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中石 教案 复习

管理员

摘要: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1  教学过程  ……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

  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非常炎酷,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起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

  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虽然荒唐;但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问题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

  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提示:

  课文是怎样结构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 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

  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人物

  寻找地点

  理由

  结果

  探究原因

  寺僧

  求石兽于水中

  不可得

  没考虑流水、石兽、流沙的关系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流沙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考虑了石兽和流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讨论:如果水中的石兽是这样(展示图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几率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是一块小石子呢?

  学生讨论,口头回答上述问题

  师: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问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我们该怎么回答?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学生回答

  四:拓展迁移: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6)矣。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4、人:这里是指家人

  5、病:劳累,困苦6、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总结: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六、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僧人根据常情,考虑不周

  讲学家空谈理论,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老河兵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借事————————说理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

  4、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5、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6、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原地水中第一种僧不可得

  无迹第二种僧顺流而下

  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

  果得于数里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外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点和下游均没找到石兽。第二层: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头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5.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六、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4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近)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 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 重点理解的句子: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 过

  人 物

  寻找地点

  原 因

  结 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小结】

  【随堂测试 】

  1、 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6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于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7

  一、积累运用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课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夯实基础

  字词过关

  1.重点字

  圮(pǐ)募(mù)金棹(zhào)小舟?木柿(fèi)?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臆(yì)断欤(yù)

  2.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5)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6)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7)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二)作者简介

  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特殊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10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和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揣测人物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课文通过给我们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揣测人物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讨论法。

  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等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哪一杯水先结冰?

  师: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的说是一起,实验证明应该是热水先结冰,那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初三的学生姆佩巴,所以世界上将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为姆佩巴效应,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一个故事,纪昀,字晓岚,我们又叫他纪晓岚,介绍作者及作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和参考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完了,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对字音和句子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好,接下来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把你不会的字标注一下。这篇课文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这几个生字(纪灯片展示)。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慢慢的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好,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练了,我们在文中读到了哪些人物呢?

  生: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师:他们在争论一个什么话题呢?他们争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来。

  生:在第一自然段。

  师:很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的这几个字怎么翻译呢?(这里有一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并字在甲骨文中怎么写的呢?形似两个人手拉手,所以翻译为一起)。现在谁来翻译第一句谁又来翻译第二句呢?我们一起来翻译第三句。

  生:翻译

  师: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求石兽于水中)=(于水中求石兽)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称为倒装句。寺僧到底还是找不到石兽,最后是按照谁的方法找到石兽呢?

  生:老河兵。

  师:从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师:请同学们划出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果于数里外得之。(果然在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师:很好,在翻译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句子我们要倒过来翻译,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称为倒装句,其中所补的`“之”为文中省略的部份,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同学们老河兵是在哪里找到石兽的?文中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注意:于上流求之(在水的上流去寻找石兽)。同学们这又是一个倒装句,马上还原,会还原吗?这就叫做学以致用,很好。接下来我们想想一般情况下,我们丢东西到河里,一般思维都会到河的下流去寻找,那么老河兵他为什么要到河的上流去寻找呢,他的理由是什么?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老河兵的这个理由很长,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难,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老河兵的理由大声的翻译一遍,有困难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开始。现在哪位同学能帮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同学们清楚了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石兽转动的动画演示过程。(幻灯片展示动画)现在我们已经把文中最难理解的句子解决了,老河兵按照自己的方法找到了石兽(当然这种方法是在沧洲也就是河北地区,河北乃平原地带可用这种方法,那如果在山区急流险滩又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我们看看还有两个人,首先我们看看寺僧,写寺僧是在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寺僧又是在哪里找到石曾的?理由是什么?

  生: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

  师:寺僧找到石兽了没有呢?

  生:寻十余里无迹。

  师:那么讲学家呢?讲学家又是在哪里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把讲学家的理由划出来。讲学家找石兽的结果怎样?

  生: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师:同学们我们把讲学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来读一读,认真的看一看这两个理由有没有什么发现?讲学家比起老河兵的理由少了点什么呢?讲学家的理由和老河兵的理由有相似的呀!那为什么老河兵找到了而讲学家没有找到呢?

  明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他们都注意到了石兽的性质和泥沙的性质。

  老河兵常年生活在水边比较有经验,他对这类事物的性质都规律都很了解,所以他找到了而讲学家没有找到。

  师:所以我们说老河兵还考虑到了水流的因素,而讲学家只考虑到了石头与沙子的性质。我们来看纪晓岚的很多作品都记录了他很多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幻九:纪晓岚的很多作品都记录了他很多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纪晓岚对这件事也有一个总体的评论,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接下来我们请男同学来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幻十一:

  读书明理

  思考明智

  实践明知

  师: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事呢要注重实践,做人呢要谦虚低调一点。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几句话希望大家象纪昀一样多读书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实践明知。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请同学们休息!

  河中石兽复习教案 11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 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 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

  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 并 阅 棹 设帐 物理 是 携 耳 确论 湮 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3、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否把这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 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 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