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食物作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故乡 作文 食物

管理员

摘要:

故乡的食物作文6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的食物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故乡的食物作文1  前几天……

故乡的食物作文6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的食物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的食物作文1

  前几天去外面吃饭,看到菜单中有一道名叫“藕片夹糯”的菜。以往的回忆忽然从记忆里被遗忘的的一角涌了出来,我想了想,还是点了这盘菜。

  这盘菜看起来很精致,做起来可能很费功夫,需要等很久。在我满怀期待的等待中,我开始在回忆中寻觅。

  上学前,我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婆是一个农村妇女,她心灵手巧,会做许多新奇的我叫不出名字的菜来,都是她自己研究出来的。我曾问她为什么不给这些菜取个名字,外婆说:“外婆没有读过什么书,这些菜等我们宝宝以后读很多很多书,帮外婆取个好听的名字好不好?”我笑着答应了。

  外婆做的菜中,有一样是我最难忘的,那便是我在前面提到的“藕片夹糯”。当然,在外婆那里,它没有名字。

  “藕片夹糯”,顾名思义,就是一片片切好的藕片,每片藕片的小孔上都夹上糯米,光是想着这道菜,我就恍惚能闻到香味了。清脆甘甜的藕片,夹上软黏香甜的糯米,一口咬下去,先是清新爽口的味儿溢了满口,再是“嘎吱”一声脆响,最后,糯米的米香味便浸入唇齿,软软的糯米黏住舌头和牙齿,香味在口中久久不会散去,光想想,就已经垂涎欲滴了。

  冬日的每天早晨,外婆几乎都会做这道菜。为了能第一口尝到,我这个爱睡懒觉的大懒虫,破天荒地不用别人催促便自己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来,早早地下楼等在外婆身边。

  我一脸期待的翘首看着外婆,双手搭在灶台一角,手指像弹琴一样地敲打着灶面,外婆见了,笑着说:“馋丫头起来啦,一会儿就能吃了,别敲了,把我的灶都要敲破了。”然后,又继续去为我们准备精致的早餐了。

  香脆的藕片在锅中翻滚着,像一个个在水里玩耍的胖白娃娃,藕煮到半熟,外婆便眼疾手快地捞出来,放在一旁的网架上沥干水分,接着便开始把早已准备好的糯米夹到藕上。煮熟了的糯米粒粒晶莹饱满,外婆向糯米中加入几勺糖和一小勺酒,等搅拌均匀了,在用小勺子舀起糯米填满藕孔,一股股细长的热烟从藕孔中冒了出来,一会儿,空气中便弥漫着香醇的甜味。

  我深吸几口气,迫不及待地呼唤起外婆,外婆伸手刮了刮我的鼻子,夹起一片喷香的藕片,放入我的口中,香气充满了我的嘴巴,顺着喉咙来到我的胃中。我慢慢地嚼起来,清脆的藕片缠着甜甜的糯米香,还有少许的酒香,温暖着冬日清晨里那个已经空了一晚的胃,我满足而又惬意极了……

  这时,服务员上菜了,是我心心念念的“藕片夹糯”。

  藕片淋上糖浆,夹着粒粒分明的糯米在灯光下金黄的闪着,看起来确实可口,但这究竟只是饭店里的一道菜,我记忆中的,是没有名字的,是外婆做的,是甜的,是我童年的味道。

  记忆中的味道此时只能回忆,我开始期待着,什么时候能见到外婆,再尝一下那儿时念念不忘的味道。

故乡的食物作文2

  花茶,可不单单指用花泡的茶。这项贯穿我整个童年的工艺,本身便是种讲究的艺术。

  薄荷从小便听过,给人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清凉了吧。小时候我的胃便不太好了,因为饮食不节制,偏偏又天生火气旺,一到炎夏,我便食欲不振,整个人也像霜打的茄子般,被酷热的天气给打蔫了。每逢这时,我哪怕顶着烈阳也要去阳台边上,把头几乎整个埋进薄荷叶片中,以提神醒脑,却偶然看见白色的小花。“爸爸!薄荷也有花吗?”我惊奇地喊道。爸爸走到阳台,摸着我的头笑道:“当然咯,你看看你,连这都发现不了。”大概是那几簇小白花格外安静吧。可惊艳如杜鹃、腊梅,向来是人们所喜爱欣赏的对象;却又剧毒,食用不得。薄荷却不同,叶子为人所摘,落进水里,造就一杯清凉去火的薄荷茶;花,只默默地开着,相比于鲜艳的玫瑰,妖艳的牡丹,从未显露张扬之色。让人不禁赞叹,薄荷,有德之物!

