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②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注重观察 发现 分析、判断 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②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注重观察 发现 分析、判断 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②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并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学法导学、活动导疑、问题导思等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酒瓶、三个盖子(两个可吻合于瓶口,另一个不吻合)、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在硬纸板上绘出世界海陆分布图,然后剪下七大洲轮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洲和大洋,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由于视野的局限性,早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是陆地,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自己生活的陆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为天地的尽头。所以把我们生活的星球赋予了“地球”一名。后来的人们又进行了不懈地实践和检验,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发现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认为我们生活星球应该叫“水球”)。 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回顾中归纳出一种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二、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
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认真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特点,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一些大洲的轮廓形状相吻合,如南美洲与非洲等。) 打破教材的顺序,通过这幅图层层展开,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大陆漂移假说中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授受前人的经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发现,并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通过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通过阅图归纳,引导学生把自我推测出的结论与前人的经验交流、碰撞,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将看似杂乱的学习活动回归到有序的学习方法这一落脚点上来。
引导学生沉浸于“发现 分析 解决 再发现”的问题链中,鼓励学生在这一问题链中不断探索、不断挑战。
活动一 既然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南美洲与非洲的形状基本吻合,那就请同学们把课前已经准备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拿出来,试着把这两个大洲的轮廓卡片拼合一下。
(过渡并提出问题 ) 通过拼合,我们可以看出南美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吻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原来可能是一个整体)
活动二 师: 同学们一致认为它们原来可能是一个整体。而我认为:它们原来就是一个整体。我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共同做一个试验。
这节课我给每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个酒瓶和三个盖子(其中两个可以吻合于瓶口,另一个不吻合),请同学们逐一把瓶盖扭在瓶口上,最后产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不能吻合的瓶盖与酒瓶原来不是一个整体,另两个可能与它是一个整体)
教师追问:这两个盖子中到底是哪一个与酒瓶是一个整体呢?(从图案、颜色、商标等各方面分析)
师: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不能说南美与非洲大陆就是一个整体,只能说南美与非洲大陆可能是一个整体。到底是不是一个整体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阅图 课件展示教材中图2.16、2.17
请同学们从图中搜集信息,对它们是否为一个整体进行验证。
活动三 世界地形图中,仅这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吗?请同学们把课前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拿出来,试着拼合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它们可以大致拼合成一个整体)。由此,你可推测出什么结论?(原来的陆地可能连在一起,由于某种原因后来分裂开来,形成现在的分布)
阅图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对此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阅读大陆漂移动态图分析归纳。
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推测的结论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不谋而合。
阅读 魏格纳是怎样得出这一观点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阅读之后,你有何感想?
阅图 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课件展示教材中图2.10、2.11、2.12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幅图,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
1、除了教材中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课下网上查寻)
2、学完本节课之后,你还有哪些不解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