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红楼梦》读书笔记1 在文学史上,《红楼梦》被称为中……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在文学史上,《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的巅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其高度的思想性,还在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以贾宝玉家为中心活动舞台的《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满满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材料,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贾宝玉、王国庆为代表的封建世家从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士与学的奢侈生活、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都被客观真实地暴露出来,并清楚地预示着其不可挽回的毁灭趋势。
《红楼梦》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了典型形象的塑造。它探索了人物灵魂的深处,描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创造了不同的模式。这一大群生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座宏伟的艺术画廊。在这组作品中,不仅有淑女,还有有钱人,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重点描绘了聪明、可爱但谦逊的女佣和女佣,如晴雯、鸳鸯、紫娟等。
但我想我更喜欢清文。可以说她是最好的女孩!清闻最初是贾家的仆人买的。可以说她是仆人的仆人。因为贾的妈妈看到了她是非常聪明、漂亮,她像一件小礼物一样受到尊敬。她穷得连家乡的父母都不记得了。但她性格开朗、固执,思想纯洁健康。她不像林黛玉那样郁郁寡欢,不像华西人那样温柔谦逊。她有一种叛逆的'精神。比如,她看不起王太太、冯姐等高高在上的“大师”,掌握自己的生死,经常用尖刻的语言揭露攻击性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最悲惨的受害者之一。就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林小姐,她被骂为狐狸精;米饭在第四天和第五天没有碰她的牙齿;她把它从炕上拔下来放了出去。她甚至没拿走多少衣服,最后被折磨致死。
《红楼梦》读书笔记2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乎,到底是冷眼看穿。大抵读过《红楼梦》的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有着和张爱玲一样“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的感慨,都叹那倾城绝恋,叹那苦情人难齐眉举案,都梦魇红楼,呓语一场宝黛之恋。
硕大的红楼颐园里,花榭满楼,歌台暖响,或许你看过众生百态,却也不曾悟出一段情理,或许你听见可人笑,却不经意间瞥见浮沉悲情,你经过了千百个人,他们都不完全一个样,有时恼有时乐,有时尖酸有时软弱,他们醉生梦死,他们朝歌夜弦,他们背对山河踏上一条走不完的路,但你终究是明白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你没有跪拜过的菩萨,不配保佑我,我焚过香的庙宇,会重塑你金身。”转山转水转佛塔,不问前世,却只为了今生在途中相遇,所以全然不管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只记得这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终究是有情分;也全然不管命数难测天意难违,只想在这幽深的大观园里,心平气和地活着,活着,我深爱你,这就是我的生命。
黛玉生性凉薄,小心翼翼地活着,跟不上世人的步伐,很多时候都一个人过,从来看不到和她相像的人,她怯懦无助,不敢多言几句,生怕别人听了去,惹得一身是非,她踏进大观园的门,锁上自己的一生。宝玉生性冥顽,活得激烈也活得冲动,不把心事藏着,没遇见黛玉前还不怕出口伤人,也未担心过余生。和黛玉的相知相遇,大概是宝玉人生里最好不过的片段,他只当曾见过黛玉,只当作远别重逢,全不顾他人眼光,为黛玉赌上前程,而黛玉也终究为了宝玉赔上自己的一生。
宝黛的相遇倒不如说成是相似灵魂的碰撞,黛玉并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受到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的熏陶和束缚,她保持纯洁善良的心,一点一点地呼吸着属于她的小世界的空气,她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不计较得失,而贾府险恶的环境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宝玉行为偏僻性情乖张,怕读文章,身处在功名利禄水深火热中的他,更有摆脱世俗,超越凡事的心,他的纠结无助,也只能被黛玉看到,也只有黛玉从不用“仕途”一类的话去劝说宝玉为官作宦。他们相知,他们互为知己,他们共同成长,从不生分。
