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人物分析 红楼梦 贾母

管理员

摘要: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导语:相信大家都看过红楼梦吧,里面的贾母是大家很熟悉的了,今天小编带大家对红楼梦里的贾母进行人物分析,帮助大家对加深对贾母的认识,和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篇1  贾母,又称史太君,中国古典小……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导语:相信大家都看过红楼梦吧,里面的贾母是大家很熟悉的了,今天小编带大家对红楼梦里的贾母进行人物分析,帮助大家对加深对贾母的认识,和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篇1

  贾母,又称史太君,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  《红楼梦》中关于贾母的描写颇多,但是其人物形象的主题色彩并不是很复杂的,主要还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长的形象。贾母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见证了贾府的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因而她的身上也有很强的沧桑感。关于贾母人物分析,一直以来都不在少数。

  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贾母出嫁之前,贾母是金陵世家世史家中的千金小姐,可以说是贾母的生活得便是极好的,从最初的重孙媳妇一直慢慢成为贾府中最高的权利拥有者。可以说贾母能够成为最后的贾府统治者,只能是靠着自己的精明才干,一步一步走到了权利的最顶峰。贾母在《红楼梦》中的描写是极为的精巧的,在小说中,贾母虽然是十分年迈的,并且年龄已经是七八十岁了,可以说是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但是贾母依旧心中挂念着贾府中的子孙的前途命运。

  贾母虽然在小说《红楼梦》中的描写是不管家的,但是贾母却依然是贾府中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并且时时刻刻都在贾府中扮演着能够统领全局的作用,可以说贾母虽然年老,但是依然有着威慑力。贾母同时也是贾府中一个虽然年老但是很会享乐的人,贾母对于贾府中的儿孙的玩了是很看得开的,并不给予太多的干涉。

  总体而言贾母是一个端厚和善的老人,贾母的身上有着很多在当时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一些决策点上面都能够给予很准确有用的指示。通常而言,对于贾母人物分析都是较为客观的,鲜有反常的看法。

  贾母娘家姓什么

  贾母姓什么呢?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母是书中描写的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千金小姐,由此可以看出贾母自然是姓史的,并且从小说中的史湘云对于贾母的称呼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小说中史湘云喊贾母为姑奶奶,并且贾母是史湘云祖父的姊妹,因此可见贾母在《红楼梦》小说中是姓史的。但是贾母这个人实际上是有历史原型的,便是曹雪芹的祖母李氏。

  关于贾母姓什么,其实只要知道贾母的关系便能够很好理解了,贾母姓史,早年在史家的时候,贾母是一个千金,可以说贾母的一生都是富贵无余的,贾母初生与十分富贵的史家,在史家的时候,贾母便是很受父母宗族的疼爱的,虽然贾母的生平经历在《红楼梦》中鲜有提及,但是还是能够大概地看出贾母的生平经历的。贾母的家族是极为庞大的,无论是史家还是贾府,都是无比的富贵,而且十分显赫的。

  从贾母的出生,可以看出贾母姓史,贾母因而又被人称为史太君,史太君这个名字的说法很为人熟知。同时,有人分析贾母之所以姓史,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因为《红楼梦》小说中的贾宝玉通常都被人称为是曹雪芹的化身,而曹雪芹的祖母在历史上是李氏,曹雪芹有意地把自己的祖母形象变成了史太君,可能也是暗示了史太君是曹雪芹经过文艺修饰加工的祖母。

  贾母性格

  《红楼梦》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十分的形象和饱满的,每个人的形象特征都是十分鲜明的。《红楼梦》中的贾母的性格主要有:为人乐观旷达,对于小事不拘,十分的善良和蔼,同时也有现实主义的务实重利,但是贾母的身上也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偏心倚重,势力现实以及过度的感性。

  贾母性格中的乐观旷达是最容易让人察觉到的,小说《红楼梦》中对于贾母有很多的描写,前期的时候与儿孙们一同的嬉乐,毫无丝毫的芥蒂之心,不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了,而是想要和儿孙们一同嬉笑玩乐,可以看出贾母的心中活得很年轻。贾母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善良大方的人,当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时候,并没有嫌弃刘姥姥,而是对于刘姥姥进行了极为体面的招待,甚至当刘姥姥走的时候还给了刘姥姥很多的好处,由此可见贾母性格中有一个极大的有点便是心地善良,大方得体。贾母对大观园中的处境危机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对于前途的担忧从未止休,但是贾母表现的并不是十分的鲜明。

  另外,贾母身上也有一些并不是特别好的性格特征,贾母是一个偏心的人,对人对事并不是十分的公平公正的,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偏心由于小儿子贾政的,对于大儿子则是较少的关心和问候的,同时对于贾宝玉的宠爱更是超乎常人的。可以说贾母的性格中最大的缺陷便是偏心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性格特征。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从古至今,中国的婆媳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最难以相处的,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了,主要是由于母亲和媳妇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因而婆媳之间成为了中国关系中最难相处的关系之首。那么在《红楼梦》小说中,关于婆媳关系的描写却不在少数,那么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怎样?

  贾母在小说中的描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对于子孙和孩子们都是极为的宽厚仁爱的,对于王夫人也是相比于贾母的大儿媳算是偏爱的了,贾母的心中很喜欢王夫人,对于王夫人的一些事情的做法却还是并不是十分的满意的。而王夫人对于贾母更多的是尊敬,并不是很亲昵的关系。贾母作为贾府中的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可以说是拥有着最高的权利的,但是在贾府的处理事情中,多半是交给了凤姐的,因此对于王夫人而言,心中自然是并不满的,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是听从贾母的安排和做法。

  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嫌隙以及争锋点主要是体现在高鹗《红楼梦》的续书中的情节描写上面,贾母很喜欢林黛玉,希望林黛玉能够成为贾宝玉的媳妇,而王夫人并不喜欢林黛玉,反而是更喜欢薛宝钗,虽然贾母也很喜欢薛宝钗,但是和林黛玉相比,则是能够分出伯仲的。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分歧也能够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如表现看到的那么和谐,反而是有很多的嫌隙在其中。

