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训练试题集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试题集 古诗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古诗赏析训练试题集  一、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

古诗赏析训练试题集

  一、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其作用有两点:a、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怒诗; b、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了,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2、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独到之处?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

  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抗争的巨大反差。

  五、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六、下面是一首刘长卿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希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2、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3、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七、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看,诗歌没有写“倦”,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孤栖”“卧内”辗转不眠;拥被支肘,听窗竹萧萧,露珠滴答;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步出庭院,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埃所谓“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布局精巧,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吸,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后两句抒情,且直抒胸臆,使诗歌情景皆活。

  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八、下面是一首刘禹锡的诗歌,读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州新草绿, 幕府旧烟清。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1、本诗从内容上讲是属于咏史诗,它的特点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2、此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特点的是什么,请简析。

  此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对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是古今盛衰的对比;“新草绿”“旧烟青”的风景的依旧和王朝的更迭相对;“人事”的变迁和“山川空地形”作比。(举一例即可)

  3、(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作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之中。杜牧的(泊秦淮)中的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脱胎于此。

  九、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1、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所谓“两处”是指妻子韦丛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2、全诗围绕一个什麽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三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十、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1、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2、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十一、下面是黄庭坚的两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题阳关图二首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阳关图)是北宋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所作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意图。

  1、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两首诗都用了同样的典故,所谓“断肠”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末句是用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第二首诗,具体赏析一下。

  两首诗是为李龙眠根据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所作(阳关图)的题诗。是抒写离别之意。具体说,第一首是写离别之悲,第二首写离别之物、关情之物的。

  第二首的第三句第四句“渭城柳色关何事”人是离别,关柳何事,原来是离人将自己的离情加在物上使得那原没有灵性的柳也有了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二、阅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十三、下面是陆游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夏夜不寐有赋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不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简述诗中作者的形象和诗歌的主旨。

  作者的形象:在诗歌里,作者是以一个因心忧国事而半以入眠的形象出现的。同时又是一个报国无门却老大迟暮而彷徨不安、激愤难平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主旨: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却又请缨无路而老大自伤的愤激之情感。

  2、赏析“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两句诗,体会其妙处。

  鹘是一种猛禽。本应搏击长空,现在只能掠檐低飞发出磔磔的叫声。“鹘”前加一“饥”字显现出其惶惶不安;萤虫也无力远飞而堕入水中,发出闪烁的光,“萤”前加一“冷”,既点出了意象的迷离和晦涩,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对于时局的痛切感受,显出天地间的凄迷幽暗的景象

  3、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方面的特点。

  本诗前四句烘托渲染一种冷森和阴暗的气氛。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慨的基调。一种愤懑之气充盈全诗。后面才转入抒情,却又点到为止,最后一句是“以景语结情语”,以深夜难眠独自凭栏的诗人自我形象作结,使诗歌具有激荡回旋的力量。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1、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败坏,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2、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空中,柳絮飘飞,地上,梨花满地,洁白如雪,同时也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富有寄托,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