  洛神红茶,可不是红茶,而是用玫瑰花所制,茶汤深则呈紫红,浅则呈玫红。入口清甜而不腻,微酸,是像我这种酸甜之味忠实爱好者的不二之选。连妈妈这样口味挑剔不喜甜食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起初,妈妈看见那晒干后形如枯枝烂叶般的花和紫红的茶汤拒不接受,狠狠锁紧了眉坚决道:“我不喝!你自己喝吧!这看着就不好喝!”然后被我用“三寸不烂之舌”怂恿一番之后,她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胖胖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从此,每逢我们俩中有一人在喝洛神红茶,另一个人就会眼巴巴地凑上去也要尝几口。脸上不乏满足与惊喜之色。《名侦探柯南》中写道有一名嫌疑犯把柠檬茶和洛神红茶混在一起,能与另一种茶相混淆,实则不然,花茶的颜色混合与调色原理不同,洛神红茶与柠檬茶混在一起后居然呈蓝色!

  我曾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有关荷花茶做法的记载。大意为:将夏季长开的花骨朵儿的花瓣轻轻拨开,切记不能拨掉,将龙井茶叶撒进蕊心中,用纸将荷花整个包起来,几天后拆开茶包,把龙井茶叶装进纸包里,继续放进下一朵荷花,如此周而复始十几次,泡出的龙井茶便自然而然带了荷花香。可惜条件不允许,我无法亲身试验。

  故乡的花茶,不胜枚举,我的生活已与其脱不开干系。往后哪怕一人踽踽独行几十余年,只希望能有一碗沁人肺腑的花茶,慰藉我所魂牵梦萦的那个童年。

故乡的食物作文3

  元宵——桂花酒酿汤圆

  冬天,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东北那地儿,长辈们早已忙活起来包着他们的饺子。而在南方的人儿们,开始起早贪黑,给家人们送上祝福。

  夏季,乡下,外公家那里的田野还长着几棵“十里飘香”的桂花树,“佳佳,不要随便摘,四季桂、银桂不能吃,金桂也只有那黄的发橙的才可以哦。”这是我妈,站在她刚选中的桂树下,拿着浅黄色的竹匾,边嫌弃说着,边不厌其烦地把我刚放进地挑出来。回到外公家里的我不知是手痒还是皮痒了,开始翻起来,当然,没过多久手里便多了件东西——据说是价格为一元一包的糖桂花,直冲向正在太阳底下晒着桂花的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去选桂花,用这个不就好了吗?”她转过头望了一眼,说道:“买的比不过自家做的好!”

  元宵前两个月,外婆便开始了她的手艺。月光下,院子中,厨房里,酒曲、糯米、木盆静静地被放在一旁,外婆用那双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抱起一把柴,放入灶底,升火,放上蒸屉,再放入糯米,熟后放入木盆,撒入酒曲,盖上纱布,开始它们的发酵,几天后,浓郁的酒香吸引着吃货本性的我,跑向厨房,拿起勺子贪婪地舀上一大口,送入口中。当然,身为从小自谕不醉的我脸不红心不跳。

  元旦当日,是全家除春节以外聚的最全的时候。那日之夜,厨房中有那么三个女人,腰间为了条围裙,她们擀着糯米皮儿(这白皮儿虽然说不上薄如蝉翼,但与纸有的一拼),放入自家芝麻馅儿(那馅儿叫个香啊),再裹上搓圆。待到数量差不多时,下锅,放入已风干许久的桂花,掀开纱布,瓢那么个两三勺,“汤圆来咯!”这一声,这一嗅,不知唤醒了多少人的味蕾,那鲜、香、美的汤,薄如蝉翼的皮,爆浆的馅儿。

  可如今,看不见在厨房忙做酒酿的身影,看不见清明时打糯米的身影。桂花酒酿汤圆,桂花还是那个桂花,酒酿却不再是那个人做的,汤圆缺丢了馅儿变成了圆子。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不用一元一包的桂花糖,为什么不用菜场买的糯米皮。我们做的元宵不仅仅只是元宵,而是我们的一份手艺,我们的一份文化。这些东西极为讲究,不能参入别的杂质,会不纯。你说一家人想要团团圆圆的心思,能不纯净吗?