  贾母对待宝黛爱情

  《红楼梦》小说中主要的感情戏线路便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的,可以说宝黛爱情是极为坎坷的,贾母对待宝黛爱情的态度也是由赞同到最后的反对,甚至是让王熙凤作出了“金玉良缘”的行径,最后却让宝黛爱情变成了灰烬。

  起初,当林黛玉到贾府中的时候,贾母对于林黛玉是十分的偏爱的,可以说是贾母除了贾宝玉之外再没有那么地宠爱过一个孩子了,对于林黛玉的不幸遭遇,贾母是深感同情的,可以说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祖孙情谊是非常深的,同时贾母也是最宠爱贾宝玉的,可以说如果是贾母看着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孩子能够极为夫妇的话,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在后来的书中,贾母却开始了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有人认为贾母对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以为是年少懵懂无知时候的情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以及夫妻情谊。所以贾母最后权衡再三,才同意了把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而不是成全了宝黛爱情。

  宝黛爱情的最终悲剧可以说是由贾母酿造的,贾母对待宝黛爱情本身便是有芥蒂的,因为林黛玉是自己的外孙女,而贾宝玉是自己的孙子,两个人组成婚姻多少有点难堪,并且林黛玉的家中已经沦落,所以对于宝黛爱情最终也变成了不支持。反而是对于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更为欢喜,既是因为王夫人的缘故,同时也是对于贾宝玉长远利益的考量。最后,只能说贾母对宝黛爱情曾是默许的,但是最后还是变成了反对。

  贾母和鸳鸯的关系

  贾母和鸳鸯的关系是什么呢?贾母是《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中的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以说贾母是贾府中最有权威的人,基本上每个人对于贾母都是无比的敬畏的。贾母的身边有很多的侍婢伺候着,鸳鸯便是其中的一个,鸳鸯是贾母身边非常受贾母喜欢的贴身侍婢,因而贾母和鸳鸯的关系便是通常说的主仆关系了。

  贾母在小说《红楼梦》中是一个封建大家长的形象,贾母对于身边人都有着极为高的要求,同样的作为贾母身边的丫鬟也是极为辛苦的,其中鸳鸯便是贾母身边的贴身侍婢,可以说鸳鸯是贾母最为信任的丫鬟了,同时鸳鸯也是贾府中的丫鬟的总管。鸳鸯对于贾母是极为的虔诚的,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贾母,基本上是不敢违逆贾母的心思的,并且有着很高超的能力,在贾母的身前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鸳鸯因为长期生活在贾母身边的缘故,鸳鸯在很多事情的决断上面都有着极高的技巧和策略,鸳鸯在处理事务上面也是十分的得心应手的,可以说是贾母的好帮手了。但是也有因为年轻美貌,竟然遭到了贾母的长子贾赦的惦记,贾母渐渐地也发现了贾赦的心思,面对着也有的寻死觅活,贾母最终从中作梗,保全了鸳鸯的身份和地位。

  贾母和鸳鸯之间是极为亲昵的主仆关系,贾母对于鸳鸯的才干很是喜欢,同时鸳鸯对不贾母也是极尽忠诚,贾母和鸳鸯基本上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描写和刻画比较深入人心的封建主仆关系了。

  贾母为何弃黛择钗

  《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的婚事可以说是用来很大笔墨的,其中贾母便是弃黛择钗之一的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很多人不解贾母为何弃黛择钗。

  首先,贾宝玉是贾母最为疼爱的孙子,对于贾宝玉的婚事以及今后的配偶对象自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而林黛玉虽然很受贾母的喜爱,但是常年累月的身子不好,自然让人不看好,反而是宝琴以及宝钗的身子很好,并且都是十分的出众,因此,贾母便更情愿去选择了薛宝琴或者是薛宝钗,断然不可能去选择每日都是病怏怏的林黛玉。

  另外,林黛玉的家中并不殷实,甚至可以说是已经破败的家,而贾府也是每况愈下的,处于对贾府未来前途命运的担忧,贾母自然是不会同意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能够成为现实的,更不可能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有结果的。贾母对于薛宝钗或者薛宝琴则是给予了厚望,起初贾母更看好的是薛宝琴,希望薛宝琴能与贾宝玉终成眷属,但是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因而后来得以作罢。由于薛家的势力和地位,将来也能够帮助贾府走出困境,因此贾母更愿意选择薛宝钗。

  还有便是林黛玉离经叛道,与世俗格格不入,作为入世多年的贾母,自然是不愿意选择林黛玉,对于林黛玉总有后顾之忧的,反而是薛宝钗没有丝毫的担忧。

  从上面的种种原因,可以不难看出,贾母为何弃黛择钗,既是对于家族命运的考虑,也是对于贾宝玉一生的前途的打算。

  贾母八十大寿

  贾母的生日是在八月初三的,但是在贾母八十大寿这般重要时候,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描写却是极为的伤感甚至有几分的死气沉沉的,在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甚至还不如寻常时候热闹了。

  贾母八十大寿的庆祝宴会是从七月二十八便开始了,当然主要是有宁荣国府来操办的了,其中的分工也是极为的明确和具体的,由宁国府负责招待男性宾客,而荣国府则是负责招待女性的客人。本来贾母的八十大寿可以说是极为热闹非常的,从七月的时候便已经有很多的贵人们前往贾府来送贺礼了,对于贾母八十大寿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在真正的书中对于贾母八十大寿的盛况和过程并没有详细的描写,只是其中对于凤姐在贾母面前的哭闹描写极为的细腻,自然这样的一个情节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贾母八十大寿总共是八天,但是真正可以看见地书中情节却只有一头一尾两天左右,大抵上面都是在描写贾母八十大寿受到了众人的惦记并且由很多的.礼物相送。

  《红楼梦》中对于贾母的八十大寿的描写可以说是极为的经典,甚至是一处贾府渐渐衰落的暗示以及铺垫了。贾母八十大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候,但是对于其中过程描写的笔墨却是不足的,并且关于贾母是否真有八十大寿的故事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有人认为贾母实际上在八十大寿的情节中根本没有到八十岁,这里的八十大寿只是一个虚数。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篇2