昔日知己桃花树下读西厢,看红了眼,也看红了心,宝玉是张生那多愁多病的身,黛玉则是莺莺那倾国倾城的貌,滴不尽的相思泪,染不完的红豆渣,聊不断的几分情愫,演不息的`满园京剧,就这样贯穿了宝玉和黛玉的悲情一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条路,宝玉和黛玉终究没走完,未见天地,也未见众生。
黛玉是那经纶满腹,直抒性灵的潇湘妃子,心较比干多一窍,世人也怜惜她的颦儿才貌,她于三生石畔结成绛珠仙草,离恨天外,她嗟叹一年三百六十天,总有风刀霜剑的时刻,她总是做成一个花冢,希望一抷尘土可以掩盖风流,她想着有一天花落人亡,各自天涯,心里放不下的,终是只有宝玉一个人。宝玉是那腹内草莽,直言快语的神瑛侍者,平日里见多了胭脂俗粉,钟爱性情文学,叹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疯疯傻傻,信得过的喜欢着的人,都离他而去,唯独记起的,也终是黛玉一人,他情极而毒,悬崖撒手,随一僧一道出走,似乎,他又看见了,那个一颦一笑都两眉蹙起的林姑娘。
他见她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怒时反而像笑,嗔视更似有情,他是多情的怡红公子,静候有缘人;她见他时,有着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不敢多情,可旬月里来去,她素来是认他作了知己。他们共谈一片天地,有时放眼可以望遍整个观楼,他们听同样好听的曲子,看同样的戏目,在最好的时候,宝玉还说着那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可惜柏拉图式的恋爱,并未遂了他们的愿,封建礼教的束缚终究捆绑着旧时代的他们,而他们所认为的坚贞爱情,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宝钗的出现,彻彻底底为这段悲剧的情爱惹了牵绊,画了句号,宝钗的稳重大方,豁达大度,使她成为贾家无可挑剔的宝玉妻子人选,毕竟人们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生活,这样一个偌大的门第,代代相传永远比空谈人生理想爱情伦理重要,宝黛恋情的格格不入,也让这段情仅仅保留在了精神层面,所有的念念不忘,一场虚谈而已。
本是天生绝配,无奈屈服于封建礼教,这段不被众人看好的恋情,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走向了穷途末路,他们的爱,为正统思想所不齿,在讲求男尊女卑,封建迷信,门当户对的贾府中,始终不被看好,终究还是酿成悲剧,再也无力回天。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当宝玉和宝钗成为众人眼里最登对的一对,黛玉的眼,却再也红不起来,她独卧青灯古佛旁,想再虔诚许愿一次,可她还是伸手拿来烛火,焚稿断痴情,再也不想记得他们曾共读西厢,她曾为他写下无数的词句,他曾看她葬花坦露心事,黛玉绝望地闭上了眼,想要将发生过的往事,抛下舍弃。她的一生还是太短,她怕时间走得急,生命里那些动容的瞬间无法停留,来来回回,就走到了尾,她发现前路只有一条,她走出千万人群独行,往柳暗花明山穷水尽去。
宝玉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在怀抱热望,他的心如槁木终究敌不过黛玉的工愁多感,他无力偿还黛玉,他屈服于他与宝钗的婚姻,人生如雪泥鸿爪,恐结来生理,半生缘,宝玉还是成了黛玉棺前的洒泪人,他痛悼黛玉,想要控诉黛玉的决绝,可这倾城绝恋,他始终是放不下,他终究是忘不了,世外仙株寂寞林。
蓬壶杳然,人间轻换,纵观文坛千百事,读尽世间悲辛书,文人比寻常人更敏感,心性更高,不愿蝇营狗苟,落了下乘。黛玉终了此生,宝玉遁入空门,皆是性格使然,但我们也不能用性格来作为不幸的借口,宝黛的悲情我们忘不了,也会一直记着,一直歌颂,虽然没有来日方长,却有片刻的独自绽放。
《红楼梦》读书笔记4
黛玉,我读懂了你的哀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题记
手捧一本书,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独自坐在阳台上,听着音乐,忽然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飞入了我的耳朵,思绪随着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是一本十分让人为之掉泪的书籍。儿时总想读完这本书,了解它的魅力。但我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也总是不读完。至今,却也只是看了一小部分,了解个大概。但,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却又让我感到太过悲哀。
这句诗是“黛玉葬花”时的句子。乍看时,心中就不免感觉有一丝悲哀。葬花时的伤感又有谁人知?黛玉竟由花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今日是她葬花,明日又是谁看她呢?我想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黛玉的哀愁恐怕只有与她相通的`宝玉明白吧。你的哀愁恰似一朵莲花,层层叠叠,相互交错,最终凄美得却又那样动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黛玉的哀愁显而易见,她的感伤是可以被任何东西所感染。我能领会她在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有人说:是她的自卑让她纠结一生。我想,这也正是上天赐予她的。正是她的多愁伤感才会有《红楼梦》的感人。使人同情与愤慨。你的哀愁好比一江春水,流流停停,或急或慢,最终流过之处却又感人肺腑。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其中,黛玉的死最让我无法释怀,不过到最后,又只是感到悲哀罢了。在本应是最开心的时候,却是最悲哀的时候。在那个当天,黛玉因伤心过度而无法自拔,最后遗憾.伤心而死了。宝玉却又因此绝望了。你的哀愁正如昙花初现,悄悄绽放,不俗于世,最终让人惊叹凄美却又过目难忘。
