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论文摘要:以黑龙江省15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论文摘要:以黑龙江省15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黑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内容等方面,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行相应改革,并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0引言
体育课程建设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体育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国内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子迈得更快。所有这些,都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对黑龙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扶,并提出相关建议,探索课程改革发展的对策,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对贯彻新的《全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中简称新《纲要》)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中随机抽取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学院等15所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2年以来,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和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和资料,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在2005年黑龙江省高校体育院系部主任工作会议上,对黑龙江省5所城市中的15所普通高校发放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7份,回收16份,问卷回收率为94%,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回收牢为88%。其中哈尔滨市7所,齐齐哈尔市2所,牡丹江市2所,佳木斯市l所,大庆市3所,问卷的填写者为各校的体育院系部主任或教学主任。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课程选用的教材
2.1.1教材来源调查结果见表1。黑龙江普通省高校体育课程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并不完全受到统编教材的束缚,而是以统编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与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材内容(见表1)。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种类时,地方自编教材、学校注补充的教材内容、自编教材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2.1.2教材内容的评价表2所显示的是被调查高校对当前体育教材内容的评价,教材内容在选取上,竞技性太强、知识稍显陈旧、体现生活性的内容还欠缺;但在反映体育教学目标和健身性上较好。由于教材的限制,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不甚理想,使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相应的变化。
2.2选用教学模式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共有5种(见表3),各种教学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优越性,也有其不足。从表3可知,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采用基础课+选项课的教学模式的学校最多,混合型和三基型次之,而混合型和三自主型模式甚少,俱乐部型模式还未见有实行,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俱乐部型模式是当前高校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高校在学校体育资源“软硬件”的建设上,还达不到目前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需一个转变过程和适应过程。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所有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每周1次课,2学时,期末有2—3次理论课教学,并且是考什么教什么,致使理论课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在对待那些体弱、病、残或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8O%的学校开设了保健课,另有20%的学校实行体育课免修政策,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课的占36%。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的问题上,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设课的学校太少,开设的课程也是流于形式
2.3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现状
从表4中可以看出,虽然当前黑龙江省部分普通高校庄_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认识上与新《纲要》提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仍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现象,反映出对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急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定位不全,势必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制定不完整,并Ff1此引发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一系列的操作偏颇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育体”功能的欠缺发挥。
“增强学生体质”一度被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体育教学是否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这一命题有人也曾提出过质疑。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目标而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调查表明。有48。6%的体育教师混淆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其实际运用中。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有待改善;对学生主体的需要及其个体价值的确认还有待进一步的重视;在教与学的目标转换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体育教师面对诸多目标所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或者说。在体育课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今后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部分学校存在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导致体育教育实践中单纯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或体质教育的出现。
2.4体育课程设置项目现状
在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体育课共开设22个项目(见表5),其中拓展了一些项目,如定向越野、跆拳道、藤球、毽球。但过分集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滑冰等。从总体看。依旧竞技运动项目内容较多。滑冰作为北方冬季运动项目在我省高校开展较好,这与其传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而田径项目却只有5所高校开设,很少有学校开设田径选项课。这说明现行的田径项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已被大多数学校所抛弃,各高校普遍在选项课教学中用身体素质练习代替了田径项目,这与新《纲要》的初衷是相悖的。而大多数学校,对具有健身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气息的课程开设较少,如网球、游泳、体育舞蹈、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等项目,对自然资源的项目开发、挖掘、利用于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更少。
课程内容在实效性、健身陛、科学性上,还应进一步加强,使学生们想学、想选,能找到自己喜爱和与今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2.5体育理论课现状
20xx年8月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一个学年按72学时推算10%只有78学时,按我省高校体育课绝大多数开没2年推算,整个大学阶段体育理论课时数大约在l416学时,在有限的14-16学时系统地讲授一门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在实践课中灌输、渗透。调查显示,只有27%1~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达到8学时,67%的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时数为4学时(见表6)
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健康教育、健与美讲座等,仅占被调查学校的27%。这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调查表明,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体育的目的和体育的功能被所有高校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33%的高校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67%1~J高校把基本技术、战术和组织编排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体育美学、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如何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等,只有少数高校作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说明各高校重视专项理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尚有不足。
3建议
3.1完善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教材体系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规定性向选择性方向发展,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从只注重身体素质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应及时吸收新兴体育项目、娱乐性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材在内容上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应结合专业和职业选择有利于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利用在校所学到的锻炼手段来指导毕业后的健身活动。要实现教材体系多元化、乡土化,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的自主权,拓宽大学生自由、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个人和个性特点,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3.2完善理论体系,保证体育理论课时比例实施到位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身体教育、运动与保健等,使学生真正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体育理论教材既要考虑到近期效益,又要着眼未来,预见终身。理论教学内容要把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思想贯穿其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3.3构建新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高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面向全体学生,扩大体育课开设领域,建立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3.4更新体育课程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培养
改革单纯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思想,使过去以运动竞赛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完善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转变。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与健身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活动的意识和特长,树立以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追求生活乐趣为宗旨的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重视学生身心群的发展,要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技术为主、课堂为主的旧观念,改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使大学生的体质能适应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