  首先,贾母有大慈悲心肠。

  在小说里,我们随处可见贾母对于那些小厮小丫头的疼爱。随便举个例子,清虚观打醮,一个小道士因剪烛花,在贾母等一干人进来的时候躲避不及,再加上惊慌害怕,撞在了王熙凤的身上,被王一巴掌打得满地乱滚,而众人也都叫喊着要收拾这个不懂规矩的小道士。这时,“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即便是对这样一个素昧平生、微不足道的小道士,贾母也如此悲悯,难怪贾府的小姐们甚至丫鬟、戏子们都会得到善待,这和贾母的慈悲心肠是大有关系的。

  其次,贾母是个唯美主义者。

  老太太懂美,欣赏美,也喜欢美,因此,但凡长得清秀端庄美丽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老太太都非常喜欢。男的比如宝玉、秦钟,女的比如黛玉、宝钗、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因为长得美而得到老太太的宠爱。

  第三,贾母懂得珍惜女孩儿。

  贾母虽然生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但她并不因此发生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异化”,成为鄙视女性的女性,按照女权主义的观点,这是女人最大的悲哀。贾母不是这样,相反,她凭借自己尊贵的地位,尽量多的疼爱女孩子。因她“极爱孙女”,便把迎春、探春以及惜春三个孙女都要过来跟自己住,而以前元春未入宫以前也是跟贾母一块过的。还有后来因母亲亡故而被贾母接过来的黛玉,还有因父母早亡遭受叔叔婶婶折磨的史湘云,以及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得到过贾母的关照和呵护。如果说贾宝玉的“女儿至上论”有渊源的话,渊源就在贾母这里。也许,宝玉的思想就是在祖母的熏陶影响以及与祖母身边的女儿的交往中形成的。

  第四,贾母疾恶如仇。

  贾赦看上了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想尽千方百计要达到目的,被贾母知道,臭骂了一顿。她宁愿为了个丫头,也敢于得罪自己的大儿子,表现出一种正义凛然的风骨。而这其中,她最不满意的就是贾赦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好色,娶了一个又一个;以及自私不孝,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性欲,而根本不管母亲有无妥帖的人照顾等等。贾母对于这些恶劣品质的极度反感都被鲜明的表现了出来。与为了一点私利来劝说的鸳鸯的嫂子以及主动帮自己丈夫找小老婆的邢夫人相比,贾母的人格显得相当的高贵和刚直。

  第五,贾母重感情。

  他疼爱宝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玉很像他的爷爷,也就是贾母的丈夫。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张道士说宝玉象他爷爷,“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说到丈夫就满脸泪痕,说明贾母和丈夫感情很深。而她疼爱宝玉也是因为这个孙子依稀有丈夫的影子,能够使她得到安慰。还有,她之所以如此宠黛玉,也是因为“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所以她要守着黛玉,就仿佛是守着她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一样。鸳鸯服侍贾母多年,日久生情,老太太就再也离不开她,甚至为此和不孝的儿子贾赦翻脸。

  第六,贾母见不得恃强凌弱。

  上面所说的对小道士的悲悯、拒绝贾赦纳鸳鸯为妾的要求甚至包括对女孩子的偏爱,都表现出贾母同情弱者的一面。而这种性格,集中体现为贾母挫败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的“金玉良缘”的阴谋。因为,这是一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在算计一个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林黛玉的阴谋,贾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即便是得罪皇妃也在所不惜,伸出温暖的羽翼,为自己苦命的外孙女提供一片安宁的天空。

  这些品质,即便是一个须眉男子也未必能够同时具有。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贾母具有上述难得的品质,使她在贾府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贾府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宁荣二公以来皆宽柔以待下人的风气,也跟贾母大有关系。而她之所以敢于违逆皇妃贾元春,也正是因为这个孙女,“自幼亦系贾母教养”,“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贾府上下,只有老太太有这个底气敢跟作为皇妃的孙女较劲。

  这样的人物,当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贾府“正义力量的代表”。

  贾母简介

  中文名称 贾母

  别名 老太太、老祖宗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金陵

  职业 贾府老太太

  代表作品 掰谎记

  儿女 贾赦、贾政、贾敏

  成功学

  贾母,金陵世勋史侯之女,荣国公贾代善之妻,贾赦、贾政、贾敏之母。荣宁二府的“老祖宗”,地位尊崇,儿孙满堂。

  作为女人的贾母,虽然出场时已是个富贵尊荣的老太太,但就遗传学的观点看,有宝玉和黛玉这样品貌的孙子、外孙女,样貌可以推想不差,至少是受看的。她的个性基本属于活泼外向型的,这把年纪了还喜欢和年轻人玩笑,年少时贪玩淘气,差一点子掉在水里淹死,头上还跌了个窝。 她溺爱宝玉,有一部分原因是宝玉“通身的气魄”很像他爷爷,从这一点看,她和贾代善的感情想来也说得过去。

  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会吃,会穿,懂茶道,喝老君眉这样的养生茶,取用梅花雪水浸泡;她欣赏戏剧,爱听琴,l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比小资还小资;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她指导惜春的画,教宝钗居室布置,告诉凤姐蝉翼纱和软烟罗的区别;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

  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有底气,但活得粗砺的女富人、女强人还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婉转心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用心生活,往往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而作为领导者的贾母,“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贾母的太上家长位置,是一点点用青春和时间置换出来的。

  60年里她经历了太多,这些阅历让她洞悉人生。所以她有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达。她能任用有明显缺点但肯干能干的年轻干部王熙风,能看透“哪个猫儿不偷腥”,想得开“凡百事情,都自己减了”,安享天年。

  但千万别忘了她还有睁着的一只眼,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

  作为女性管理者,贾母有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她怜贫惜老,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福分,很多是修来的。

