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赏析 原文 翻译 古戍

管理员

摘要:

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南歌子古戍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古诗简介  《南歌子古戍》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怀古词。上阙……

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南歌子·古戍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古诗简介

  《南歌子·古戍》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怀古词。上阙通过描写塞外风景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寂寥。下阕前两句承接上阕,继续铺写古战场萧然之景。全词多次用典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寂寥以及纳兰对物是人非、家国兴亡的感叹。

  翻译/译文

  古老的营垒,成了乌鸦聚集之地,荒凉的城堡中野鸡恣意飞舞。这是什么时候的战火留下来的遗迹,曾经骁勇善战的英雄,他们的碧血丹心如今都被沙漠淹没了。

  主帅的帐篷,曾经的胡笳,如今都已作古。千年悲叹,回首相望,古今多少是非,说来兴亡都是天定,岂是人为!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古戍:边疆古老的城堡、营。

  饥乌:饥饿的乌鸦。

  劫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后亦借指兵火。

  碧血: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典出《庄子·外物》:“入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起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就把忠臣志士所流之血称为“碧血”。

  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此处谓沙漠。

  玉帐:主帅所居的帐幕,取如玉之坚的意思。

  金笳(jiā):胡笳的美称,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

  词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其时容若扈驾随行塞外,见古戍荒城,战火余烬,有兴亡沧桑之感,遂托于词章而做。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边塞词,不啻是一篇吊古战场文,悲康康慨。

  首句即吸收李白《战城南》“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塞》“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的诗意,表现了萧萧古戍、饥乌群集的惨切之景。次句,“荒城野雉飞”,是化用刘禹锡“麦秀空城野雉飞”句意,把古战场阴森怖栗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接下“何年”三句,颇有唐朝边塞诗的味道,但容若毕竟又不是岑参那类边塞诗人,唐时的边塞诗是荒凉中透出豪迈,容若却是豪迈转向了凄凉。“何年劫火剩残灰”,是哪年的战乱造就了如今一切的皆似残灰,惨淡的历史已遥不可考,如今只有看英雄们当日的碧血,化作了这蛮荒的土色。 “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容若此处谓,君不见那些忠魂碧血,不管何方埋骨,到头来不都是付与这无边瀚海了吗?上阕,占戍、荒城、劫灰、碧血······组成的是一幅凄惨悲凉的大漠边城之景,奏响的是一曲旧堡败垒的苍凉沉郁悲歌。

  下阕前两句承接上阕,继续铺写古战场萧然之景。“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军中将帅的军帐再也不能分开营垒,悲咽的金笳也已永远停吹了。“空分”、“已罢”,四字写出昔景的黯然难以淹留。既然古战场遗下了残灰。遗下了英雄的战骨,玉帐成空,金笳已罢,那就说明厮杀斗争,恩仇荣辱,一切都成过去,于是,词人不禁废然道:“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东风回首”,出自李煜《虞美人》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处是说如今回首前朝往事,但觉物是人非,事事皆休。所以,词人最终感言,兴亡之理,不在人为,而在乎天命,遂见纳兰词哀伤风骨。

  在那片八旗子弟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场上,容若既不缅怀“开国英雄”的功烈,更不悲歌慷慨,从中吸取振奋精神的力量,却在那里冷冷清清忧优戚戚地寻寻觅觅。这种行径,还真颇有点“不肖子孙”的意味。

  名家点评

  近代叶恭绰《(解佩令)“题吴观岱贯华阁图”词序》:“纳兰容若风流文采几冠当时,其好与诸名流纳交,余以为别有气类之感,以其上代金台石部固为后金所殄灭也。余诵其词,有‘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句而憬然。”

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2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译文

  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的胡笳声。

  九州大地,犹虎豹横行;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

  远处的天边,衰草与孤云相接,望去如云中垂下;俯视江面,空阔的江面上看不到渔船商旅,只有白雪覆盖的沙滩。

  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

  注释

  古戍(shù):古老的戍楼。

  连山火:连着山头的烽火台。火,烽燧。

  笳:一种管乐器,号角,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

  迥(jiǒng):远。

  赏析

  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新城”暗示此地最近就有过拉锯式的争夺,城池随坏随筑。此联开首即点出“古戍”题目,并用对仗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颔联则用想象抒写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横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内,还没有一块土地恢复农事。“虎豹”指割据的群雄。“未桑麻”指人民不能从事生产。

  颈联则实写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旷使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云与衰草相接;江面空荡荡的,只看见岸边白雪覆盖不匀露出来的沙滩。向读者展现一个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哪里去了呢?二、三两联一虚一实,写出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战火纷飞,万物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之力毕竟是顽强的,严冬过后一定还是春天。

  所以尾联说:在这一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中,仍不时可见野火烧不尽的腊梅花,从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机不正是未来的希望么?结尾表示作者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现充满信心。

  诗中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诗人应朱元璋征召以后,感其厚遇,竭忠尽智,很有作为,曾使朱明政权几度转危为安并最终统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实现了作者“四海合一,万民乐业”的理想。

  创作背景

  该诗大约作于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十七年间(1360-1367),因为至正二十年(1360)以前,刘基为元臣未入朱元璋幕,不可能有诗中向上的情绪。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古戍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

  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

  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译文

  古老的营垒,成了乌鸦聚集之地,荒凉的城堡中野鸡恣意飞舞。这是如么时候的战火留下来的遗迹,曾经骁勇善战的英雄,他们的碧血丹心如今都被沙漠淹没了。

  主帅的帐篷,曾经的胡笳,如今都已作古。千年悲叹,回首相望,古今多少是非,说来8亡都是天定,岂是人为!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古戍:边疆古老的城堡、营。

  饥乌:饥饿的乌鸦。

  劫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后亦借指兵火。

  碧血: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烈士的血。典出《庄子·外物》:“入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起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就把忠臣志士所流之血称为“碧血”。

  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此处谓沙漠。

  玉帐:主帅所居的帐幕,取如玉之坚的意思。

  金笳(jiā):胡笳的美称,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赏析:

  面对古戍、荒城、劫灰、碧血等等凄惨悲凉的大漠边城之景,作者不胜悲慨,遂于落句发出“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的慨叹。但这种天命观正是作者厌于扈驾,厌于世事纷争,向往安适等心情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