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毫米 反思

管理员

摘要: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 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 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 20厘米 )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 10厘米 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 1毫米 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 10厘米 、 1米 =10分米、 1厘米 = 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 2毫米 ,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 23毫米 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毫米的认识长度单位认知的扩展。让学生练习生活,感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不够用的,在实际测量中,还有很多东西是不到1厘米的。因此,认识毫米是实际的需要,由此产生一种学习的动机和需求来。

  一、复习引入。

  1、T: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2、T: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

  3、T: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T:真能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测量。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T: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你们手里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书,喜欢吗?那你能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吗?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小组交流,交流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2)T: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不同的长度,到底哪些同学估计对了呢?请你们自己量一量吧!

  学生动手测量,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测量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尽量测得准确一点,为毫米的认识做铺垫。

  (3)T:把你测量的结果在小组里说说!

  (4)T: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出的实际数据的,请举手!真不错!

  (5)T:刚才老师听到有几位同学说出了“比15厘米多一点”、“不到14厘米,还差2格”……这样的话,证明这些同学测量得非常仔细,观察得非常认真。同学们,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6)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放大的1厘米图。

  T:瞧:这是放大的1厘米,有的.同学刚才就已经发现了,1厘米被分成了许多小格,那其中的1小格表示多长呢?谁知道?

  T:对,其中的一小格就表示“1毫米”!数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

  T:对,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也就是1厘米=10毫米(板书)

  自己读读!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得出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7)T:用手指比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

  T:出示书上的图:1毫米大约有1分硬币那么厚,你们桌上有硬币,自己感受一下1毫米的长度。

  (8)T:一起比比,1毫米大概有多长?那你能说出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吗?

  (9)教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非常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2、完成“做一做”。

  屏幕出示做一做得3幅图。

  T:请同学们准确的读出这三种物品的长度各是多少,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2、活动:用毫米量。

  毫米的单位很小,学生要建立起毫米的长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让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同时,多样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建立了毫米的长度概念,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毫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关于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厘米的认识。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米和厘米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而“毫米”的知识,在学生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中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可从从感性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认识毫米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让学生测量粉笔长度,铅笔盒,动手画一画等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巩固。

  虽然觉得这节课学生学得好可以,但是在练习中却出了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课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体。学生都知道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但是却没有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练习的反馈情况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围绕学生的转。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

  《毫米、分米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上,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硬币、硬卡和手机。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从学生量身高产生的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引出新知,到学生用厘米单位量课桌的长以及用分米单位量各种学习用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实际含义。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这堂课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4、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

  第一节课是毫米,分米的认识,我们几个商量试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说实话“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对我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必须对这种模式有新的认识和重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需要我们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它,成为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法。

  刚开始我们得一步一步的来,我们要先来精心设置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怎样去看书,怎样思考问题。“先学”不是让学生自由、随意、单纯地看书,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老师首先了解学习目标,而后老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一些问题,刚开始让学生有一个扶手,必要时还要进行学前指导,布置给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

  课堂上的“后教”,是学生在充分自学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以后,老师能够发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互相帮助,达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问题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有时感觉手忙脚乱,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说明自己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熟,需要继续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片断一、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片断二、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

  生1:我发现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现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因为1个小格你刚才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伟大的发现。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我发现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为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这个发现也很重要。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

  技能目标:能测量周围的事物,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合适地运用长度单位。

  情感目标:体会到身边的数学知识,会用毫米,分米刻画日常生活重的事物,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测量身高。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身高或身长

  长颈鹿5

  鸽子20

  斑马150

  熊猫85

  狼6

  蚂蚁5

  蜜蜂10

  生填长度单位。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答案?

  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斑马150厘米,熊猫85厘米,狼6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长颈鹿还长,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

  师:大家说有道理吗?

  生:是的。

  师: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了,应该用新的单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师: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本上看的。

  师:看来这题是有争议的,那么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

  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师:那么这三题都是有疑问的`。(在表格上打上问号)

  师:我们看前面已经确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别是多高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

  板书:1米=100厘米

  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认识毫米与分米

  二、毫米教学

  师: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

  师出示电话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活动:和周围的同学把卡叠在一起,可以2张,5张,8张等,量一量是几毫米。这个环节在上课的时候遗漏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米。

  师:他说米粒大约长1毫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师拿尺子给学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张纸的厚度。

  师:其他同学听到了吗?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

  师:拿我们的数学课本来验证一下,叠起来几页才是一毫米。

  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

  师:看来1毫米不只一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在7张左右。

  师:1毫米比较难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吗?

  生1:手指头的宽度。(师拿5毫米比)

  生2:铅笔的宽度。

  师:刚才我们举了5毫米的例子,现在你能把5毫米画下来吗?

  生画5毫米的线段。

  师: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再请你画出20毫米,看谁画得快,你是怎么画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师:认识了毫米以后,我们来认识分米。

  三、分米教学

  师: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长?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师:敢于大胆地猜想是很好的。

  师:(拿出1分米长的吸管),象毫米一样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学生感受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师:找一找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厚度是1分米?

  生:铅笔头,信封的宽,

  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手臂的长度。

  生2:铅笔盒的宽度。

  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

  测量活动。

  学生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们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队吗?

  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们还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师介绍简写方式。M dm cm mm

  师: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0个10是100。

  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个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验证。得出1米=10分米。

  师:现在我们来确定最后三个单位应该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

  四、练习

  1、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路上还会碰到很多问题。

  课件出示:汽车门宽8(),汽车玻璃厚5(),大树高3()

  进入屋子:电冰箱高160(),床宽2(),电视机长6(),字典厚25(),书柜高1(),橡皮宽20()

  2、小狐狸看我们学的那么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小知识:

  (1)三星SGH-E568手机,拥有86×43×26.3毫米的三围,重量仅有85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更能显示出女性用户的审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团公司成功生产出0.7mm超薄玻璃,填补了我国玻璃工业的一项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来对嵊州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9.86毫米,最大雨量点崇仁镇民胜水库达196毫米。

  师结合示意图介绍降雨量的测量方法。

  2、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这节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冲突能激发思想上的变革,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测量的也比较认真,一些需要学生观察判断的题目,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交流。由于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多,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注重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4、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课中有两个环节安排了估测:一是在课始,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二是在练习环节,在学习了毫米分米后,在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