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汉书 答案 翻译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

  原文: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

  【注】①受厘: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

  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

  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

  D.“国”:指诸侯或侯王的封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先不发表意见,等年龄最小的贾谊一一回答后,才各自说出他们的意思,以此显示自己的才能。

  B.贾谊提出了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主张,虽未及实行,但却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C.贾谊的才能遭到当时的权贵们的嫉妒、诋毁,以致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贾谊因被贬官,意志没有得到施展,而以屈原自喻。

  D.汉文帝征召贾谊回京城长安,通过对鬼神的原本的谈论,汉文帝认为自己仍然远远比不上贾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5分)

  (2)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5分)

  参考答案

  4.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5.B(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

  6.A(见翻译。)

  7.(1)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同邑”、“焉”、“征”各1分,句意2分)

  (2)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判断句、 “被”、“亡”、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2

  原文:

  扶风

  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

  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

  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解释:

  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常识: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练习:

  1.解释:

  ①竞_________

  ②辄_________

  2.翻译:

  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参考答案:

  1.①终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3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 ”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②传,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 行:巡察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

  C.干名采誉 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锋利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武帝异其文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弃繻而去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

  (2)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C

  3.B(徐偃被派遣在国内而不是出国巡视风俗民情)

  4.(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1分,“申”1分,句意1分)

  (2)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带到朝廷来。(羁”,1分,“致”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帝一定要加以惩罚的。”徐偃理屈词穷。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低能,不熟悉使者之职,不足胜任大使,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上觉得他的回答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要求整个国家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死了.终军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4

  请认真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④,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④差温:维持温饱,比较宽裕。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素性佞邪(朴素)B.览遏绝章表(截留)

  C.笃因缘送俭出塞(机会)D.若不重其名行(品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先主解之,羽、飞乃止

  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公将鼓之

  C.钦因起抚笃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以刺史非其人以中有足乐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张俭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D

  小题1:①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上奏请求处死他们。

  ②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

  小题1:“俭资计差温一句,说明张俭一生清廉,家中的财务只能使生活稍微温饱;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说明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