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中歌唱的共鸣 导语:人身的共鸣腔体,是人身体中许多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它是歌唱声音的放大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合唱中歌唱的共鸣,欢迎大家参考! 歌唱的音量,就是通过自身的共鸣体而获得的。如同民族乐器中唢呐的喇叭口,是哨子通过气息力而致振动获……
合唱中歌唱的共鸣
导语:人身的共鸣腔体,是人身体中许多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它是歌唱声音的放大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合唱中歌唱的共鸣,欢迎大家参考!
歌唱的音量,就是通过自身的共鸣体而获得的。如同民族乐器中唢呐的喇叭口,是哨子通过气息力而致振动获得了音源,再通过喇叭口放大出来,才使得音量、音色发生了大的变化。了解掌握共鸣原理,科学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运用自身的共鸣腔 体,是歌唱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环节。
人的身体中能构成发音的空间很多,但主要是靠口咽腔、鼻腔、头腔、胸腔四大部分来完成发音共鸣的。
(一)口咽腔的共鸣。
口腔和咽部相连,所以,口腔也包含口咽腔、后咽腔、鼻咽腔、喉腔,统称口咽腔。口腔是声音的出口,它的后部——咽部,软腭的抬起(打 开)与抬不起(打不开)、舌面放松、平坦与紧张、收缩,决定着口腔空间的大小变化,也决定着声音质量的优劣。后咽腔空间加大了,声音容易立起,音色自然、 圆润,并易进人其他腔体,产生好的声音。反之,软腭抬不起、舌头因紧张而向里收缩,造成咽腔空间的缩小,也就减少了该腔体的共鸣空间,声音易出现扁而不立 的状态,难以获得穿透力。口腔是音源(即声带发出的第一声音)进入其他腔体的第一个共鸣体和通道,也可叫做第一“扩大器”,当然,单靠口腔本身的共鸣是远 远不够的。口腔本身具有较强的声音个性,但只有通过其他腔体一并协调共振,才能充分发挥出口腔的作用以获得好的声音。中音区的共鸣,主要就是靠这个共鸣腔 体获得的。
(二)鼻腔的共鸣。
歌唱中所讲的鼻腔是指自然鼻腔的上部,即鼻腔与两眉之间,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面罩”部分。要使得声音靠前走,高位置,以获得集中、明 亮的音响,鼻腔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头腔体是高音区获得共鸣的主要区间。通常用闭口哼鸣(m)或开口哼鸣(n)等方法来练习。
(三)头腔共鸣。
通常讲的头腔,是指额窦、蝶窦等的空间部分,它与鼻腔相连通,是靠咽腔、鼻腔的共鸣和气息的传动而使其振动共鸣的。头腔共鸣能使声音产生 透明的光彩,易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和穿透感,它能起到美化音色的作用,是高音区获得共鸣的主要腔体。头腔共鸣的练习是每个歌唱者所必须重视的,因为它能给声 音带来光彩和获得金属般的音色。缺少了头腔的声音是不完整的声音。头腔共鸣是在掌握基本要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心理感受获得,所谓要使声音从头顶后方透出 的'说法,实际是不可能的,头腔共鸣还要通过反弹从口腔传出,这就是歌唱时的心理感受。
(四)胸腔的共鸣。
胸腔是指声带以下胸、肋的内部。歌唱时打开喉咙,喉结下降,声带自然拉长,致使联合共鸣体的空间变大而构成胸腔的共鸣。该共鸣体主要获 得低音区的共鸣,使得音色浑厚、宽广。合唱中要对中、低音声部队员的胸腔共鸣加以特别关注,尤其是在业余合唱队中,一些“假”的中、低音声部队员,往往缺 少中、低音的浑厚,加强他(她)们的胸腔共鸣,是解决中、低音区音色、音量问题的方法之一,如用(ou)音练习,更容易获得该音区的共鸣。当然,共鸣并非 孤立地靠胸腔来解决,还要通过气息等综合方法来获得。
从共鸣的分类来看,各共鸣区都有着自己的共鸣特点,但又不是各自孤立的,是靠各共鸣区综合发挥和其他发音器官的协调配合而获得的。低音区以胸腔共鸣为主, 口咽腔次之,其他腔体起着辅助作用;中音区以口咽腔共鸣为主,其他腔体起着辅助作用;高音区以头腔、鼻腔为主,其他腔体起着辅助作用。了解这些基本常识, 加强综合利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根据不同乐曲、不同音区、不同声部的要求,灵活地掌握和运用。
以上所述,是歌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作为演唱者要做到这些也并非易事。从指挥的角度说,队员做到了这些只是奠定了歌唱的基础,还要从作品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灵活运用,使这些歌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服务于作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