有人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但,在我看来。黛玉,你的哀愁,一定会有人懂得。《红楼梦》,你的魅力,也一定会有人欣赏来懂得你的哀愁。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我读懂了你的哀愁!
《红楼梦》读书笔记5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红楼梦,里面的内容让人看了之后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里面的人物各个栩栩如生。
我本来幻想着结局是凄美感人的,没想到全是那么凄惨,贾宝玉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我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可最后林黛玉却被贾宝玉活活气死了,就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那天。
而后,宝玉削发出家,这个我想的'恰恰相反,我以为宝玉应该和黛玉一起,而不是宝钗。
我这本书读了三遍,我不禁打了个冷战,这本书很娆人,读一遍不懂,读两遍就一知半解,读三遍才真正了解,这本名著,是十分有诱惑力的。红楼梦读书笔记200字
红楼梦读书笔记200字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使人百看不厌。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生活,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礼数,文化发展,以及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层面。
读完了这本书,我便知道了中国封建时期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红楼梦》读书笔记6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典名著,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林黛玉因为丧母,被外祖母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及众姐妹,大家在一起相处得都很融洽。后来宝钗被家事缠身,宝玉被父亲要求上学,迎春出嫁,大观园冷清起来。不久,宝玉糊涂,元春死去,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黛玉孤苦而死,最后贾家势败,宝玉出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为宝玉而叹息,为黛玉而伤心,为凤姐而担心,为迎春而惋惜。
红楼梦这本书中有许多好词好句,值得我们摘抄下来,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书中的人物感情表达得十分充实,往往会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故事中,贾母因黛玉得重病而不顾宝玉的感受,把宝钗许给了宝玉,还骗宝玉和宝钗成亲。对这一段我是十分为宝玉愤愤不平的,贾母怎能不顾宝玉的感受,她明明是知道宝玉喜欢黛玉的.,却把宝钗许给宝玉,害得黛玉以为宝玉不喜欢她了,把她和宝玉一起写的诗词烧了,伤心死去。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书笔记7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常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常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书笔记8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
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照的:一个是心胸窄狭,多疑多忌;一个是宽大为怀,深沉狡猾。但是它的高明之处,不是停留于此,而是在着力写宝钗黛玉的同时,也着力写袭人晴雯。《红楼梦》的作者懂得"红花"与"绿叶"之间的关系,他"着力写袭人晴雯",正是要通过对次要人物的"精彩"描写来突出、烘托主要人物宝钗和黛玉。读者从袭人的言行看到了宝钗,从晴雯的身上看到黛玉。这是因为晴雯和黛玉在本质上是一个。这一个要强、真情、任性、直率、朴素、倾心的性格,套上了丫头身份,便是晴雯,套上了小姐身份,便是黛玉。写一个共同的本质,在不同的阶级教养之下呈露出各种姿态。反之,袭人和宝钗亦如此。这一切是从人的本质方面而不是从外部的形态来考察和认识的。端木先生说:"这种写法,我以为是写人物最好的方法。" 其次,《红楼梦》中描写人物另一种
