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小松 古诗 赏析 翻译 荀鹤

管理员

摘要: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1  《小松》鉴赏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1

  《小松》鉴赏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原文

  小松

  小刺头①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词语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杜荀鹤(890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2

  小松

  杜荀鹤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从小带松针的小松,生长在深草丛里;而今渐渐发觉,已经高出蓬蒿许多。

  当时之人不认识它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木;直等它已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长得真高。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咏物诗。

  与其说它是一首咏物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表面上看,是写小松的无人识,“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无人识,“一生才华无人识,一朝得道天下惊。”

  虽然当下诗人还很落魄困顿,有志难成,但他相信早晚有一天,一定会出人头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

  从小带松针的小松,生长在深草丛里;而今渐渐发觉,已经高出蓬蒿许多。这是写“小松之勤”。小松之所以是小松而不是小草,乃在于它的“刺”与它的“出”。“刺”是它的本质天赋,“出”则是它的勤奋努力。小松有此二者,故能与众不同,尽管别人还察觉不到,但已从本质上与小草区分开来。

  当时之人不认识它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木;直等它已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长得真高。这是写“小松之显”。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其绝妙之处在于借小松写尽天下怀才不遇之人。诸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有谁知道他将是日后的“凌云木”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杜荀鹤一辈子都在等待赏识他的人,即便他等到最后的是弑君好色的朱温,也终究算是遇到伯乐,得以名扬天下,成为一棵“凌云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