容易区别得鲜明;阶级内部和阶层内部的“对立”,却容易雷同。可见,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长篇小说首先需要解决的任务。而其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在同一阶级、同一阶层、同一集团内写出许多千差万别的典型形象来。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正是在这个方面获得了卓异的成就。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这个对比手法,正是恩格斯所准确提示的那种“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的方法。这是一条异常宝贵的创作经验,是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决窍”。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称这种手法为“特犯不犯”。金圣叹叫作“犯中求避”。犯,是有意把两个人物的某一点写成相同、重复;同时,又避,即在同中求异,在重复中求不重复。古今中外,天地万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无不相比较而存在。在艺术中采取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正是刻划人物性格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红楼梦》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努力借鉴。

  在《红楼梦》所创造的众多人物中,有些是同属于官僚贵族之家的当权人物;有些是生活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之中的公子小姐;有的是一母所生所谓小家碧玉的年轻貌美的胞姊胞妹;有些是常年受人奴役欺凌的丫头奴仆。为使这些出身、经历、地位、教养大体相同的人物各有生动鲜明的性格,曹雪芹地塑造他们时,采用了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而使那些身份相同或地位相近容易混淆的人物表现出极大的个性差异,毫无雷同之感。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出身名门的千 金小姐,同是以亲戚关系寄居贾府的。她们的生活起居、学识教养是基本类似的。论“诗才”,不相上下;论容姿,都是“艳冠群芳”。并且在某些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照常理讲,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应该是大体一致的。然而恰恰相反,在曹雪芹的笔下,却把这两个人物写成了异常分明的对立形象。作者通过她二人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作风的刻划,揭示了二人性格上的不同,内在本质的迥异。这种“不同”和“迥异”表现在爱情上,即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爱是纯真的爱,而宝钗对于宝玉的爱慕则是因为贾宝玉是贾府的宠儿,是这个家族的当然继承人。这种爱是出于功利动机的。另外,黛玉的爱是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的,真率而不明言,含蓄又心心相印;而宝钗的爱恋却是抑制了感情的一面,为了未来的地位,她采取得是审慎的富有谋虑的处世方法。这种“不同”和“迥异”表现在处世为人上,即黛玉高洁,自尊,不愿违心地去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权威贾母,还是对有权势的管家少妇王熙凤,她从不考虑如何去讨她们的欢心。她“孤高自许”,天真敏锐,语言尖刻,结果遭来了流言蜚语,最后在宝钗嫁给宝玉的一片欢闹声中,悲悲惨惨地离开了人间。薛宝钗正好相反,她靠封建淑女所具备的德性和那背后的财富家世,争取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她“罕言寡语”,装愚守拙,对丫环奴婢也表示出贤惠宽容的态度,终于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这种“不同”和“迥异”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仕途经济的看法上,宝钗热衷于对宝玉进行“仕途经济”的说教,致使宝玉讥讽她,一个女儿“也学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是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薛宝钗的思想实质。而林黛玉正好相反,用宝玉的话说就是:“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这便是钗黛的本质区别。由于作者在一系列相同事件上让钗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使得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是那样鲜明突出。不难想像,如果作者孤立地去塑造其中的一个,是决不会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的确是富有独创性的。它不同于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地位身份相同或相近的人物,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才子佳人作品。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血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灵魂。比如迎春和探春,她们的出身门第,生活教养,比起宝钗和黛玉来,就更为相近,甚至可以说是基本相同的。然而她俩性格上的差异之大并不亚于宝黛。邢夫人曾当面说迎春:“你是大爷跟前的人养的,这里探丫头是二老爷跟前的人养的,出身一样,你娘比赵姨娘强十分,你也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点”。邢夫人对迎春的评语,正道出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物性格的形成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出身经历、生活教养等客观方面的诸因素。曹雪芹就是从生活出发,用对照之法,写出了环境相同的人物之间不同的性格。在作者笔下,贾府二小姐迎春,是一个平庸懦弱、优柔寡断混名儿叫“二木头”的人物,主子摆布嘲弄她,丫头奴仆也不怎么看重她。探春却截然相反,她精明强干,遇事果断,用兴儿的话说,这是一朵“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的“玫瑰花”。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回书中,作者有意识地将迎春和探春置于同一事件之中进行对照。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来到探春时,探春早已“命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当凤姐要搜其丫头时,探春正色地说:“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都在我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有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探春对抄家表示出极大愤恨,为她所出身的家族“自杀自灭”而痛心。因此,对凤姐一行人冷嘲热讽,辛辣挖苦,使得处处占上风的凤姐,不得不退避三舍。对不以贵族小姐看待她的王善保家的更是报之以响亮的耳光。我们再看看对迎春的描写:当凤姐等人来到迎春房内时,“迎春已经睡着了,丫头们也才要睡,众人扣门,半日才开”。这寥寥数语,正好与探春的“秉烛开门而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迎春对抄检不闻不问,任其搜查自己的丫头。当司棋因“赃物”被查出,周瑞家的奉命来带人时,迎春虽“含泪似有不舍之意”,却怯弱地连一句求情的话也不说。书中写道:“那司棋也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司棋见了这般,知不能免,因跪着哭道:“姑娘……怎么连一句也没有”?司棋含泪给迎春磕头,迎春只是含泪“呆呆的坐着”。这又同探春唯独不让搜其丫头形成鲜明对比。她对抄检大观园的凶犯打手们的那种无动于衷,木然处之的态度,也与探春当时那种冷嘲热讽,辛辣挖苦,甚至用响亮的耳光来惩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是在这一系列的鲜明对比中,显示了迎探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迎探的性格分析,再次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犯中求避”艺术手法所独具的匠心。

