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及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韩愈 蓝关示 左迁 侄孙 鉴赏

管理员

摘要: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及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迁……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及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州: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赏析: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屈、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并有著作《韩昌黎集》传于后世。

  韩愈三岁为孤,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贞元十九年(803年)任监察御史,后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进谏朝廷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十二年(817年)他因参与讨平“淮西之乱”而迁为吏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险些被处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他在地方为官时,曾采用“计庸”和“羁摩政策”革除弊端,维护统治,还推崇儒道,兴办州学,又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耕种工具匡扶农桑,后被召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十二月(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朝廷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故后世亦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又追封“昌黎伯”,从祀孔庙。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倡导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其所写文章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抒发意旨创立学说,自成一家崭新见解,所以世上有“韩文”之誉。韩愈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