  饮食变化

  贾母的饮食,从两个方面,一是从口味谈起,二是从排场谈起。

  首先看第十一回凤姐所说:“老太太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这里很明白的表述了贾母的体质与饮食方向。虽然说生活在大家族里,讲求调养,但毕竟是年老之人(按此时七十岁上下),牙口和胃口大不如从前,所以吃了半个鲜果胃口就受不了。大多老年人都喜欢吃软烂食品,贾母也不例外,给宝钗过生日那一回,文中就点出了贾母“爱吃甜烂之食”。 再看贾母吃螃蟹,本来螃蟹性冷,老年人不宜多吃,所以贾母只少量尝一些,而且还要“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滚烫”二字一下就把贾母的饮食理念体现出来,热酒可以抵消螃蟹的冷,让老年人胃口好受一些。要是平头百姓猴年马月也吃不上一回螃蟹,但凡吃上了,哪还顾得了这许多啊?贾母吃螃蟹不单讲究在“吃”上,更讲究在排场上,吃完还要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手”,当然这是排场问题,留到后面细说。

  贾母吃的大菜里有一道“牛乳蒸羊羔”(49回)。按照贾母所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这没见天日的所指的大概就是还在胎胞里的羊羔,听来未免有些残忍。这样的一道菜显然算是荤中之荤了,也许是平日里“饫甘餍美”多了些,贾母更偏好吃些新鲜瓜蔬,刘姥姥二进荣府所带的不过是些“豇豆、扁豆、茄子”,但贾母却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不光是新鲜菜蔬,贾母还喜欢吃些野味,比如“野鸡崽子汤”,贾母吃了两块二,不仅心里很受用,还嘱咐再炸上两块,就着吃粥有味儿。另外也有“野鸡爪子”。

  和大多数老人一样,贾母不喜欢吃油腻食品,丫鬟捧来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螃蟹馅的小饺子还有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贾母都不喜欢,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再如第五十四回写给贾母预备的鸭子肉粥,她都嫌荤腻,要吃些清淡的罢。按理说这鸭肉性甘凉,可以滋润五脏之阴,清虚热,有补血,养胃,生津的功效,正适合贾母这样的老年人夜间食用。但她还是想吃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要吃清淡的,连甜的也不想吃了,还抱怨“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所以勉强吃了些杏仁茶,这里所说的杏仁茶也是甜的,只不过讲究的做法是放几枚苦杏仁,以发其香,想必贾母所吃的也是如此做法。

  起初说贾母“爱吃甜烂之食”,那时候的贾母大概七十岁年纪,而第五十四回不喜欢吃甜食的贾母已将近八十岁,几年时间的身体衰老自然影响改变了她的口味。如第七十六回王夫人说“那些面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大甚爱吃,只拣了一样椒油莼酱来”。贾母却很喜欢,说正想吃这个,显然是想就着“稀饭吃些罢了”,这个时候的贾母不仅是口味有所变化,偏好清淡,更值得注意的是饭量在减少,只吃了半碗“红稻米粥”,这是老年人身体衰老的一个很明显体现。

  接下来所要说的就是贾母饮食的排场问题。

  黛玉初进荣府时候第一次吃饭,看曹雪芹如何写来“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再如第四十回所表“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看看这个排场,几个人吃饭,倒要几十个人伺候呢!吃过饭,还有小丫鬟捧过茶水、漱盂来,先用茶水漱口,盥手毕,然后捧上茶来,这方是正经吃的茶。

  贾母饮食排场之大,还是柳嫂子说的一针见血:“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61回)。

  这可算讲究之极了,看这意思吃了一个月也不见得有重样的,简直成了满汉全席了。难怪薛姨妈都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这还不算,另外各子孙房里有好吃的还要另外孝敬一份来,这是一种规矩。第七十六回“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我读《红楼梦》,深刻感觉到贾母饮食排场的变迁,是与贾家衰落紧密相结合的。正如贾母所说“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

  有人说贾母是一个高高在上只知享受的老妇人,其实并非如此。贾母虽然身在内宅,但却比任何子嗣都清楚自己家族的处境,所以她首先从自己身上减少浪费。同样就在这一回里,曹雪芹还描写了贾珍等人聚众赌博,“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两相对比,贾母的聪明要比子孙们强不止一点半点呢!看这回写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

  贾母一来是年岁大了,不想吃这些浑腻食物。更重要的则是这些东西太过浪费,她已经开始为子孙们打算了。吃了半碗的粥,也要送给凤哥儿吃去,剩下笋和风腌果子狸给黛玉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这些都是以往贾母没有想过的。更为突出的描写是,贾母还让银蝶(尤氏丫鬟)与尤氏一起吃饭,这已经破坏了规矩。贾母这么做出于什么目的呢?

  大概是看着一桌子菜吃不下浪费而感到可惜,为了避免浪费已经把规矩都抛弃了。其实也是如此,日后贾家败落之后,饭都吃不上了,“玉粒金莼噎满喉”的宝玉都沦落到“寒冬噎酸齑”的地步。那些奴才们也就更别提了,但凡有口吃的,活命要紧,谁不是先入己口,哪里还有心思想着什么主子奴才呢?

  贾母在贾家生活了将近六十年时光,是贾家鼎盛与衰亡的见证者,她的饮食变化,也正是预示了一个家族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最后想以一句世人皆知,曹雪芹亦在第十五回曾引用过的唐诗做结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私房钱与理财师鸳鸯

  数个世纪前的英国,为贵族从事私人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职业化很强的专学,如今的私人银行即脱胎于此。数个世纪前的中国,正值清朝康乾年间,当时的贵族财务管理,多由府第管家或心腹人士实施,《红楼梦》中为贾母专职服务的鸳鸯可算是其中的一位。