  作者在描写“小家碧玉”尤氏姊妹时,更为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对比手法。这一对同胞姊妹,在书中所占篇幅甚少。然而,曹雪芹却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形象。尤二姐心地善良,但性格软弱,轻信,追慕虚荣。因此,她听凭贾珍之流的任意欺骗与摆布。她对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但被贾蓉的甜言蜜语所蒙住,而且心甘情愿受自己所幻想的富贵荣华生活的欺骗。天真地以为,只要嫁给贾琏,终身就有了依靠。善良怯弱的尤二姐被骗进大观园后,贪辱忍垢,受尽欺凌,逆来顺受,毫无反抗。尤三姐却不同于尤二姐,她对现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她从自身的处境中看清了贾府的腐化和堕落,看清了贾珍之流的禽兽本质。对贵族公子,纨绔子弟没有抱任何幻想,而是追求自己的幸福,企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对待婚姻爱情上,不象尤二姐那样随便将身许人,她向往着真正的爱情与幸福。在思想性格上刚烈、豪爽,坚毅果敢。她能机智地躲开贾珍之流的骗诱和凌,敢干抗拒贾珍之流的淫恶和威压。对尤三姐这一性格,第六十五回有一段精彩的描绘。作者描写她看穿了贾珍、贾琏的诡计,斥责他们“别糊涂油蒙了心”,警告他们不要“打错了算盘”。酒席上,嘻笑怒骂,珍、琏二人竟被吓得目瞪口呆,不敢触犯。通过以上情节的介绍,不难看出一母同胞的二姐和三姐性格是怎样惊人的不同,一个是为了追慕虚荣而任人摆布;一个却是为了自己灵魂和身体的纯洁,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进行着艰苦而又坚决的挣扎和斗争。

  诚然,尤三姐命运的最终结局和尤二姐一样都是悲剧,但这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悲剧。请看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两人的悲剧结局的吧。第六十九回“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写出道:“尤二姐心中自思:病已成势,目无所养,反有所伤,料定必不能好。沉胎已经打下,无甚悬心,何必受这些零气?不如一死,倒还干净。常听见人说金子可以坠死人,岂不比上吊自刎又干净。想毕,扎挣起来,打开箱子,便找出一块金子,也不知多重。哭了一回,外边将近五更天气,那二姐咬牙狠命,便吞入口中,几次直脖,方咽了下去。于是赶快将衣服首饰穿戴齐整!上坑躺……”.结束了短短的一生。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中写道:好不容易等柳湘莲到来,尤三姐“今忽见反悔,便知他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把自己也当做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今若容他出去和贾琏说退亲,料那贾琏不但无法可处,就是争辩起来,自己也无趣味。一听贾琏同他出去,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后,出来便说:“你们也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登并鞘送给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是怎样的两种不同的自杀啊!尤二姐是被逼不得苟活之时无可奈何的自杀。尤三姐的自杀却是因爱情破灭而自觉地选择的一种反抗的方式。前者是在夜深无人之时,吞金自逝;后者当着意中人的面拔剑自刎。一个死得屈辱,一个死得壮烈。尤二姐之死,获得了人们的同情,以致贾琏这样的花花公子也为之“大哭”。尤三姐之死,却迸射出壮丽的生命之花,它不仅震撼了柳湘莲的心灵,而且也为广大读者所感动,所崇敬。作者在塑造尤氏姊妹的形象时,运用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功。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对比写来,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就在对比中清楚地显示出来。尤二姐的柔弱轻弱对照出了尤三姐的豪爽刚强。而尤三姐认识现实之理智的清醒,则衬托出尤二姐对现实估计的错误。这两个形象是相互对比,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如果失去一方,那么另一方必然会随之黯然失色。

  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同中求异的创作方法塑造对立性格的人物,以性格化对立的整体艺术形象所体现同中求异的。#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他们性格相近或某些地方相似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因此,长篇小说创造人物时就必须考虑到不仅使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有着鲜明的区别,而且更要注意使同类型的人物各具特色。正如福楼拜在谈到描写同类型人物的个性时指出的:“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两只相同的手”(转引自《红楼梦集刊》)。

  在曹雪芹的笔下,那些性格相似的形象,不管他们之间有着怎样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在读者的心目中,却各具个性,毫不含混。

