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
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⑴,清风吹空月舒波⑵。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⑶。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⑷,蛟龙出没猩鼯号⑸。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⑹,海气湿蛰熏腥臊⑺。
昨者州前捶大鼓⑻,嗣皇继圣登夔皋⑼。
赦书一日行万里⑽,罪从大辟皆除死⑾。
迁者追回流者还⑿,涤瑕荡垢清朝班⒀。
州家申名使家抑⒁,坎轲只得移荆蛮⒂。
判司卑官不堪说⒃,未免捶楚尘埃间⒄。
同时辈流多上道⒅,天路幽险难追攀⒆。”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⑴纤云:微云。天无河:因月光明亮而显不出银河。
⑵月舒波:月光舒泻。
⑶属:劝饮。
⑷九疑:山名,疑又作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葬于此。
⑸猩鼯:猩猩和大飞鼠。
⑹“下床”句:此言居处环境恶劣,毒蛇出没,毒虫毒草令人防不胜防。
⑺海气:指潮湿之气。湿蛰:蛰伏于潮湿阴暗之处的蛇虫之类。薰腥臊:散发出腥臊难闻之气。
⑻昨者:前几天。捶大鼓:唐代制度,颁布大赦令时,击鼓千声,集合百官、父老、囚徒等,当众宣布。
⑼嗣皇: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此指唐宪宗。登:起用。夔皋:夔和皋陶,均为舜帝时代的贤臣。此比喻新皇帝选贤任能。
⑽赦书:宪宗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八月初一日即位,初五即颁布赦书,十五日以前即已传到郴州。日行万里:夸其传达之速。
⑾大辟:死刑。除死:免死。
⑿迁者:被贬官者。流者:被流放者。
⒀“涤瑕”句:意谓被赦者皆洗雪罪名,重新进入朝班清白行列。
⒁“州家”句:州刺史提名让张署和韩愈还朝,却遭到湖南观察使杨凭的阻抑。州家、使家是当时人对州刺史和观察使的俗称。
⒂移荆蛮:调往江陵任职。
⒃判司:评判一司事务之官,是对诸曹参军的统称。当时张署调任江陵府功曹参军,韩愈任法曹参军,皆属此类卑职小官。
⒄“未免”句:唐代制度,参军簿尉若有过错,即受笞杖之刑。捶楚:指受刑。
⒅“同时”句:同时被流放的人都启程返京了。
⒆天路:进身朝廷之路。
【赏析】
此为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中秋在郴州之作。是年二月,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大赦天下,韩愈、张署到郴州待命。韩大约在夏、秋之际到郴。是年八月初一,顺宗禅位于宪宗,又大赦天下,八月十五日,正在郴州的韩、张已接到改官江陵(今湖北江陵)的任命,韩为法曹参军,张为功曹参军,仍不能回京。韩愈因写此诗赠张。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于是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 )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 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今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则辜负了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
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拓展阅读:韩愈名字的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人个新名字。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