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吃面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寒衣 习俗 面的 哪些

管理员

摘要:

寒衣节吃面的习俗有哪些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的寒衣节,这是一个以祭祀先人为主题的节日,相关的习俗如“烧寒衣”、“烧包袱”等,多与祭祖扫墓有关,不过或许大家不知道,寒衣节同样也有自己的食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寒衣节吃面的习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寒衣……

寒衣节吃面的习俗有哪些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的寒衣节,这是一个以祭祀先人为主题的节日,相关的习俗如“烧寒衣”、“烧包袱”等,多与祭祖扫墓有关,不过或许大家不知道,寒衣节同样也有自己的食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寒衣节吃面的习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寒衣节的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我国民间每逢农历十月初一,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农历十月初一,妇女忌出行。

  寒衣节吃面的习俗

  寒衣节吃面的习俗由来已久。我国民间认为,寒衣节过后天气渐冷,应及时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1.荞面

  荞面即荞麦面,源于我国,西北地区传统特色面食,甘肃陇南,陇东,陇西等地特产,唐代以后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北魏时期《齐民要术·杂说》已有关于“荞麦面”的记载。

  荞麦有很多种吃法,最常见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食用,食用时加上各式不同的`佐料。荞麦面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服用中药者、患有肠胃病者、孕妇、过敏体质者不宜食用。

  2.莜面

  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在山西、内蒙古,河北坝上地区也是莜麦面食品的统称。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同时,莜面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但需注意,食用莜面需控制用量,食用过量容易导致胃肠道不舒,消化不良。

  拓展: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红豆的表皮致密而坚实,需要提前浸泡处理一下,否则蒸出来会很硬。传统的红豆饭做法是将红豆事先泡水数小时,让其喝饱水后,有时候还需要提前煮一下红豆,然后再与大米一起蒸煮。现在可以稍微提前泡一下红豆(也可不泡),然后用高压锅直接蒸煮,半个小时,软糯香甜的红豆饭就可以出锅了。

  逆糍

  在惠州传统的风俗中,“十月朝”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在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种叫“逆糍”的传统食品。惠州人认为,牛为人类辛勤劳动了一年,要慰劳慰劳牛。

  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还有一些农户将菜叶包裹着逆糍来喂牛,祈求它身强体健。剩下的逆糍除了自己吃外,还会送给亲朋好友。久而久之,这逆糍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食品之一。

  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一句客家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毕,勤劳的客家人会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