  《红楼梦》中有一对有名的泼妇:一个是王熙凤,另一个就是“颇步凤姐后尘”的夏金桂。凤姐借秋桐折磨尤二姐;夏金桂利用宝蟾辱香菱。这两件事表面上似乎相同,实际上却大有差别。王熙凤从生活到思想上都继承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衣钵,为了掠夺金钱,攫取权势,她“机关算尽”,不但辱奴仆,而且同本阶级本阶层一切权势争夺高低。当尤二姐被卷进了贾府内部权力地位之争的漩涡时,王熙凤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陷害尤二姐,她乘贾琏不在之机,设计把尤二姐赚进大观园。为了遮人耳目,她于丈夫面前,一反常态,逆来顺受,在公婆面前,故意装得豁然大度,宽厚待人;对二姐表现出“贤惠”体贴,视如姐妹一般;对于秋桐,欲擒故纵,挑拨激逼。她对尤二姐进行了卑鄙无耻的精神戏弄和物质迫害。借用秋桐这把刀,既杀了尤二姐,又保全了自己声名,真是嘴甜心辣,外善内恶,“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比起王熙凤的心地奸诈,阴险毒辣来,夏金桂在剪除香菱的过程中,则是肆无忌惮,明火执仗。“薛文起悔娶河东吼”一回这样介绍“夏家小姐”,“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里的丘壑泾渭,颇步熙凤的后尘。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兄弟,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不帝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他母亲皆百依百顺”。这说明她受封建正统教育比较少,对封建观念也淡薄。因此,她嫁给薛家之后,不象王熙凤那样表面上还能恪守封建伦理,而是根本不考虑什么声名,一心要凌驾于薛蟠之上,更不把薛姨妈母女放在眼里。她抓住薛蟠喜新抛旧的好色特点,故意将陪嫁丫头宝蟾送给薛蟠,以便坑害香菱。害香菱的目的也不象王熙凤那样一切从权势出发,而是出于“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唐之意”。但她的手段与凤姐相比,显然不及凤姐高明,致使杀人不成,自己反名声狼籍,枉送了性命。由于曹雪芹在塑造夏金桂这个形象时,有意识地把她和凤姐对照起来写,因而出现了“特犯不犯”的艺术效果。凤姐和金桂这两个少妇身上都具有泼辣和狠毒的一面,她们出现在同一部小说中便形成了“特犯”。但是作为特犯而出现的凤姐和金桂的泼辣与毒辣,又被作者写得各有千秋。王熙凤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八面玲珑,笑里藏刀;夏金桂是“自己尊若菩萨,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这是她们各自性格不同的另一面,这种性格差异的出现便又破特犯而为不犯了。由于作者在塑造这两个形象时,注意运用同中求异的对比手法,不但使王熙凤、夏金桂二人的性格差异显示出来。而且使这两个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了。这就是脂评所说的“一击两鸣法”。

  《红楼梦》中的丫头,千姿百态,画貌各殊,但大体上还是能根据她们的身世地位、精神气质以及具体表现等所构成的性格因素划分成若干类型的。曹雪芹的杰出才能,是善于从共性中突出个性,不仅使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有着鲜明的区别,而且更注意使同类型的人物各具特色。

  平儿和袭人,在荣国府的丫头群中,这是两个颇有地位,颇受主子赏识,而又能自觉恪守奴才本分的大丫环。她们共同的性格特点是温柔体贴,逆来顺受。第三十回写宝玉冒雨跑回怡红院,“拍得门山响”,袭人来开门时被宝玉一脚踢在肋上,袭人虽然“又是羞,又是气,又是痛”,但却能当着许多人的面,忍着痛苦替宝玉换衣服,并和颜悦色告诉宝玉“没有踢着”。由于伤势较量,致使晚饭也不能吃。但她仍旧不敢声张,偷偷地躺在床上,只在睡梦中才传出“嗳哟”呼痛的声音。无独有偶,第四十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正和第三十回相映成趣。王熙凤生日那天,贾琏却在家同仆妇胡搞,被凤姐当场逮住,夫妻俩大吵大闹起来。平儿却无故受了凤姐和贾琏的凌,“打的平儿有冤无处诉,只气得干哭”。事过之后,凤姐半假半真地给平儿道歉时,平儿只是“眼圈儿一红,连忙忍住了,说道:也没有打着”。从袭人和平儿被辱之后所持的态度看,不难找出她们灵魂深处所共有的东西,这就是奴性十足。但在她们的共性之中,仍然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平儿精明,善良,富有同情心。在不伤害主子利益的前提下,她能为下人着想。当凤姐暗中摆布尤二姐时,平儿常背地里照看尤二姐。正如兴儿说得:“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她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袭人和平儿相比,似乎不及平儿精明,但她为了将来“争荣夸耀”,在为人却走向了平儿的反面。她在王夫人面前,含沙射影地进谗言加害晴雯。当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宝玉为之不平,把她比作海棠时,袭人却无耻地说:“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他总好,也越不过我的次序去”。在她老实的背后,隐藏着阴险。平儿和丫头、奶奶们都打得火热,没有人背地里说过她狗仗人势,陷害他人之类的坏话。袭人虽也博得了个贤惠的美名,但她常常遭到晴雯等人的嘲讽。李嬷嬷更是当面把袭人骂做“忘了本的小娼妇儿”!并且不满地说:“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从以上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平儿和袭人在某些性格特征上虽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曹雪芹的笔下,两个人性格上的差异写得又是多么分明。

《红楼梦》浅谈11

  【作者】萧凤芝 《红楼梦》第2102回文字,“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各早期抄本、印本之间在结尾部分文字差异很大,有的谜语多,有的谜语少,有的干脆没完,而且相同谜语在不同抄本里归属的主人也不1样,这确实看上去有点头晕,不用说《红楼梦》缭乱的本子轻易就能误导人们的判断,更何况有1个天大的迷魂阵提线就隐藏在这第2102回里,《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诸抄本之间的差异-破解迷魂阵 - 毕业论文。