  鸳鸯为贾母打理的个人财富总价值约折合白银数万两。该笔财富共出现过两次。一是凤姐的算法。第五十五回,凤姐在与平儿聊到省俭之计时称,宝玉和黛玉的婚嫁费用将全部出自贾母的体己钱(或称私房钱),接着又说惜春等人婚嫁每人要花费七八千两白银,与之相比,宝黛婚嫁每人花费上万两是正常的,这样贾母的私房钱至少就有两万多两。 二是贾母的算法。第一百零七回“散馀资贾母明大义”中,因宁国府被抄,贾赦贾珍等获罪,贾母将自己财物分派时显示了其个人财富账单。这包括:分给贾赦、贾珍、凤姐各三千两现银,交给贾琏的黛玉棺木南运费五百两,承诺包揽惜春婚事费用,交给贾政用于偿还债务的黄金若干,分给宝玉宝钗金银饰物折数千两,分给李纨贾兰若干,自备百年费用数千两,分给鸳鸯等的剩余财物。如此计算,贾母的个人财富约折合白银五万两。这笔财富为贾母自做贾府媳妇以来数十年积攒,平时用大箱笼自藏,从散馀资之前,贾母“便叫鸳鸯吩咐去了”一句可见,该笔巨额财富纯系鸳鸯一人打理,而能够迅速理清这笔财富,鸳鸯手中如没有一个现成的大账本是办不到的。

  鸳鸯能够成为类似如今的CFP,实为贾母之功。鸳鸯本是贾府的家生女儿,其父亲金彩和母亲长期为贾府看守南京的老房子,而鸳鸯早在儿时就成了贾母的丫鬟之一。试想,两个不在身边的看房人如何培养鸳鸯?她是被擅长理家的贾母一步步调-教出来的,最后,她超越了其他丫鬟,成了贾母的心腹和私人财务师。

  按凤姐对王夫人的陈述,鸳鸯的月薪仅是一两银子。以微薄报酬管理巨额财富,没有对贾母的忠诚度是不行的,否则,随便挪用几百两,像凤姐那样在外面放放高利贷,也是很高的收益。但鸳鸯没有这样做,她对贾母感恩式的忠诚远胜过对物质的追逐,她甚至主动放弃了做贾赦姨太太的权势。这样的职业财务师实在难得。

  为贾母理财,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做到账目细。诚然,贾母的日常财务支出并不多,大到礼节往来,小到家宴寿辰,都可在贾府公账上列支(如据贾琏称,贾母一次寿辰花费的数千两银子就出自公账),但和凤姐等的小赌输赢、给秋纹等丫头的赏钱等,却是出自私房钱。虽然金额不大(多以钱、吊为单位计),但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对外人的见面礼金额要多些,一笔笔计下来,都属于鸳鸯的理财细活。

  其次,要明了贾府财务大势,这特别包括有时要暗地挪用和支出贾母个人财富。贾琏为应付节庆-红白礼,急需三二千两银子,但公账上却无银可支,只好求助鸳鸯帮着偷出贾母的一箱东西典当。鸳鸯清楚贾府财务已是入不敷出,甘愿冒着风险帮了贾琏凤姐一把,不过,直到贾母去世,贾琏也没有赎回这箱子当头,算是给鸳鸯出了个难题。

  自然,长期维持私人财务师的职位也非易事。但鸳鸯的能力在于,她还兼任贾母的生活秘书,由于照料得好,年事已高的贾母,日常生活再也离不开鸳鸯。再则,她的才情和人情味,上下结下了一个好人缘。鸳鸯是酒令高手,行酒令时,要说诗词歌赋,她可以替王夫人说一个,可见她的才情,以及和王夫人的关系;司棋、潘又安私会,她发现后也不揭发,可见她对自由爱情的认可,以及她的前位思想;宝玉平儿生日,探春也主动把她叫上,可见她的人脉。特别是她并不事事向贾母禀报,保护了不少人,也维系了贾府内院的表面安宁。当然,有时候,她也要有些手段。如在贾母大观园设宴中,她见剩下了许多菜,便质问管事的婆子,并要婆子挑两碗送给平儿吃,当凤姐说平儿吃过饭了,她则直称,“她不吃了,喂你们的猫”,显然是针对婆子们而言,此话一出,慌得婆子“忙拣了两样拿盒子送去”。

  但鸳鸯的命运最终是个悲剧。哥哥金文翔是贾母的买办,嫂子是贾母浆洗处的负责人,恐是贾母给了鸳鸯面子的结果。但势利的哥嫂完全靠不住,贾母去世后,面对贾赦日后可能的逼迫,她选择了自尽。数百年后的今天,个人理财方兴未艾,新的鸳鸯们开始了全新的职业设计,但真正的私人财务师还远远没有出现。

  对宝玉婚事的态度

  贾母与王夫人在宝玉婚事上的矛盾

  《红楼梦》中若以宝黛爱情为视角,真是“三日好了,两日恼了”,琐碎而令人费思,今试从贾母与王夫人在宝玉婚事上的矛盾为视角,大有豁然开朗之感。至少在前八十回中,我们看到的贾母是倾意于黛玉而非宝钗。

  1.“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贾母对“金玉良缘”的回应

  矛盾显露的原由还在王夫人的亲妹妹薛姨妈身上,薛姨妈来到贾府不久便散布金玉之说来探贾母之意。这在第二十八回中,作者“不经意”点逗出来,“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种说法弄得府里人人皆知,连当事人宝玉都对黛玉说:“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可见“舆论”之广,整日被薛姨妈围着的贾母未必不知,她又是何种态度呢?第二十五回,作者借凤姐“下茶”巧妙的表明了贾母的立场,给王夫人一个否定和警告。民俗中女子受聘,其礼曰“下茶”、“吃茶”,整个婚礼更有“三茶六礼”之称。一天,凤姐儿当着宝钗等众人的面和黛玉开了这样一个“玩笑”: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对于极善揣摩贾母心意而又礼数不错的凤姐来说,敢当众挑明宝黛关系(尤其有宝钗在场),否定金玉之说(金玉之说可是王熙凤的姑姑长辈之言),定是衔了更长的长辈贾母之意而来了。世事洞明的贾母借凤姐儿之口,给王夫人等散布的“金玉良缘”一个婉转、否定的回应。

  2.“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对王夫人等主张“金玉良缘”的回击

  王夫人虽属意于宝钗这个亲外甥女,但在贾母面前不好硬作主张,可是有做娘娘的亲女儿这一有利条件,自己便可“以静制动”了,采取以君对臣的方法达到自己的意愿。第二十八回,贾妃以“赏礼”之“规格”表明了“娘娘的旨意”,宝玉与宝钗一等,黛玉与三姐妹一等。深居皇宫的贾妃何以在一次短暂的归省后作出如此判断(归省当晚的赐物钗黛诸姐妹及宝玉均一样),毫无疑问,这是王夫人之意,因为“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可见王夫人已把“金玉良缘”之说的工作做到娘娘头上了,“木头似的”的王夫人给了贾母一个“无声”的挑战。