  每年元宵节,桂花酒酿汤圆一定是要吃的,只是咂着那份味儿,又多了一份思念。

故乡的`食物作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雨开始下的时候,我往往都会从无边的雨幕中感受到家乡的风味,那是个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家乡人说做“麻糍”。

  当远在外地的人们,清明时节回到我们家乡,桌上定有一种传统小吃——艾糍。

  每到春季,艾草鲜嫩欲滴,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看这绿油油的样子别提多吸引人了,象山的人们也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摘下它们,留着在清明时做成艾糍用。

  制作艾糍的第一步是从外婆手上买来的几包糯米开始的。外婆会将糯米先泡在水中,白茫茫的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如同一面白晃晃的镜子,再将艾叶也泡进水里,仿佛一副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在水中跳舞。接着将它们一起蒸熟,回头将蒸熟了的糯米放在一个在盆里搅一搅,搅成糊状,再将艾叶切碎,挤出汁来在糊在糯米的表面,之后把这些切碎了的艾叶也倒进去搅一搅,等搅拌均匀后,这糯米糊也变成了艾绿色,看着这诱人的艾绿色不禁让人咽了一口唾沫,一想到蒸熟就可以吃了更是兴奋不已。最后,将它用保鲜膜包成圆柱状,放冰箱冰上一天,待它变硬就算大功告成了,可以随时切片蒸着吃。

  记忆在满屋热腾腾的香气中晕开——那是刚出锅的艾糍散发出的独特味道,糯得像年糕,甜得像蜜糖,却又揉进了几分艾草清新如露的气息,不尝,嗅-嗅便可以让你心醉。每当我看见桌上有这道小吃,在昏黄的灯光下,它们挤挤攘攘着,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便会迫不及待伸手去拿。这时早已盯着我的外婆总会说:“不可以多吃,这是糯米做的!”但我还是会忍不住去偷吃。

  别看这只是个艾糍,它的吃法也有很多种呢!

  在我的家乡,我知道的就有两种吃法。

  一种是,将它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放在蒸锅中蒸着吃。这是我最喜爱的吃法!先将它切成一片一片的,在锅中放些油,把它依次整齐地放在油锅中,等到一面至金黄时,再翻个面,等两面都是金黄色时便可以出锅了。将它放在盘子中,在一面上撒上糖,将两边边缘一合,一粘,一个“艾糍盒子”就做好了。有着别样的香味和脆脆的口味,每当大口嚼着“艾糍盒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时,真是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快活。

  每次都可以吃好几个,但也同时要受着“骂名”,因为我一吃多,外婆便笑着说我,怎又吃这么多?

  我一直回忆着艾糍所散发出的轻轻浅浅的香味。在艾香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快乐与亲情,在艾香中渐渐长大,我逐渐学会——珍惜,那些即将逝去却给予我温暖的人;去发现,发现生活的美好,将它们转化成小小的暖,温暖我的心窝;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婆的年龄也随之增大,那手也因时常做艾糍变得粗糙了许多。

  现在的我,很幸福,我现在还可以吃到这普普通通却又充满回忆的传统小食。希望你可以陪我到很久很久……

故乡的食物作文5

  每每端午将近,这个旧时乡里小孩最最期待的日子。虽然我的家乡也算江浙水乡,却不曾看到旧时苏州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雅景致,幼时的我也只在电视里看到几回划龙舟的盛况。于儿时的我而言,一年到头心心念念的,便是咂着嘴围着外婆的灶台,还时不时地揭开灶上蒸锅乌得发亮的锅盖,瞧一眼锅中整齐排列的豇豆粽是否到了可以出锅。

  大概是儿时的我心性过急,在年幼的记忆中,豇豆粽蒸熟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的。每每我又一次搬来小木凳,一脚踩上去,伸出手去揭锅盖时,外婆总会一遍遍提醒我说:“莫急莫急,还没熟哩!”这么多年过去了,乡音依然历历在耳旁,只是如今已不知几月未曾回到老家与外婆团聚。不知在远方的外婆做起豇豆粽时会不会想起我这个在远方的娃娃呢。

  待到粽子将熟,便是一股箬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在我的家乡,这做豇豆粽无论什么哪家,最讲究的便是要采来这山上端午前翠绿的箬叶。这箬叶在故乡并不十分难寻,花上一些功夫便可满载而归。用这新鲜的箬叶包上糯米再加上豇豆做佐料,外婆的手巧,一卷一合再扎上棉绳便包出一个个漂漂亮亮的粽子。一个个胖嘟嘟的粽子排整齐了入锅,像一群小娃娃翻着肚皮躺在水里,可爱极了。

