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作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故乡 作文

管理员

摘要:

【精选】故乡的作文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故乡的作文 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地方的中国味,……

【精选】故乡的作文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作文 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地方的中国味,它们是丰富多彩的、悠久深长的、表现地方特色的“味道”。漳州味也是如此。

  ——题记

  漳州的“味道”丰富多彩,其中也有一些让人眼睛发亮的美味——面食、豆花、锅边糊、猫仔粥......其中的面食是手抓面和卤面:手抓面——它是漳州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它的名字源于吃它的时候要把面卷起来用手抓着吃,所以得名手抓面。吃起来是香味十足,油而不腻;卤面——它在漳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先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吃卤面是纪念屈原,现已发展成四季均吃卤面。卤面营养高,色、香、味俱全,好不美味。我也不一一多说了,让我们直奔下一幕! 第二幕:悠久风俗情

  我跟你们说,其实漳州人原来是中原人。后来将中原的传统风俗带入闽南一带,渐渐把中原的风俗与闽南各地风俗融合在一起,渐渐把中原的`风俗与闽南各地风俗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明显的属于漳州的地方特色。不信你看——除夕围炉:每年旧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家家贴春联,并且还会“倒”贴”福”字在家门上,寓意“福到;早上祭祀祖先,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这叫围炉,寓意“全家团聚,平安幸福”晚餐丰盛、气氛隆重。除了鱼肉外,一定要有刚,因为刚寓意“财宝”;也要有甜点,因为寓意“全家生活甜蜜”;饭后还要给儿童压岁钱,用红纸包裹,寓意“孩子们红红火火火地成长”;最后,除夕之夜还要灯火通宵,门前挂红灯笼,这叫“守岁”。除了这个,漳州还有一个“回娘家与连尾甘蔗”的风俗,内容太多了,我就不多讲了。其实漳州还有文艺色彩,你看—— 第三幕:多彩文艺秀

  漳州里的文艺也很多,有“竹马戏”、“大鼓凉伞”、“芗剧”、“布袋木偶戏”......其中“芗剧”让我印象深刻。“芗剧”早先源于九龙江流域,九龙江又称芗江,故称芗剧。现广泛流传于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小时候到现在我经常和爷爷奶奶去看芗剧,里面分位生、旦、净、丑,表演很夸张,讲话很委婉,并且还刻意安排情节,把人物心境表现出来,灵活巧妙地把本地的风土人情表现出来,闽南气息非常浓郁。让人流年忘返。最后,我还想讲一下漳州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去看! 第四幕:漳州历史行

  据我的印象和翻阅书籍中。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漳州在我眼里是一个“文化古都”,是一个“水果之乡”,更是一个我最喜的“美好家园”。漳州曾有许多伟人来过——如:倡议“读书有三到”的文人“朱熹”,抗我英雄“戚继光”,反清的“孙中山”......历史十分悠久。 漳州是漂亮的沿海地区,有美好的文艺生活,是有丰富水果的“水果之乡”,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漳州!

故乡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安徽,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它的美不仅仅在于山,还在于水。

  清澈的小河宛如明镜一般。小河旁百花盛开,一阵微风拂过,花儿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它们可真像一个个舞蹈家啊!大树是音乐家,经过风的吹拂,弹起了天籁之音。河里也闹哄哄的,鱼儿游来游去,螃蟹敲打着石头,像在打鼓一样。小河里办起了音乐会。

  早上的小河是迷人的。早晨,红日初升,河面上泛起一层薄雾,水面被阳光照耀得波光粼粼。老人们蹲在河边垂钓,河边的桂花树芬芳扑鼻。

  中午的小河是安静的。正午时分,太阳高照,水面像铺了黄金一样,金灿灿的',白云、蓝天倒映在水面上,使小河增添了缤纷的色彩。花儿从倒影里观看自己的美丽身影,树叶“沙沙”地往下落,鱼儿用叶子乘凉。

  晚上的小河是多彩的。所有的霓虹灯都亮了起来,小河像打翻了五色瓶一样,变得五彩缤纷,让人流连忘返。许多人沉醉在这美景中,直到深夜,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故乡的河是一支美妙的歌,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是一幅美丽的画,时时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也是一首美好的诗,时时缭绕在我的心中……

故乡的作文 篇3

  在我的故乡关中农村,有一种炊具是石头子,状似鹌鹑蛋,但比鹌鹑蛋稍小一些。用这样的石头子制作的馍,叫石头馍或石子馍。制作的过程,叫做打石头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部队服役,驻守西北边陲。那年休假,回家探望父母。当假期快满时,母亲用上好的面粉,给我打了高高一摞石头馍。特意把焦黄的、最圆的,放在下面,把色形差点的放在上面。叮咛我说,在路上,先捡上面的吃,把下面好的带给同志们吃。

  一连数日,坐了火车坐汽车,最后骑骆驼,如期归队。当战友们来到地窝子(半地下简易房)看我时,我拿出包袱,还没等解开,就有人说:“班长,带的啥?怪香的!让我看。噢!烙饼。”“不,是干饼。我先尝一口。”另一位战友说着就拿起一个,咔嚓,鼓劲儿咬了一口。没想到,酥得掉花花。他连忙用左手,做了一个饭勺状,接住馍花花。“咋这么酥呢?”他问。

  我说:“面是用羊奶和的,还掺有鸡蛋。看似坚硬,实则酥脆。”我还说:“它不叫饼,叫石头馍,里边有盐、调料,还有新鲜的'花椒叶,不仅香,还爨。”

  我们的副班长,平日少言寡语,但喜欢琢磨事,他一边吃着,一边翻来倒去地端详着。过了一阵子,有所发现似的说:“真没想到,老陕还挺幽默,给馍上戳这么多小酒窝。肯定是这么戳的。”他伸出右手食指,摆出要戳的架势。

  我赶快解释道:“不是戳的,是用石头子打的。把石头子放在铁锅里烧得滚烫后,舀出一瓢,然后把擀好的馍坯子平放在锅里的石头子上,接着,把舀出的石头子回铺到馍坯子上,继续烧火加热,待到馍坯子出现焦黄色时,石头馍就打好了。小酒窝是上下两层石头子挤压的结果。”

  “这样打的馍,很干,存久而不霉变。馍里还可加羊奶、鸡蛋,营养丰富。经常作为坐月子妇女的零食。想吃时,掰一块。酥脆,不伤牙。”

  “石头馍是关中农村人走亲访友的常规礼品,特别是‘看忙罢’、‘看月子’。也有家庭,将其作为零食,早晨一壶茶,一块馍,边喝边吃。”

  副班长听后,笑着又问:“石头子打馍,是你们村上哪位老大爷、老妈妈发明的?”

  “石头馍的前身是石鏊馍。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的石器时代,老祖宗们就在石板上烧烙食物了。后来人们发现石头子可以代替石板,而且可以下面放一层石头子,把面饼放上,上面再放些烧热的石头子,这样上下烙,不但熟得快,还有酒窝样造型。所以说,用石头子打馍是千年万载祖祖辈辈共同的智慧,不是我们村上哪位老大爷、老妈妈发明的。”“原来是这样啊,有道理,有道理!”战友们都说。

  有一天,南方来的新兵小宋问我,石头馍还有没有?他来这里后,经常肚子胀,那天吃了一块,胀气马上消散了,肚子很舒服。所以,还想吃。没想到,故乡的石头馍还有此功效——就把仅有的全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