  首先我们要认识的是,就整个第2102回文字结构而言,各个抄本和印本的大的文字结构顺序是基本1样的,相同的部分大体如下:

  1 凤姐和贾琏商量要在正月2101给宝钗做生日,并告诉他说这是贾母的意思。贾琏听了就告诉凤姐说那好,那你再添上些钱做去好了;

  2 湘云住了两日要走而没走,贾母留她等宝钗生日听完戏再走;

  3 贾母要出钱为宝钗过生日,但是这里最先蹦出来了可疑的.两个字: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 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1个生辰,便自己蠲资210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谁想”2字哪儿用得着?似乎和凤姐、贾琏已经有的关于贾母要为宝钗做生日的对话合不拢。

  4 正月2101这1日该唱戏了:

  至2101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1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1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注意,戏班是在外面请的,用的不是梨香院102小官,暂且不表。那么好,就开锣唱戏吧: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1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1遍,无法,只得点了……

  贾母听起戏来真是太高兴了!凤姐又会随着,那高兴起来还用说吗?

  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因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 “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

  至上酒席时, 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1出《鲁智深醉闹5台山》。宝玉不悦道:“只好点这些戏。”

  我们注意这几个回合诸人的态度有如下不妥:

  A 贾母让宝钗点戏时宝钗的态度异常谦逊,她这样不太像个小寿星;

  B 黛玉谦让包括薛姨妈等人先点戏时,贾母接下来的笑话冒犯亲戚了;

  C 宝钗又点的戏让宝玉很不满而且挂在了嘴上,这是对小寿星的不礼貌。

  好,我们接着再往下。

  5 晚散时贾母喜欢唱戏的小旦和小丑,那小旦可怜见的,湘云说:“长得象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忙使眼色,偏让黛玉看到了,于是湘云和黛玉同时和宝玉闹别扭,都不饶他。宝玉1番好意没有好报,10分郁闷,写了1首偈子,再填了1首《寄生草》,他快悟出禅机来了,这是10分危险的。他写的这些文字后来让黛玉看到了。

  6 正月2102日,黛玉邀了湘云、宝钗2人到宝玉的房子里,戏弄宝玉道:“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实际她3人是来劝宝玉的,果然宝玉很识女孩子们的劝,1劝就好。

  7 宝玉和钗、黛、湘3人的关系1好,只见作者大笔1转:宣称娘娘送灯谜出来了!

  8 元春的灯谜引出来许多的灯谜,连贾环这个奇怪的人和他的灯谜都引出来了。为什么说贾环奇怪呢?因为第107108回元春归省的时候交待他是“从年内染疾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此时没过几天,他怎么就好了呢?《红楼梦》早期诸抄本、印本都如此。

  我们姑且往下说,且说贾母、贾政10分高兴:

  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

  我们可千万要注意“况在节间”不对了!前面宝钗刚做完生日,正月2102哪儿还是什么节?我们见谁家把正月2102当个节日过了?但是《红楼梦》诸抄本、印本无1例外都是如此的呀!

  9 不管他,反正说是节就是节,剩下来无非是酒席,我们千万注意这次酒席没有东府的人,没有邢夫人那边的人。

  酒席上贾母高兴,让贾政猜猜姊妹们的谜语,贾政听话,11的就猜了,但是他越猜越不快乐,因为女孩们的谜语1个赛1个的不吉利,直到探春的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语文论文《《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诸抄本之间的差异-破解迷魂阵 - 毕业论文》。

  游丝1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

  到此为止,《红楼梦》第2102回诸抄本、印本之间以上文字除个别字词略有歧异之外,大致内容1点也不错。

  但是《红楼梦》第2102回文字从探春的灯谜结束以后再往下,各本相差就太大了,我看到过的几个版本,其差异文字大致如下:

  1 戚序本

  又看道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嗄。”惜春笑答道:“是海灯。”

  贾政心内沉思道: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1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1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7言律诗1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5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10分之89,只垂头沉思。

  贾母见贾政如此光景,想到或是他身体劳乏亦未可定,又兼之恐拘束了众姊妹不得高兴顽耍,即对贾政云:“你竟不必猜了,去安歇罢。让我们再坐1会,也好散了。”贾政1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字,又勉强劝了贾母1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不在话下。

  且说贾母见贾政去了,便道:“你们可自在乐1乐罢。”1言未了,早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满口批评,这个这1句不好,那1个破的不恰当,如同开了锁的猴子1般。宝钗便道:“还象适才坐着,大家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凤姐自里间忙出来插口道: “你这个人,就该老爷每日令你寸步不离方好。适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叫你也作诗谜儿。若果如此,怕不得这会子正出汗呢。”说的宝玉急了,扯着凤姐儿,扭股儿糖似的只是厮缠。贾母又与李宫裁并众姊妹说笑了1会,也觉有些困倦起来。听了听已是漏下4鼓,命将食物撤去,赏散与众人,随起身道:“我们安歇罢。明日还是节下,该当早起。明日晚间再玩罢。”且听下回分解。

  2 庚辰本

  又看道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此后破失俟再补

  [暂记宝钗制谜云: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5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