  事事明了但不多过问的贾母深知王夫人之意,没过几日,即在书中第二十九回,贾母便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道出自己为宝玉择偶的条件。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有趣的是,一边是“金玉良缘”的满城风雨,一边却要为“尚无人选”而“打听着”;一边“和尚”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一边也有“和尚”说“命里不该早娶”。大家不要忘记,在第二十二回,贾母刚刚大张旗鼓的为宝钗过了及笄之年的生日,这分明是让大家都知道,宝钗你到了年纪了,快找婆家嫁人了吧。贾母一边拖着对娘娘的意旨,无奈拖延宝玉婚事,一边又如此作为,想想是不是煞是好看啊!

  至此,贾母与王夫人暗藏深底的矛盾已公开化。事到如今,不进则退,借着“二玉”的吵架,贾母说了一番让他俩都细嚼滋味,好似参禅的话来。

  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真是烦恼啊,不仅玉成二人婚事千难万难,而且“二玉”也不能明了老人的一番苦心,难怪极少落泪的贾母在这时“自己抱怨着也哭了”。“小冤家”俗指感情极深而又时常吵架的小夫妻,贾母以此称呼二人,其心里对二人关系的认同度可见一斑,且这一说一哭给了王夫人一个“有声”的回击。

  3.“你只放心罢”——贾母对“木石前盟”认可的暗示

  正如贾母所说,宝黛二人“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第五十回,人人皆知专为发嫁而来的宝琴,贾母却为宝玉求配。一边是热辣辣的金锁等玉来配你不要,一边是已有人家又刚来几日的薛家小妹你又求,贾母这一“明知故问”的行为无疑明确的告诉了薛姨妈,我不考虑宝钗,你们别枉费心机了。细心的贾母选择了黛玉不在场的情况下向薛姨妈发出了这个弃钗的信号,而薛姨妈却别有用心的把贾母求配宝琴的事去告诉黛玉,刺激黛玉本已脆弱的身体与敏感的心理,又可谓是另一番“苦心”了。

  如果说以上是贾母同王夫人等的侧面交锋,那到了第五十七回时,就算得上是正面开火了。宝黛的爱情问题已到了不可回避的程度上,贾母得知原委后流泪劝慰宝玉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贾母安抚的态度分明是认可了两人的关系,这还了得,薛姨妈紧接话茬(此时大家规矩晚辈不得插嘴,薛姨妈以客人身份说话,是王夫人的不言而言)。“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一番话赶忙把宝黛急需解决的婚姻问题拽回到普通的姐妹亲情之上,且是吃药就能好的小病。贾母对薛姨妈之语并不答言,只叫为黛玉而疯癫的宝玉“你只放心罢”,此时的宝玉恐是只有娶了黛玉才能放心吧!对照薛姨妈的暧昧之语,贾母的话则是很明确的“暗示”了。

  贾母对宝黛关系的态度,我们也可从侧面,他人的言语中作一下了解。第五十五回,凤姐儿与平儿在“家中密语”家中将来大事,善于洞察贾母心意的凤姐儿是这样说的:“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第五十七回,与黛玉情同姐妹的紫鹃说了一篇肺腑之言:“……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这番话何尝不是黛玉所忧虑的,难怪黛玉听后伤感,直泣了一夜。

  第六十六回,贾琏的心腹仆人兴儿对府外的尤氏姐妹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由此可见,贾母之意在贾府也到了人人尽知的地步,作者不时通过他人之口表露出来。

  近黛远钗——贾母对黛玉、宝钗的态度

  在前八十回中,贾母对黛玉是非常疼爱的,无论贾母是有心或是无意,她的行为已在客观上促进了宝黛爱情的发展,他们“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第二十八回)且“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在第五十四回,贾府夜宴放花炮时,“林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中。”贾母的一个举动立即引起众人反映:王夫人搂了宝玉,薛姨妈搂了湘云,凤姐儿立马凑趣道:“我们是没有人疼的了。”联想到黛玉刚入府时的场景,相似的场面说明贾母对黛玉一贯的感情深厚。 相比宝钗,贾母可没有这么多情真意切的举动了。除了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其做寿外(其意前已讲),就只有第三十五回,当着薛姨妈的一句奉迎了,“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可细想,黛玉都成了自己家的四个女孩儿之一了,焉有当着外人的面夸自己孩子的道理,理应夸不是我家女孩儿的宝钗才对呀!这亲疏关系不是很巧妙的摆出来了吗。

  第四十回,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第一站便来到潇湘馆,当刘姥姥看到满是笔砚书籍以为“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时,贾母颇为自得和喜悦的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其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当看到纱窗旧了时,贾母当众“和王夫人说”,一、纱窗旧了,不能用;二、纱窗颜色,不协调;三、命令,“明儿”就换。对比在宝钗房中“明日后日都使得, 只别忘了”的语气、态度看,贾母是生气了,她对王夫人等这么粗心地对黛玉充满了愤怒。伶俐的凤姐儿忙接话,薛姨妈也来打岔,因为王夫人真是到了“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的境地了,难怪直到贾母等“一径离了潇湘馆”,王夫人也没说出一句话。

  相反的,到宝钗住所时,贾母先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已露出陌生之感,及至看到室内如雪洞一般时,贾母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话已相当严重了。

  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庆元宵,看贾母是如何设座位的。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这不是偶然,当晚又是贾母安排。贾母便说:“这都不要拘礼,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说着便让薛李正面上坐,自己西向坐了,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

  由此可见,贾母是将喜爱之人放于身边,不是乱坐,无论贾母是有心或是无意,这种设置已把当年贾妃省亲会见众姐妹时安排的设置翻了过来,煞是有趣!

