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浅析 《古诗两首》的磨课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之久,从脑中不断地反复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写再到教案的实施与几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乐,还有遗憾。现将磨此课过程中所经历和思索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最初,两首古诗是想是……
《古诗两首》浅析
《古诗两首》的磨课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之久,从脑中不断地反复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写再到教案的实施与几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乐,还有遗憾。现将磨此课过程中所经历和思索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最初,两首古诗是想是想教学其中的一首……《咏柳》。想通过用简笔画画出柳树的叶子,姿态,色彩等来理解字词意思。然后抓住色彩美、姿态美等进行艺术阐释,充分感受柳树的美。然后,拓展学习其他的几首描写柳树的古诗。但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学习的量,一般两首古诗教学需要二教时,包括作业的完成,那么,一课时中安排学习一首古诗,量就明显偏少。决定教学两首古诗后,就又考虑哪首古诗先上.在备课过程中,自我感觉如果从<绝句>入手,自己上好课的把握性更大,而且学习古诗的方法会体现得更为清晰.但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春日》中要对柳树进行阐释,接下来在《咏柳》中还要进行柳树之美的想象,这样的处理会引起教学的重复和低效,于是,最终决定先上《咏柳》,后上《春日》。
二、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确定
用自己的眼光看《咏柳》,觉得这首诗非常简单,而且想当然地认为,这首诗90%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将理解字意和词意进行了简单化处理,甚至没有刻意的安排某个环节让学生理解字意和词意。但是,课题组的教师将事前的调查信息反馈给我,学生对这首诗的认知中国基本上为零。试教之后,教师们普遍认为,感性的体验需要,字词意思的理解也应该到位。于是,教案又进行了更改。考虑到两首诗的难易程度,学生自学的反馈处理不同。《咏柳》让学生将自学学习到的成果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字词的确切意思,同时也是对自学态度好和自学能力强的孩子色鼓励。而《春日》的教学则是通过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后,不懂的再在全班解疑,注意高效。从这次的备课中,我深切感受到备教材和备学生应该是怎么备的。这两者的备课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对话主线索的确定
《咏柳》和《春日》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古诗,随着备课的深入,两首古诗的共同点渐渐凸显。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让我感受及深。而诗词本身就是充满着灵动与诗意,充满着韵味和美感。如果用美来串联两首诗,课堂教学一气相连,课应该能活起来。
语文是思维的物资外壳,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而语文具有美感.我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课堂体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美.还应是教学流程的美.师生课堂活动中表现的生命之美等,因而,课件制作尽可能地精美些,教师的评价语尽可能地优美些,引导学生想像也尽可能地体现美。整个课堂浸染在美中,这是这堂课追求的一个目标。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许多的教师为教而教,为考而考,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在枯燥的说诗、背诗、抄诗、做诗题中逐渐远离了本应美丽的古诗词。古诗的教学应轻理性分析,重感悟体验。教学中,我将理性与感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主要流程是:
1、谈话引入,向往美。
2、自学古诗──走入美。主要是理解字词的意思。
3、想像品味──感受美。
4、美美诵读──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