  3 程印本

  贾政再往下看,是黛玉的,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5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打1用物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像忧亦忧,像喜亦喜。

  打1用物

  贾政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宝玉笑回道:“是。”贾政道:“这1个却无名字,是谁做的?”贾母道:“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贾政就不言语,往下再看宝钗的,道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1用物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垂头沉思。贾母见贾政如此光景,想到他身体劳乏,又恐拘束了众姊妹不得高兴顽耍,便对贾政道:“你竟不必在这里了,歇着去罢。让我们再坐1会子,也就散了。”贾政1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 “是”,又勉强劝了贾母1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甚觉凄婉。

  这里贾母见贾政去了,便道:“你们乐1乐罢。”1言未了,只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这个这1句不好,那个破的不恰当,如同开了锁的猴儿1般。黛玉便道:“还象方才大家坐着,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凤姐自里间屋里出来,插口说道:“你这个人,就该老爷每日和你寸步不离才好。刚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着叫你作诗谜儿。这会子不怕你不出汗呢。”说的宝玉急了,扯着凤姐儿厮缠了1会儿。贾母又和李宫裁并众姊妹说笑了1会子,也觉有些困倦。听了听已交4鼓了,因命将食物撤去,赏给众人,遂起身道:“我们歇着罢。明日还是节呢,该当早些起来。明日晚上再玩罢。”于是众人方慢慢散去。未知次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 甲辰本

  贾政再往下看时: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5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打1物 [此黛玉1生愁绪之意

《红楼梦》浅谈12

  形容一个人漂亮,用好看,用闭月羞花。

  形容一个人人非常好,用好非常好,忒别好,十分很好。

  它是世界最不尽人意的表达形式。

  看一本书,见到室息。那类觉得特别疼。我词穷,没法去形容自己内心的体会,这种感觉很无奈。因此我还在发愣。是伤心?

  为《红搂梦》里的每一个人留个留念。让上帝知道,我曾经来过这片胜地游玩美丽的景色。

  《红楼梦》的开始便是一个不幸,随后渐渐地领我迈向开心的城池。随后再掉泪水,体会世事沧桑。

  我想我是为文本为之,我不能说能够爱一个人一辈子,或者说爱上了能够白头偕老一辈子。但我就是这样不能自拔的`爱上了文本,即便之后身旁没人陪,也会和文本白头偕老一辈子。

  我难过,由于林黛玉去世了,我确实我很喜欢她啊。我确实不可以接纳那样的一个客观事实,她死了,尽管仅仅一个小说集里的角色。我了解她的一举一动,由于太害怕失去她所希望的感情,因此她不肯去坚信这世界。最终她還是获得了,最终也還是失去,我很喜欢她,由于大家很象。有些人说我很象她的情况下,我很忧愁。但最少有一点,我不想象她那般每天掉泪水。我的泪是他人的真珠。因此我不哭。

  我难过,由于林黛玉去世了,她始终都不清楚晴雯的迫不得已。她在身亡的最后一刻,心里仅有恨。我觉得她很痛楚,尽管她以前真幸福,确实。

  在没多久之前,一个饰演林黛玉的人来到天堂,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林黛玉在跟我发言,我想我是痴了,确实。她帮我的觉得与在饰演中的觉得一样。是缘份吧,也是没缘。

  晴雯很蠢。或许这个故事仅有那样写,才会令人感动,才会令人感慨,才会令人掉泪水。

  看了这本书,我一句话都没有说。看一本书,我始终都不愿见到结果,忒别是一本好书。这是否有点儿傻呢?不愿见到结果,但又天天看高清,仅有见到心死了还不舍得终止,还一遍遍的想,就象思恋一个人那麼痛楚。

  我很喜欢这本书,确实我很喜欢啊,都不清楚该怎么形容有多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

  会出现一段较长的時间,不容易在触碰小说了。由于在看了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心被完全的冻洁了。不清楚该怎么呼吸了。

  我想我完后,确实啊,快沒有救了,应该怎么办呢?

  把一份情感如何寄予才不会后悔,才会出现結果?

  我思恋着《红楼梦》好像确实仅仅一场梦罢了。随后醒来时,气体是迷惘的。她都要我越来越敏感多疑了。但因为我想要被危害。

  也不知道自身写了哪些。观念是分散的。为一个人作诗,那类觉得非常好。

  期待再看红楼的時间不容易很远,带著那份忧愁,那份孤单,迈向人生道路最大的天堂。我在想我能不容易迈向她们的哪个警幻?

《红楼梦》浅谈13

  读了一半的红楼,还剩一半,着实引人入胜。

  读红楼,喜欢贾府的富丽堂皇,喜欢里面动人的故事,喜欢里面的风流公子俏姑娘们,最喜欢的,还是看那——宝黛之争,不仅是为了争那“似傻如狂”的宝玉,而是这二人的比较。

  红楼梦的六十多回中,写到宝玉的生辰。几拨人全与园中设宴,为其庆祝生辰,玩至高兴之处,就开始了行令。每人各抽一签,内面为词,依词做令。

  宝钗就好巧的中了一枝以牡丹为底的签,“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花的雍容华贵,极衬宝钗的性子,附和了她的'端庄贞静。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是应了宝钗的不争,不争不抢,却也能艳冠群芳。