  对于贾母的态度,聪明的宝钗哪有不明白的,她的心中已有了一种莫名的不服输与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对宝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第四十九回)的一句又嫉又愤的话上。到了第七十七回,宝钗的一番话已到了“不象”的份上。王夫人为凤姐配药需用上好人参,从贾母处得了的却因放的太久而失去药性,你听宝钗是如何说的:

  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以前宽厚稳重的宝钗不见了,这分明是一个绝望而充满怨气的人在摔闲腔,就差把“没见世面的人家”换成“贾母”了,王夫人还点头称“极是”呢!可见宝钗内心对贾母是极为不尊重的,相对的,贾母对宝钗也只是表面上应景儿而已。

  贾母不选择宝钗,却支持宝黛爱情,因为她知道即使再与薛家亲上加亲也不能挽救四大家族即将衰败的命运,这种想法我们可以从贾母祈天祷告的话中看出。比这更重要的是,宝黛二人感情成长的过程贾母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对于黛玉这样的一个孤女,没有比留在身边更好的选择了。宝玉又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为他娶一个合心意,婚后能美满幸福的妻子是每个疼爱儿孙的老祖母都会做的事。

  人物原型

  贾母是有原型的,何以见得呢?大家知道,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曹寅的妻子姓李是李氏,是李煦的妹妹。李煦是谁呢?曹寅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李煦当的是苏州织造,两人是江南金陵地区的两大织造。而且康熙皇帝很宠爱他们,还经常让他们两个轮流分管当地的盐政,有时候一块儿管,有时候分开管,轮值管;并且康熙让他们两个当特务,除了他们本职工作以外,还要他们密报很多当地的情况,特别是明代的遗民有什么动向,当地的民间对朝廷有什么议论等等。他们关系很密切。曹寅的妻子李氏就是李煦的妹妹,那么在小说里面,我们就发现贾母这个角色,作者把她的真实姓氏李氏,化为姓史了,说明是经过艺术加工了。那么为什么说贾母的原型是李氏?

  大家知道,在荣国府过春节的时候,闹元宵的时候,贾母这个人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她不但很会吃,很会穿,她也很会看戏,很会欣赏文艺。家里请了说书人来说书,她说你们都根本不行,她就破除陈腐旧套,给他们讲书应该怎么说,又给她们讲起当年她家里怎么演戏。她说当时我们家里唱戏有弹琴的场面,不来虚的。因为中国戏曲是大写意,虚拟的,弹琴比画几下,表示弹琴就行了,她说我们不是,我们家演戏是真琴上台,真的琴师上台,她就举例子,有时候凑起来演几个折子戏,都跟弹琴有关。她说了一个《西厢记》的《听琴》,这个是大家很熟悉的剧本,《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作品,在明清非常流行,不稀奇。她又说了一个《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明朝高濂的一个剧作,当时也很流行,到处演,也不稀奇。她又举一个例子,还有一个戏叫《续琵琶》,《续琵琶》是写蔡文姬的故事,里面要一面操琴,一面唱《胡笳十八拍》,她说像这些戏我们都是请会弹琴的演员在台上真的弹琴,那多好看啊。

  那么《续琵琶》是谁写的呢?你去查中国戏曲史料,你很难查到。这是一个很不流行的剧本,是一个几乎没有公开演出过的剧本,是一个没有继续演出到今天的剧本。这个剧本是曹寅写的,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的。而且查资料可以知道,只在曹寅自己家和他的亲戚家,也就是李煦家演过这个戏。这个例子就证明,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否则曹雪芹写这一笔的时候,不可能写到这样一出很偏僻的,曹寅写的剧,而且是一出只有在曹家和李家演过的戏,这是一个例子。

  另外,书里面交代史湘云是贾母她娘家的人,书里面透露她有两个叔叔,都是封侯的,地位很高的,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而且书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史鼐是哥哥,史鼎是弟弟。也就是说,书里面有贾母的两个侄子,书里面设定贾母姓史,所以他们也都姓史,他们一个叫史鼐,一个叫史鼎,那么你去查李煦家的家谱,你就会发现,李煦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这不可能是巧合啊,哪那么巧啊?而且虚构的话,按道理,鼎应该当哥哥,因为鼐在鼎上加了个乃字,应该是老二,可是他一丝不乱地写,可见他是有原型的,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妻子李氏。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篇3

  记得很清楚之前读一些解说,在批评后四十回的时候,有人说道,贾母如此怜惜黛玉怎么会成就了金玉良缘的姻缘呢?老祖宗怎么会将黛玉抛在一边呢?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如果贾母在的话,真的会不顾黛玉的感受么?自从读了《细说红楼梦》之后,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祖母。之前我一直认为贾母是一个慈祥浪漫的富贵老太太,而忽视了她最主要的身份其实是贾府的支柱。

  其实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就已经提到了贾府大厦将倾,贾母希望能够在中秋节上热闹热闹,带着儿孙登高赏月,连宴席上桌椅形式都是圆的。然而宴席上大家都是强颜欢笑哄着贾母开心,然而却冲不淡冷清凄凉的氛围。宴会结束了,众人先后离场,贾母也要撑着赏月,不愿散去。

  这是真正的贾母,希望笼着一家人,支撑着这个家庭。

  红楼梦的前五十回是浪漫的美好的,贾府运转起来虽然吃力,但仍然是兴盛气象。但是到了后面,败迹日益明显,运转越来越吃力。从前的美好如今都要撕破了,大观园的女儿们也都要从园子走入人间了。

  就如同《还珠格格》的第三部众人物仿佛都换了模样,张爱玲也曾说后四十回的人物都面目可憎起来。其实这不就是从浪漫主义走入了现实主义么?前面是美好的,而后面要撕破面前的美好,自然是让读者难以走出来。

  贾母作为一个家的精神支柱,不可能是一个感性的人物。感性如林黛玉、史湘云,是支撑不起一个家族的。《红楼梦》里掌家的王熙凤、探春、李纨、宝钗,都十分理性。只有理性的人,这才能管得住丫鬟婆子,才能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吵架的时候凤姐气晕过去,善后的工作是交给贾母的。后来贾母也评价王熙凤的气量不够。古代宗族之事是大事。每一个当家人都会希望将接力棒平稳的从自己手中交到接班人手里。面对大事时,又怎么能被情感长所束缚呢?

