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艺术之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
《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艺术之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
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善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洁。每位女子都是一篇风韵别致且哀婉至极的诗歌。在这花落水流红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怜爱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留恋与惋惜。
二、情深意浓
《红楼梦》以“情”字统领全文。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发闺怨闲情,而是面对人生境况之大感悟,感生命逝去之大悲哀。当我们读至晴雯死、黛玉归天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创造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范式领域。
每读红楼,难忘宝黛的深情款款、纯洁高尚。她已然把爱情从情欲中升华出来,而深情书写着与人心灵相契合的天下至情。正如何其芳所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花一样开放在这个不洁的家庭中间的纯洁的痴心相爱”,正是曹雪芹要抒发的“痛苦与甜蜜是两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儿女之真情”。 [2]我们从黛玉的爱里感受到她“我为的是我的心”这份对爱的执着,体会出她去除一切伪善矫饰而最为纯真的爱恋,也品味着一种花魂诗魄落泪成雨的美。又如“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的宝玉,作者精心刻画的博情人物。他的博爱也绝非滥情而是一种世间之大爱。他有对自然最纯粹的灵动与敏锐,对生活充满着热切地期许,对爱情更是义无反顾、执著而痴狂。当大观园的少女们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时,他却始终以有情的血肉之躯执著地反抗着无情的世道人间。从这样的“情痴”身上,我们体味到了情之深远,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所向往的人文关怀。
三、性灵之作
曹雪芹满怀世间之辛酸,饱蘸平生之血泪,于十年辛苦与辗转流离中,完成了旷世奇作《红楼梦》。他深受明中叶以来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超前的智慧和勇气, 深切发掘人性之美,提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天地精华只钟于女儿”, 彻底冲破了封建礼教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落后的等级观念。曹雪芹用沉痛哀婉的笔调写出了这些美好女子们被残酷的封建势力践踏而终将毁灭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露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曹雪芹曾写道:“何处有相求。”也就是提倡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价值观。比如在《红楼梦》中,宝玉经常说话疯癫,无所事事,常与姐妹们混于一处。他于无形中反抗着统治阶级、对抗着封建礼教,不屑于祖辈、父辈给他安排的仕途,对待爱情更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又如,刘姥姥感念旧恩,在贾府破败之时,挺身而出,以一介村妪之勇毅,救巧姐出风尘,以慰凤姐之灵。再如贾芸、小红的仗义探庵,为湘云、宝玉之遇合而苦心奔波,与贾雨村、孙绍祖之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相比,其人性之美丑不言自知。从这鲜明的人格对比中,我们深刻感悟到在这世态炎凉的世事中,卑贱者的钟情重义远胜于高贵者的虚言假诺。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他以犀利而批判的笔触赞美着小市民阶层的淳朴与侠骨,也充斥着对世态人情的控诉。
《红楼梦》成书历程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思想内容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艺术成就
《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作者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其中不少形象已流行于生活之中,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笔法可谓多样、特色尤为鲜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融合精彩的环境描写,以刻画人物丰满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是作者的独创。作者对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没有像一般小说一样进行详细的描写,而是采用似乎不经意实则是别出心裁的粗笔点染,将大范围的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特征融化到小说的细节描写中,让读者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特别氛围。
《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国内影响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据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红楼梦》当时已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红楼梦》杰出的创作成就,给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绘画就更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