  黛玉就不同了,清瘦娇弱,又是多愁善感的性子,得了芙蓉一签。“风露清愁——莫愁东风档自嗟”,出水芙蓉,娇弱清丽。这样的姑娘怕是最动人。书中的黛玉好似终日以泪为生活格调,惆怅,忧伤。“清愁”二字也最是巧妙。

  这也是难为了作者,宝钗、黛玉的搭配适宜不说,其中麝月、袭人、李纨等的花儿,也着实和了这些人的性子。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文章,里边谈的美人之分,恰好就有二人。文中道宝钗宜做静美人,黛玉适做动美人。仔细想来也不错,淡雅恬适自然衬雍容华贵的仕女之景。出水芙蓉也必定是摇曳生姿,一颦一笑最能撩人心意。

  在这为人品性一则。

  宝钗待人温和,对下人也是宽厚有加,后来的人,有当她是笼络人心,也有当她秉性纯良。我则以为,她是不争,看空了些许东西,自然更平和,也更淡雅。

  而黛玉呢?使使小性子,女儿家娇弱的性子尽显无疑,还带有小小的跋扈。她有时会因着自己的性子不爽而呵斥下人,有时也会孤芳自赏而做出“葬花”等行径。总之,是个惹人怜又惹人怨的深闺小姐模样。

  心比天高的潇湘妃子,心性高,不如意的多了,自然多愁善感。左右逢源的蘅芜君,看空不争,带人亲和,自然招人亲近。单这一点而言,蘅芜君担了个“君”,而潇湘妃子,就只能是“妃子”了。

  而这两人之间实则是没有胜负之分的,可历代以来,个人角度不同,就会有偏爱的一方。可以喜欢黛玉的风流袅娜,惹人怜惜,为她的小性子又好气又好笑。喜欢宝钗的素净雅致,端庄贞静,充当着“大好人”的形象。

  我偏爱宝钗,因着她的看开。她从不主动与黛玉相比起,或者去争夺宝玉,她取的是一切顺其自然的态度。

  水晶无梦,碎便碎了。而这红楼里的梦魇,也不过是一场虚空。

《红楼梦》浅谈14

  谈及《红楼梦》,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人来:雅致的发式,乌黑的秀美,白皙的皮肤,如一汪湖水般清澈的眼神,粉红色的双唇轻轻地抿着,露出一抹清丽婉约的笑意。她不是绝色美人,却敦厚中不失灵巧,温柔中不乏刚强;虽没有宝钗的“满腹诗书气自华”、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却也是《红楼梦》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周身萦绕着一股独特而美好的风韵。她就是袭人了。

  袭人本姓花,是贾宝玉的大丫鬟。她原是贾母之婢,名唤珍珠。贾母对她的评价是“心地纯良,肯尽职任”,因此“授予”了她“服侍宝玉”的重任。她也是任劳任怨,尽心尽职——把女孩子家的体贴与细微发挥到了极致。亲自在繁忙的琐事之余为宝玉做肚兜,五彩精美的“鸳鸯戏莲”图饰,令人爱不释手;宝玉午睡时,她便坐在床下为他赶虫驱蝇;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梳洗、吃饭她均细心侍候;甚至在宝玉小时,她把床铺移至宝玉房中,方便夜间周到照顾……虽然怡红院里不乏伶俐机敏的晴雯、随和好性的麝月、温顺文静的秋纹,但宝玉最看重最依恋的还是袭人——偶尔袭人回去,他还巴巴儿地赶去瞧她,说:“我还替你留着好东西呢,快些走罢。”可见袭人之诚,宝玉之真,主仆感情非常深厚。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袭人如此受宝玉的敬重和依恋,极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妒意,然而她却凭着最本真的善良、周到的礼数、随和大方的处事态度,博得了众人的欣赏,对宝玉的“忠”并非百依百顺的.“愚忠”,常劝宝玉“要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别乱说混话”,也不可“毁僧弄道,钓脂弄粉,和姐妹们没大没小”,她是真心为宝玉的前途着想;和其他房的丫头,如紫鹃、鸳鸯、雪雁、平儿等,她也是以诚相待——莺儿偶来宝玉这里串门儿,起初受了冷落,袭人便悄悄把她带到厨房嬉闹了一会子,免去了莺儿的尴尬;晴雯遭人*谤被王夫人赶出贾府,袭人还托人给她送去衣服和银子;平儿被凤姐冤枉换了一顿打,袭人也是柔声细语地开导劝解,带她到怡红院整衣理妆;她心胸宽厚,即使受了奶娘李嬷嬷的闲气,宝玉要为她鸣不平,她还百般安慰,信奉“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不好斗,不高傲,更不会仗势欺人。难怪大观园最刁钻最多嘴的老婆子都叹袭人“是个没话说的好丫头”。

  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袭人也有私心,有缺点的。当凤姐实施“调包计”为宝玉娶入宝钗时,她出过大力,还满心欢喜地暗叹“这样配才是一对儿呢”。她素性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为了贾家和花家,委曲求全地嫁给了蒋玉菡。

  但是,瑕不掩瑜。袭人,这个清纯少女,如同那一束“满天星”,灵巧洁白,甘做配角,在错综复杂的大观园的舞台上开放出一簇让人留恋的风景。就连曹公也心存怜惜吧,不然怎会在“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终给了她一个崭新的开始?!

