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寒衣 习俗

管理员

摘要:

关于寒衣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习俗一】  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

关于寒衣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习俗一】

  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习俗二】

  古时,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节日当天,则由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淡化,许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过去,十月初一还是长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节”雇主要在这一天设筵犒劳雇工、清算工钱,宣布是否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庄稼都已收打完毕,即墨、崂山、平度、胶州、胶南、莱西都有“十月一净坡”和“十月一坡了(净)场光”的俗谚。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习俗三】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习俗四】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