成功的手法是"打岔"。如宝玉未出场之前,先从黛玉母亲的嘴里和贾母的嘴里,说出一个顽劣异常、疯疯傻傻的惫懒人物。但是,等到宝玉真个出场,却是一个转盼多情、情思万种的青年公子。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又如,小说中先写平儿的为人是温柔平和、对人敦厚,不因地位而苛待他人。读者看到平儿,想凤姐为人也可能如此,但实际上,二人相反,凤姐是伶牙利齿、心辣手狠、两面三刀的雌老虎。这种出人意料的"打岔",给人以深刻的对比印象。端木先生认为,"曹雪芹的过人之处,全在这里"。 第三,我认为《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最高明、最重要的手法是"全在他体会到了那人物心里的最深处,而在最适当的场合把这点儿揪出来给人看"。如小说第6回写贾蓉奉父命到凤姐那里去借屏风这件事,当贾蓉办好后要离开凤姐住处时,书中写道: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请蓉大爷回来呢。"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的瞅着凤姐,听凭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这是运用"春秋"笔法来描写人物,文字不多,其意含蓄而深刻。小说作者用心良苦,精心地把这段情节安排在初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这个久经风霜的"生人"面前,把凤姐与贾蓉婶侄之间的这点儿嗳昧关系,生生"揪出来给人看"。作者巧妙而自然地通过这一描写,暴露出贾府这个"诗礼之家"中的丑恶内幕。
《红楼梦》读书笔记9
我看过很多名著,其中《红楼梦》最吸引我,让我百看不厌。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作者曹雪芹积十年心血精心撰著,前后增删五次还没完成全书,现仅存八十回,后四十回由后人续写。
《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为一条主线,中间穿插着贾府兴衰这第二条重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府内的日常生活,又叙述了一系列重要事件,情节波澜起伏。期间又糅合了朝廷、官场、市井乃至乡间的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称得上是一本百科全书。尤其是全书塑造了大批的人物形象,诸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刘姥姥等一个个跃然纸上。
说来奇怪,在这些人物中,我竟然最喜欢王熙凤。看看黛玉初进贾府的那段,众人都“低声屏气,恭敬小心”,唯独王熙凤人未出面,笑声先至,她泼辣、开朗、外向的性格一下子就凸现在读者眼前。
随着故事的进行,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个性也愈来愈张扬,从秦可卿亡故开始揽大权,“凤姐忙得茶饭无心,只是因为平时好强,怕别人褒贬,所以费劲精神,筹划得十分整齐。”别人都说王熙凤逞能,而我觉得她作为古代的女子,敢于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又能把事情办得非常漂亮,真是难能可贵!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王熙凤也不例外。她那种善于玩弄权术,谋害他人的坏心肠我们应该抛弃,要不然就会“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十四回“共读《西厢》”和第十七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共读《西厢》”写了宝玉和黛玉住进大观园后,小厮茗烟给宝玉买了本《西厢记》,宝玉拿书到了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坐在石头上从头细看,忽然春分吹来,桃花纷飞而下,如下一场桃花雨。真是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让我恨不得变成书中人物,和宝玉一起去享受那种人间仙境。接下来就是宝玉和黛玉并肩促膝,共读西厢了。共同的爱好,相同的兴趣,让她们深深地被西厢记吸引,读得恍如入无人之地,真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痴人,一幅神仙美眷的画面……
刘姥姥进大观园则利用刘姥姥的眼光,描写了贾府极其奢侈繁华的盛世场面,然而好景不长,这样的人家也会在顷刻间大厦就塌了,众兄弟姊妹则有的死了,有的远嫁,有的出家,好一个悲凉凄楚的故事。
假期里正好电视里又在播放最新的《红楼梦》电视剧,看了电视剧之后,又勾起我再看《红楼梦》书的兴趣。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我感觉那个年代的人好可怜啊,连自己的婚事都要让别人去包办,我深有感触。
本故事讲述了黛玉多愁善感,爱哭,而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宝玉的身上有女娲补天中剩下的一块玉,黛玉却没有,但是,宝钗的身上刚好有一把锁。祖宗就认为宝玉和宝钗是注定要在一起的。黛玉听后,活活被气死。后来,祖宗骗宝玉与宝钗成亲,然后,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不是黛玉,而黛玉已身亡,宝玉悲痛欲绝,最后出家当了一个和尚。