《红楼梦》浅谈15

  长期以来,红学家们认为《红楼梦》是用地道的北京话写的,但是这个结果从来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自从戴不凡先生举出《红楼梦》中有20个吴语例子,一些红学家才不得不承认《红楼梦》中有吴语。但是至今还有人宣称《红楼梦》“字字都是京腔京调”。《红楼梦》是用北京话写的吗?因为有太多的实例,这个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红楼梦》中无疑有太多的南京话。现在,有人说《红楼梦》是用如皋方言写的,有人认为是扬州方言写的,有人认为是泰州话写的。这些地方都属浙江省,离得并不远,很多方言应该是一样的。我不是南方人,分得没有那么细,我所说的南京是相对于北京而言。曹雪芹多年生活在南京,我的结论也是根据曹雪芹的这段生活经历而来。

  以南京方言为基础(小标题)

  仔细看书可知,在《红楼梦》的许多章节中,曹雪芹用的都是南京话。南京话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北京话是从南京官话演变来的,二者在方言词汇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南京话中有五个声调:清平、浊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和唐朝时有点像。

  南京话在声母中有许多卷舌音,还有大量的儿化音,兼有北方方言和吴语的优点,并且保留了中原雅音,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而今天的普通话只有四声,去掉了入声,变得五音不全。北京话已经成为普通话,这种语言是很适合说相声的,因为其语调有些滑稽的成分。

  一些学者认为,曹雪芹小时候从南京来到北京,自然带来一些吴语。《红楼梦》中有些吴语也很正常。但众所周知,汉字只表义,不表音。同一个汉字,用不同方言可以读出不同的声音和语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并不是用北京话写的。

  《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同音字,这是《红楼梦》不同于其它古典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如真事隐和甄士隐、假语村和贾雨村、丫头和鸭头、英莲(应怜)、贾代化(假话)、卜世仁(不是人)、张友士(张有事)等等。上述例子在普通话中是同音字,在南京官话中也是同音字。但书中也有许多词汇,在北京官话中不是同音字,而在南京官话中都是同音字。

  如“护身符”中暗寓了四大家族的姓。其中的“雪”与“薛”在北京话中它们是近同音字。“雪”字指代“薛”,这是所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们的共识。但用普通话读“雪”与“薛”,并不是同音的,而在南京话中“薛”与“雪”是同音字。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娇杏与侥幸是谐音字。在普通话中,“娇”读第一声,侥幸的“侥”读第三声,“娇”与“侥”拼音相同而声调不同。而在南京官话中,娇杏与侥幸是同音字。如果作者是用北京官话写的《红楼梦》,他不应该使用“娇”字,而应该使用“佼”字。娇杏应该写作佼杏,因为在北京官话中“佼”与“侥”是同音字。

  封肃和风俗是谐音字。但是在普通话里封肃和风俗并不同音。而在南京话中,封肃和风俗却是同音字。

  用普通话读书中的诗词也会遇到不押韵的现象,这种情况很像今人用普通话读唐诗。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古人在写唐诗时就不押韵,而是因为唐朝的官话跟今天的普通话有很大差别。

  比如林黛玉写的'诗,大体是用扬州话押韵的。第45回中,黛玉有一首题为《秋窗风雨夕》的诗,其中有几句是:“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这首诗如果用北方话去读,速、绿、烛几个字并不押韵,但是如果用扬州方言去读,就很押韵。

  第70回黛玉有一首《桃花行》,其中有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锦”和“枕”在普通话中并不押韵,而在南京官话中是很押韵的。

  在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谜语诗中,至少也有四首用普通话读不押韵,而在南京官话中是押韵的。

  “两株枯木”中,作者是用桃代表曹,但是用普通话读,桃和曹并不同音,所以多年来人们并不能理解“两株枯木”的含义。而用南京官话读,桃和曹却是同音字。

  比较典型的还有茄鲞,有些专家把茄鲞改成茄葄,以葄校鲞。鲞是江浙一带方言,当然也包括南京在内,而葄是我国西南方言。两者虽然都是茄子干,但茄鲞和茄葄是干湿不同的两种东西。以葄校鲞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清朝中叶以来,南京官话逐渐退出了主流社会。自民国初年确定北京话为国语以后,加上半个世纪以来大力推行的普通话,南京话和各地方言逐渐式微。现在的南京方言跟当初的南京话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仅在扬州等地尚存一些南京话的残余。

  南京话都很“溜”(小标题)

  曹雪芹一家祖孙四代在南京生活达63年之久,几乎可称得上是“金陵土著”。据专家考证,仅程高本《红楼梦》前80回,便至少出现了1200多处南京方言。事实上可能比这还多。像“韶”、“恶赖”、“安生”等南京话,都能在《红楼梦》里找到,而贾母、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都会说地道的老南京话。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里,贾母的南京话大概算说得最“溜”的。这大概和贾母的原型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算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有关。第3回里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便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南京人对凶狠的女人就俗称为“泼货”、“泼辣货”,这是非常地道的南京话。

  尤其典型的是第44回贾母骂贾琏的一段话。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南京人常把喝酒戏称为“灌黄汤”,骂人时把睡觉说成“挺尸”,极其形象、逼真,没有南京生活经历的人绝对写不出如此地道的南京方言来。此时的贾母活脱脱的一个南京老太太骂晚辈的腔调。

