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的承前启后唯美散文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与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辉煌。西汉以骚体赋为主并形成了汉大赋与骚体赋相辅相成的局面,再加上东汉的抒情小赋和述行赋,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之星,永远放射……
汉赋的承前启后唯美散文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与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辉煌。西汉以骚体赋为主并形成了汉大赋与骚体赋相辅相成的局面,再加上东汉的抒情小赋和述行赋,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之星,永远放射出金子般的光芒,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前代许多的文学样式,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大家都知道,《诗经》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赋”、“比”、“兴”。所谓“赋”,宋代程朱理学派的朱熹解释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其意是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西汉辞赋便继承了《诗经》的“赋颂”传统,但又有所不同。首先在“继承”方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贾谊的骚体赋《吊屈原赋》,其中写的是一个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黑暗世界,揭露了造成屈原不幸的社会现实。作者有意列举种种错乱反常的现象并不厌其烦的反复咏叹,足见感触至深,愤慨之烈,其间抒发了自己的怨愤不平。张衡的《归田赋》书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作者以儒家之身立道,以道家态度出世,表达了希望隐退田园、读书著述的心情。这两首辞赋都是秉承了《诗经》艺术手法中的“赋”的传统,像《诗经》一样,注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其表达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诗经》重在平铺直叙地表达情感,感情流露很直白,而汉赋的感情流露是间接的,并不是太直白,感觉有点朦胧,或者叫做“绕弯子”,就像刚才所列举的《吊屈原赋》,作者贾谊没有对自己的无辜遭贬而愤慨疾书,他是通过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另外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没有达到本来要讽谏汉武帝的效果,反而让汉武帝读后“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的感觉!是的,我们必须承认,封建社会有“伴君如伴虎”这一说,臣子对皇帝的讽谏之辞要委婉含蓄,各个朝代都是,这不仅是一种君臣之礼,也是作为一个大臣的“生存之道”。但再委婉再含蓄,也不至于让帝王不知所以然吧,这说明当时的赋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过于间接,情感不是很直白。再来看一下《诗经》,无论是《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是《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感情表达的比较直接,没有丝毫的隐藏。我们不仅可以说这是一种继承,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人们精神世界的更加丰富和极大提高。《诗经》是西周时期的,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对贫乏,而到了汉代就不一样了,生产力水平是天壤之别。由此还可以想到:由于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丰富,中国古代帝王对思想专制必然会越来越加强,无疑这对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赋的创作必然受到这种影响。另外,后人研究时称这一文学体裁为“赋”,想必也是根据《诗经》中的艺术手法特点而来。
其次,西汉辞赋在一定程度上仿照了《楚辞》。《楚辞》中“兮”字的使用极其平凡,大都作为句末语气词,我们可以从屈原的《离骚》中看到,《离骚》中几乎每一句都出现了“兮”字,这主要是跟当地的方言息息相关,因为当地的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兮”字。而汉赋中出现大量的“兮”字,不可能是受方言影响,因为汉代的文学繁荣地在北方,其主要是继承了楚辞的抒情句式和句法形式。这一点,我们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贾谊的《吊屈原赋》中都可以印证,里面出现了大量的“兮”字。此外,《楚辞》创造了一中新的文学样式,这种诗歌样式较之前代的《诗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句式上,都更为自由和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情感。汉代的赋学家们也看到了《楚辞》中这一种便于表达情感的优点。于是乎,就句式而言,汉赋继承了《楚辞》杂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于《楚辞》以前四言为主的句式。在描写语言上,汉赋继承了《楚辞》的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宣,以及很注重外在形式的美感的特点,汉赋的语言极其华丽,气势磅礴。当然其宏大的气势以及汪洋恣肆也兼收了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特点。战国纵横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张嘴,靠的是满嘴的道理!汉赋也有许多论辩和明理的作品。西汉辞赋对其继承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汉赋的气势恢宏,以及多感悟人生和偏于析理。
另外“西汉辞赋”对先秦文学的借鉴也是极其普遍的。例如枚乘的《七发》,吴客在说明物欲之害时的一段话:“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赛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不但内容,就连其排比手法均与《吕氏春秋本生》中一节及其相似,不过句式要整饬华美的多。还有其中的“观其所驾軼者,所濯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这几句显然取法庄子《齐物论》中写风的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西汉辞赋的确是综合前代的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并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力。当然西汉文学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这里我只是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意见。
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文学”,是赋学观念的转折期,受到西汉辞赋的影响很大。“建安辞赋”重视赋艺术功用,强调赋的抒情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建安文学主张对汉赋的华丽进行批判继承。在中国辞赋文学史上,“建安辞赋”是一个承上启下,向骈文繁荣的过度时期,这里所说的承上的“上”字便是指汉赋,西汉辞赋启下的“下”就近处来说就是指“建安文学”。当然,除此之外,西汉辞赋对后世文学创作还有许多影响,只不过由于时间相距较远,影响的程度不是太深,也不易被发现,每阶段的文学创作主要会对其相邻阶段的文学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便不一一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