我认为那个时候太古板了,连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权利都没有,人物本身并没有错,让人憎恨的只是传统观念: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那么多,想见也见不着,更让宝玉受那样的欺骗。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我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读小说。虽然我是个女孩子,但我酷爱武侠小说,几乎整天都沉浸在那些刀光剑影中,爸爸对此非常生气,而且也不太欣赏在我看来简直是天才作家的金庸。他常常说:“开坛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暑假时,我在爸爸的“逼迫”下读起《红楼梦》,但我觉得实在没劲,看了几回,就把那书页已发黄的《红楼梦》束之高阁了。
到了六年级,我对诗歌、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一次偶然中,看到了《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出于爱好,我就问“爸爸,《红楼梦》中是否真有那么多佳句?”“那当然。”父亲顺口说了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时我认为这句话太棒了。
于是,我又捧起了那本书页已发黄的《红楼梦》,这次是在强烈的爱好中去读,但除了灯谜、诗歌之外,对别的内容,我依然不大感兴趣,但我仍去看,去读。父亲告诉我,书中许多人物的名字都有谐音,可一开始的'我并没有发现,只好借助于工具书,书中是这样写的:“英莲谐应怜、霍启谐祸起。而娆杏呢?‘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实可谓侥幸。”
确实,曹雪芹给人物起名时,的确费了一番苦心。像贾家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女,把“春”字隐去,便是“元迎探惜”谐“原应叹息”。第二十二回中,有一谜,乃贾母作;猴子身轻站树梢。答案是荔枝。既然谜如此简单,可贾母为何会出呢?有什么寓意?当时我一概不知,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是离枝这一意义。也暗示了后来的“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类似的手笔有很多,现在,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对《红楼梦》如此推崇。无论学习多么紧张,都抽出时间去读它。无论从那一角度,我都受益匪浅。的确是“开坛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每次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会黯然。她,无论离别仇,无论四季更,都会潸然泪下。她,就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间“还泪”。她每每与姐妹们吟诗,又总是艺压群芳,不论是海棠社的诗情,秋窗风雨夕的凄凉,还是葬花吟的悲戚,都体现出她那娟雅的诗人气韵。她孤独无依,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亲人让她依靠,也没有一个知己听她倾诉,只有贾宝玉让她芳心暗动,可他不属于她。于是,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半夜不曾入梦来”。
似因黛玉的死,带走了府中的福气。宁荣府从金银满箱至陋室空堂,真好似“呼拉拉大厦将倾,灯惨惨黄昏近”,宁府中人本来尽坐华堂,到头却他人皆谤。有人因嫌乌纱小,不料枷锁扛身上;有人妄思不劳而获,终被送进铁窗下。红楼厦倾,大观园男女自然无法把控命运。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宝玉偏念木石前盟,可怜端庄女,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叹金闺花枊,一载去悠悠。惜春聪慧伶俐,却也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一生被无数风情好围绕,但他独对黛玉有淡淡情愫,虽娶了宝钗,但他的'心是属于黛玉的。他的入空门,也印证了当年他的诺言:“你死,我就做和尚去”。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独烛前痴叹。才觉清泪落满容,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一曲红楼呵,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宝钗一直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直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现在,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因为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能力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因为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因为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因为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可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直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因为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直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不过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一定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第一次捧起《红楼梦》拜读是在初中,当时读红不别的,仅是想跟饱读史书的友人炫耀我读了而你不曾涉及的领域,《左传》、《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等,只要是史书,好友均有涉猎,时常与之相处,竟妄自菲薄,不能自已,于是决心读红想他日定可与之较量一二,如今想来可笑可叹,笑我当年好胜心之强,叹我当年读书初心之单纯。