  锅盖揭开,锅中箬叶便伴着锅盖在空气中愈发甘冽,那幸福的白气,温暖了我整个童年。捏住粽子不烫手的棉绳,将它从锅中拎出,再一套一卷,绳子便从粽子上滚落下来。捏起箬叶的一头,将粽子放在碗中翻滚几圈,便露出内里黄白色的糯米与夹杂其间几颗暗红色的豇豆。取一个青色的小瓷碟,倒上细细的白糖,用筷子夹出小小一块粽子,在白糖上一滚,放入嘴中,那当真是吃到了一年的满足,似乎一年里所有的不愉快不顺都在这一刻灰飞烟灭,甜腻的满足感充斥着我整个大脑。

  每每八月十五的深秋时节,豇豆粽香四溢的夜晚,外婆总会坐在长木凳上给我们讲楚国大夫屈原以身殉国,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汨罗河中投进用箬叶包的糯米饭,以保全他的尸身。粽香洋溢间,我的童年悄然而逝。

  到现在几年过去,吃到嘴边的豇豆粽也大多是由外婆快递带来,箬叶还是箬叶,豇豆还是豇豆,大概不是围在土灶边亲眼看着蒸煮的,似乎已经少了一点点什么味道。

  大概不是豇豆粽变了,而是品味的人变了。毕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故乡的食物作文6

  从外婆家的窗口望去,是一片微微泛黄的大海。海上,无数渔船在辛勤的劳作。仔细听,风力传来了渔民卖鱼的吆喝声以及那浓浓的鱼腥味,似乎那种淡淡的鱼腥味充满了我整个童年,整个在象山的童年。

  象山,石浦,著名渔乡——盛产海鲜。外地人来过都说:“满城都是鱼腥味!”爱闻的人自然是喜爱,像我。海鲜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时候,外婆每餐饭都煮鱼,红烧鲳鱼,清蒸黄鱼等。但最令我垂涎三尺的就属那鱼丸和鱼滋面。这道菜我妈是不会做的,只有我外婆会,她说这是独家秘方,不得外传。话说我也是偷偷看过一次……

  外婆先是带我去鱼市。在象山,鱼市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在一排排灯光下,发着青光的鱼吸人眼球——小的只有拇指般大小,据说是放汤时增鲜用的;大的比人还高,龇牙咧嘴的,看着也怪吓人。外婆挑了几条一般大小的米鱼,我拿着阿姨送我的大海螺两步并一步地走回家。

  外婆先是用小刀刮去鱼鳞,那鳞片落在水池中,发出耀眼的黄色,青色的光,好看得很!接下来就是外婆的绝活,徒手拔刺——只见外婆的手在鱼肉上摸着,瞬间拔下好几根刺。这一部完成后就是漫长的剁肉环节。拿起大刀,切成丁,随后只听“哒哒哒哒”的声音,用手搓一下,又是“哒哒哒哒”,手法十分熟练,不一会儿就剁成了鱼泥。加的料很重要,决定鱼丸或鱼滋面的美味。加入外婆的独家秘方,搅着搅着,鱼香味和料香味匀在了一块儿,扑鼻而来。

  前面这些做完就简单多了,做鱼丸就搓成丸,做鱼滋面就先铺成饼状。两样一起下沸水,不一会儿就成型了。做成的鱼丸十分好玩,Q弹至极,将它往桌上一砸,会弹起来,别提有多有趣。

  夜幕降临,海风在屋中窜来窜去,不冷,还带一丝暖气。大家都到了,围在大桌边,坐在电视机前,准备吃大餐。我通常坐在我哥边上,因为他人高,手长能帮我夹很多菜。菜上满一桌,哇,香气扑鼻,让人口水直流。外圈是红的发光的红膏炝蟹,各种海鲜等,重头戏在内圈——大家最喜爱的鱼滋面和鱼丸。

  自从外婆也搬到宁波,我们和亲戚只能一年一次大聚餐——年夜饭。可以说是有了鱼丸和鱼滋面就有过年的气氛。

  只是那熟悉的鱼腥味很少再出现在我的生活,菜场的鱼腥味有些刺鼻,闻着怪不舒服的。我还是喜欢淡淡的,石浦的,鱼腥味。

  渔香充满了鱼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