  《红楼梦》中,林黛玉口中也经常会冒出些南京话来。如第18回:黛玉被宝玉缠不过,只得起来道:“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南京人都晓得有句俚语叫“眼睛一睁,不得安生”,是指小孩子早晨一醒,就动个不停。因此“安生”一词在南京话里就是指“安静、安定”。第20回中,黛玉道:“我作践了我的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这里的“作践”也是南京话,意思是“糟蹋”。

  贾宝玉南京话说得也挺地道。第17回里,宝玉道:“你也不用铰,我知你是懒怠给我东西……”“懒怠”南京人意为不愿意做某件事,有时有“厌烦”的含意。

  第9回茗烟在窗外道:“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来唬我……”硬正表示“强硬”、“不服软”等意思。现在南京人也会说:“这个人的后台硬正的很”或“他多硬正啦,哪个的帐都不买”等。

  第24回:“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南京方言不说“唠叨”,而是说“韶”。一般说“韶死了”、“韶的不得了”。南京电视台有一个说南京方言的栏目,叫《听我韶韶》。

  “嚼”、“嚼蛆”在南京方言中,是带有戏谑意味的“议论”、“说话”的意思,《红楼梦》文本中多处出现这个词。第9回:“李贵忙断喝不止说:偏你……有这些蛆嚼。”第24回:凤姐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们在背后里嚼起我来?”第57回:黛玉啐道:“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

  南京方言习惯有很多(小标题)

  《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充分体现了南京方言的语言习惯。

  在南京话中,“这么”、“那么”都说成“这们”、“那们”。这一语言习惯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第3回:“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第6回:“周瑞家的又问板儿你都长这们大了。”第8回黛玉笑道“怎么写得这们好了?”第29回:“贾母道:既这们着,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跑什么?”等等。

  南京方言中往往在形容词后加“些个”表示程度。如,“下手要狠些个”、“快些个噻”等。《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用法。第6回:周瑞家的说王熙凤“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南京方言中把“这一段时间”说成“这一程子”。《红楼梦》第26回:“佳蕙道:你这一程子心里到底觉得这么样?”

  南京方言中把“不服气”说成“气不忿”。《红楼梦》第31回:宝玉说:“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他。”第61回:“赵姨奶奶听了又气不忿,又说太便宜了我。”

  在《红楼梦》中,“嬷嬷”这个称呼用得较多。黛玉的奶娘是王嬷嬷,宝玉的奶娘是李嬷嬷,以及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都被称作“嬷嬷”。这是南京方言中对成年已婚妇女的称呼。

  京方言中名词儿化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红楼梦》中把两个女说书人称为两个女先儿,其实就是南京方言中“女先生”的儿化。第44回:“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像今儿这样不得了?”这里的“过了后儿”、“今儿”都是南京方言的儿化现象。当然,别的地方方言也有儿化音,这跟都北京官话是明显不同的。

  《红楼梦》第61回,林之孝家的向平儿形容秦显的女人长相时说:“高高的孤拐,大大的眼睛”。老南京人都知道“孤拐”指的是颧骨。不过,这个词在南京话中消失的时间已经很长,一般中年以下的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原义。

  除此之外,像“杩子盖”、“小杌子”等名词,在南京方言中也基本不再使用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方言流失的速度极快,现在南京的年轻人对家乡的方言已很变得很陌生。

  曹雪芹使一些南京话“落纸笔”(小标题)

  在南京方言中,有很多常在嘴边说的话却找不到相应的字,无法写在书面上。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南京方言,很多地方采取了“按音借字”的方式,使一些不能写出来的南京方言“落纸笔”,这是他对南京方言创造性的贡献。

  南京话把唠叨说成“sao(阳平) dao”。原本没有相对应的字,而曹雪芹按南京方言中的音借用了“韶”这个字。“韶”在《辞海》中的注释有两条:(1)虞舜乐名;(2)美好。这两种解释与唠叨没有丝毫语义上的联系。因此,“韶”就是曹雪芹按南京方言的音借用的字。

  南京方言中把续茶说成“dui”(去声)茶。这个“dui”字,曹雪芹借用了“对”。《红楼梦》第75回:“说毕,便吩咐人去对茶”。《辞海》中“对”的注释有11条,但没有一条有“续茶”或“续”的意思。

  南京方言中把说话冲人,拿话呛人、堵人叫作“cen”(去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用“村”来让“cen”落于纸笔。《红楼梦》第63回:“你一天不挨他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村”在《辞海》中的注释有四条,其中第4条注释:“用不好听的话伤人”和“cen”的意思比较接近,但此词条的例句也出自《红楼梦》第62回:“黛玉自悔失言,原是打趣宝玉的,就忘了村了彩云了。”

  《红楼梦》第16回:“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堆山塞海”这个词在南京话里说成“堆山xie(入声)海”,这个“xie”就无法找到对应的字,实属“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之类。曹雪芹把这个词写成了“堆山塞海”,借用一个“塞”字,让人感到非常贴切。

  曹雪芹离开南京时尚且年幼,尽管他对南京方言有着很深的印象,他的周围也始终生活着一些说南京方言的人,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所受北方官话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了“胡同”一词,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方言。因此,曹雪芹的南京话也难免出现与南京方言有出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