如今,功利性阅读、浅阅读、快餐式阅读屡见不鲜,甚至有人一年不曾完整阅读一本书,没有书籍滋润的人是没有灵魂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月”活动的开展,正是提醒着那些终日奔波忙碌的人们,停下你的脚步,静心,阅读,让阅读带走浮躁,让阅读沉淀下最珍贵的思索。
虽说当年接触红楼梦只是想丰富学识,竟真没料到后来热爱它到一发不可收拾。有人读红渴望见证宝黛爱情悲剧,有人读红为享受曹翁芙蓉泣露的唯美表达,而我读完红楼感受有三:
其一,全书表现手法,草蛇灰线绵延千里,读一个词一句话定能让你解出两个词三句话来,每次阅读都会再三感叹曹翁笔法的'巧妙。每一个人名、地名等均引用谐音,隐晦地诉说着红楼的结局。就拿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来说,警幻仙姑一杯“千红一窟”一杯“万艳同杯”皆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解释,开篇便是“哭”与“悲”的寓意,红楼全书的基调定是悲情了;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又是“原应叹息”的谐音,这定是作者对红楼梦中女子的最好表达。“谐音寓意”的手法几乎贯穿全书,先后铺垫做的仍是天衣无缝。有袭人与蒋玉菡通过宝玉交换汗巾一回,暗示结局二人终成眷属,又有怡红院夜宴群芳一回,红楼女子抽签行令,宝钗抽到的是唐人罗隐《牡丹花》诗中“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不仅是宝钗这个“冷美人”的真实写照,全诗最后两句“可怜韩令成功后,辜负秾华过此身。”也暗示她的结局甚至和林黛玉的关系。以上种种实例还有未曾列出的情节,无不体现着作者尽心的安排,精巧的构思,难怪曹翁曾自叹道“字字得来皆是血”啊!
其二,全书读完,宝钗形象深入我心,最为欣赏。记得之前在红学会里抛出一句“我是宝钗党”的话时竟只有一人予我支持,人人都说宝姑娘工于心计,冷漠狠心,是封建卫道士的典型形象,我却想为她喊冤,因为我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宝钗的“外冷内热”和“身不由己”。艳冠群芳的特点不再赘述,“任是无情也动人”便是宝钗的真实写照。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这是宝钗警言黛玉尽量少阅《西厢记》等杂书,是为了保护黛玉,并自此开始送燕窝与病中黛玉。还有宝钗暗自帮助湘云筹办菊花社、后又救济邢岫烟等段落,都是宝钗善良的体现。自幼丧父,哥哥薛蟠不学无术,于寡母相扶相依,寄人篱下,在大观园又要处处谨慎,而这谨慎处事又让读者以为其左右逢源,实在可惜。总之,宝钗能随波逐流又能坚持己心的特质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也不得不使我敬佩宝钗之惊世才华、善良敦厚、知书达理、进退得宜。
其三,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最终命运因红楼梦后二十回手稿不慎迷失,读者也未曾可知。但从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可知四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局。“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古训即可从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得到印证。无论任何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咱们既不能为一时的停滞而懊恼,因为有时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有时咱们也不能站在人生巅峰时刻时忘乎所以沾沾自喜,因为“登高必跌重”,保持冷静的头脑,去面对新的开始。这正是我在读红后的最大体会,红楼梦中朴素的哲学思想相信对每个读者来书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楼梦》一书博大精深,绝不是一篇短文可以完全呈现出读后之感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我之所以喜欢《红楼梦》,是因为这本里面把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都写得栩栩如生林立尽致每一次看都让我身临其境。
文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叙述了主仆之间瓜葛冲突。反映了封建贵族丛盛到衰的.历史。在我眼前展现了一副生动逼真的画卷,使我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