  所以宝玉娶亲更重要的是为贾府找一个合适的女主人。黛玉极度感性,体弱多病,又是一个多心的人,听见丫鬟婆子们说话,都要疑心是不是说自己,这样的黛玉无法担负起家族重担。

  反观宝钗,虽然在大观园中人缘很好,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冷。兴儿口中所说:气暖了,生怕吹化了姓薛的。宝钗的理性大度,很适合成为一个女主人。

  就如同宝钗和宝玉成婚之后,宝玉昏昏沉沉记挂着黛玉,而宝钗直接说出林妹妹死了这件事断了宝玉的念想,宝玉自然是好了。

  宝玉悟道离家的时候,整个家里只有宝钗能够冷静下来,明白他是尘缘了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圆形人物。并不能说贾母疼爱黛玉就要把她嫁给宝玉,也不能因为贾母促成了宝钗和宝玉的婚事就否定了她对黛玉的爱。这个世间涉及到情的事情,怎么能用“非黑即白”一言蔽之呢。

  红楼梦贾母人物分析 篇4

  翻开《红楼梦》,感受的是贾母的气势如虹和拿捏得当,当然这与她老人家的三座靠山结实而稳健有关,试想想,女人年少时家世显赫,正出嫡室,及长又嫁入豪门,正室当家,及至老年,儿子又雄霸一方,在忠孝传家的时代,老人家安能不坐享尊荣?老人家活到她这个岁数和状态,真的是活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在书中,首出场的黛玉眼中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对孙辈们爱惜有加,而当刘姥姥看见贾母“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我们可以联想,刘姥姥初见凤姐时同样有着如此的场面,年轻如凤姐尚且架子大得很,眼皮都不抬,何况贾母呢!而实际上贾母比刘姥姥还小几岁呢!要不然贾母说出“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这句话时,是多么有底气和自我满足!当看到这么大岁数的农村老人家还要下地劳动,这位走步就要坐轿的贵妇感受到了骨子里的优越感,于是,才有了刘姥姥当篾片的机会,也有了刘姥姥满载而归的幸福。其实从中我们足感欣慰的是:刘姥姥进城,不但见识了世面,更重要的是也给自己挣了一个踏实的晚年:拿着这些东西回家,女儿女婿安能不好好孝顺?!

  贾母由年轻时一步步走来,对于人情世故同样练达通透,知道凤姐当家遭人嫉恨,就巧为排解,一个“喝猴尿”的故事隐喻凤姐,让大家心里平衡,而凤姐的确是令人怜爱的孙媳妇,巧舌如簧,上下应对得当,治家严谨,颇有贾母当年之风,这也是凤姐受宠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凤姐努力地习学,才“离老祖宗的脚踪不远”,其他人是“跟不上趟的”,我们在《红楼梦》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贾母的安享尊荣与富贵,“箱子里圆的扁的金的银的”耀眼争辉,她是贾府的大富豪,出身名门,嫁妆丰厚,到贾府从史家大小姐摇身变为诰命夫人,管家多年,凤姐管家我们可以看出,凤姐管家时间不长,可到抄家时,东西被人抄捡抢掠一空,不但家中体已达到“七八万金”,连娘家她也没少给,巧姐想王仁一段“我娘并不是没情,想当初我娘在时,不知道拿了多少去,而今说的这样干净”一句,就可知凤姐的钱财还有一部分送到了娘家,贾母的手段比凤姐还要多,其收入当然不必多言,“散余资贾母明大义”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贾母虽然有二三十年不再当家,在家中儿孙经常揩油的情况下,家底照样丰厚,由此可见贾母对钱财的确十分看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放手,而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贾母的确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知道孰轻孰重,这也是她得到儿孙尊敬的一个原因,贾母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个女人,《红楼梦》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送给了女子,虽然也不乏对妇人的调侃,但书中的主要人物无一不闪烁着作者理想主义的光辉,我们或者可以说,贾母的现在就是书中那些作者心目中美丽女子的将来,女人活到老,活到贾母这个份上,真的可以说不枉此生了。

  贾母为人乐观,天生爱热闹,连年轻人也比不上她的活泼,贾府各种活动老人家能得便参加的必定参加,大观园的各种宴会贾母也抽空来看看,对于各种戏文更是了如指掌,贾母不但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更有着深沉的人生历练,这也使得她在晚年的生活如鱼得水,活得超滋润。从贾母的看人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无论对谁不是一味的纵容和喜欢,她看人有她的角度,有她的人生观念在里面,对凤姐,她喜欢的是凤姐为人的精干和洒脱以及管家的才能,而与此同时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事从神似的做什么”;对王夫人,她喜欢的是她“真孝顺”;对邢夫人,她看不上她的“一味顺着老爷”;对宝玉,她喜欢他的“知书达礼”;而对黛玉,她初关心的是黛玉年少失母,因而疼惜如宝玉,而当黛玉和宝玉有了私情,又闹得满城风雨,这让她大为难堪,这也注定了黛玉和宝玉的悲剧。当知道黛玉和宝玉的私情时,贾母心情一样复杂:“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而一句“我方才看他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从中可以看出,贾母的无奈,她疼爱黛玉一如宝玉,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儿有个美好的未来!可是,黛玉与宝玉如此不避嫌地成为众矢之的,贾母的脸面何存?!与此同时,必竟自己看看老矣,哪有精力再管这些?在王夫人的撮弄下,贾母无可奈何,必竟王夫人是宝玉的亲母亲,还有宫中女儿做靠山,贾母对宝黛的爱情已经无能为力,所以只好由她去了,苦绛珠也只好魂归离恨天了。

  贾母同样在初出场时左右着一家的喜乐,所有的女人几乎都要围着她打转,看她的脸色行事。这是何等的权威!又怎么能不让王邢二夫人心中耿耿!作为贾府的上层主子,这两位同样梦想着有朝一日也如贾母一样颐指气使,可是,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