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赏析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贫困窘迫的情状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种种矛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朝代:……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赏析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贫困窘迫的情状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种种矛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朝代:清朝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注释
麤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成。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赏析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董传曾与苏轼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时创作的一首留别诗。一说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董传曾与之交游。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文,相知甚深。苏轼深感年轻的董传不但诗才出类拔萃,而且善于论诗衡文。对于董传的学问与诗才,在《上韩魏公一首》中,苏轼曾有较高的评价:“其为人,不通晓世事,然酷嗜读书。其文字萧然有出尘之姿,至诗与楚词,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者,不过数人。”遗憾的是,董传终身布衣。因此,此次临别苏轼作此诗以祝愿并宽慰董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