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古诗词 鉴赏

管理员

摘要:

古诗词鉴赏[范例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诗词鉴赏1  遣怀  作者……

古诗词鉴赏[范例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1

  遣怀

  作者:杜牧朝代:唐代

  【作品原文】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湖一作:江南;纤细一作:肠断)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作品翻译】

  想当年,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到头来,只落得青楼楚馆内一个“薄幸”的声名。

  【作品注释】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湖一作:江南;纤细一作:肠断)

  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飘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细腰美女。掌中轻: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飞燕外传》)。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一作三年。青楼:旧指精美华丽的楼房。薄幸:薄情。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前两句再现诗人蹉跎时日、沉迷声色的生活状况;后两句抒发感慨,表现悔悟、自责以及欲将振作之意。全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古诗词鉴赏2

  原文: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薄宦,小官;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简析】: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周振甫)

古诗词鉴赏3

  元日

  作者(北宋)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赏析: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田家元旦

  作者(唐)孟浩然

  原文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赏析: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关于欢庆元旦的古诗:孟浩然田家元旦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元旦试笔

  作者(明朝)陈献章

  原文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赏析:这是陈献章写给东莞学生林光的一封信。陈在信中抄录了自作诗元旦试笔,表达出“主静”的思想。

  岁旦

  作者(宋)宋伯仁

  原文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赏析:本诗反映诗人知足常乐、悠闲自在的欢度新年情趣。关于元旦的古诗四句:宋伯仁岁旦

  丁卯元日

  作者(清初)钱谦益

  原文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赏析: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甲午元旦

  作者(清初)孔尚任

  原文

  萧疏自发不盈颠②,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③。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④。

  鼓角梅花添一部⑤,五更欢笑拜新年。

  赏析: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关于庆祝元旦的古诗:孔尚任甲午元旦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明天的意思,有辞旧迎新之意。元旦(New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语言文字栏目会及时为大家提供关于元旦的对联、元旦的谜语、元旦的成语和元旦的.古诗词等内容,请大家及时查看。

  田家元旦

  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4.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5.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6.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7.荷:扛,担。

  8.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古诗词鉴赏4

  《蜡梅》原文

  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

  应嫌脂粉白,故染曲尘黄。

  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

  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

  《蜡梅》译文

  腊梅花开惊破冬日的枯寂,昭示春天已悄悄到来,在料峭的寒风中,早早尝试充满生机的妆容。

  她想来是嫌恶脂粉的白腻,所以将自己点染出淡淡尘黄。

  挂满枝头,如同蜂房一样繁密,齐整生长好比筝上成行的雁柱。

  团团酥油和凝蜡虽难得些许相似,然而却习不得那阵阵幽香。

  《蜡梅》注释

  凌寒:冒寒;严寒。

  生香:散发香气。

  《蜡梅》赏析

  这首咏腊梅的五律,从开花、颇色、形状、气味四个方面展晓腊梅的风貌,一联写一个方面。

  “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从腊梅开花的季节下笔,推出腊梅的整体形象。“破腊惊春意”,是说腊梅在冬末开花,打破了寒冬群芳寂寥的用清局面,呼唤着春天的苏醒。“腊”即腊月,指农历十二月,“破腊”是冲破了腊月的严寒。出了十二月也就到了春天,的以说腊梅的开花有着破冬惊春的意义。次句的“凌寒试晓妆”是从实处具体展现腊梅初开时的风姿。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腊梅开花说成是少女试妆,使人想见其楚楚动人的绰约丰姿如在眼前。

  “应嫌脂粉白,故染曲尘黄。”从腊梅的颜色下笔,表现腊梅不与流俗为伍的精神气质。是说(试妆的少女)是嫌白色俗气,脂粉味太浓,的以才故意挑选下黄色。“曲尘黄”指淡黄色。曲尘是酒曲的生的`细菌,色微黄如尘,因此称淡黄色为曲尘。

  “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这颈联两句是正面摹状腊梅的形态。“缀树蜂悬室”,是就一朵一朵而言,形容附着于树枝的朵朵腊梅花,如同无数悬挂在枝头的蜂房。“排筝雁着行”,是就一枝一枝而写,形容朵朵腊梅花在枝条上排列成串,如同雁柱一般。“排筝雁着行”指筝柱,因筝柱斜列犹如雁行,故称筝柱为雁柱。这一句是先以雁行喻筝柱,然后才以筝柱喻腊梅。“着”是成的意思。

  “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尾联归结到腊梅的特有的香气。是说团聚而成的酥油凝聚而成的蜂蜡,尽管在外形上、质地上与腊梅十分相似,但难有腊梅的香气,终归不能以假乱真。

古诗词鉴赏5

  诗歌按内容分类 考点研究

  考点一

  1.古诗分类:

  (1)按音律分类: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2)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律诗的结构:律诗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3.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

  思乡类: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

  送别类:表达对对方的'依依不舍之情;叙述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怀古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类: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托物表达自己的高贵品质。

  考点二 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1.词语在诗词曲中的作用:

  (1)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2.炼字类题型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三 名句赏析

  名句即古诗词的“佳句”,这些句子往往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它们的作用有:抒情真挚,感人肺腑;写景自然,赏心悦目等。

  考点四 诗词的艺术运用

  对诗词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可以以下几点入手:

  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又叫直接胸臆,间接抒情又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

  2.表现手法,一般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

  3.修辞手法,遵义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用典等。

  答题步骤:⑴抓总体,抓典型,其余稍作一提,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方法;⑵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⑶这种手法有效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6

  喜雨 [唐] 杜甫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鹤注】史: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诗云巢燕、林花,皆四月间事。鲍照有《喜雨》诗题。

  南国旱无雨①,今朝江出云②。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上四初雨之景,下四雨后之景。漠漠,云密貌。纷纷,雨多貌。燕啄泥,故飞。花经雨,故润。入夜仍闻,喜其汪濊也。)

  ①赵次公曰:南国,荆楚也。②《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北齐刘逖《对雨》诗云:“重输宵犯毕,行雨旦浮空。细落疑含雾,斜飞觉带风。湿槐仍足绿,沾桃更上红。无由似玄豹,纵意上山中。”此摹写雨景入细,杜诗工力,正相敌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7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赏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古诗词鉴赏8

  古诗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注释解释

  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

  对:回答、应对。

  亮: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hào):喜爱。为:唱。

  《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同意。

  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先,先帝,主,刘备。屯:驻扎。

  新野:现河南省新野县。

  器:器重、重视。

  谓:对,说,告诉。

  岂:大概,是否。

  之:代词,代诸葛亮。

  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

  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就。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欲信:通“伸”,伸张。想。而:表转折。智术:智谋,才识。用:因此。

  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然:然而。犹:仍,还。已:停止,罢休。

  谓:认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出:产生。自:从。

  已来:已,通“以”,表时间。跨:占据。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比于:同,相比。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克:战胜。为:以为,变成。者:的原因。

  非惟:不仅。抑:而且;亦:也。

  谋:筹划。今:现 在。

  挟(xié):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此:这。诚:的确。

  争锋:争强,争胜。已历:已经经历。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为:被。

  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

  图:谋取。据:占据。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连:连接。通:到达。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dài):大概。

  资:资助,给予。

  所以:用来。

  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

  险塞(sài) :险峻的要塞。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高祖:刘邦。

  因:依靠,凭。

  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而:但是。

  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

  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

  信义:信用道义。

  著:闻名。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

  内:对内。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将荆州之军:将:率领。

  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身:亲自。

  川:平野。

  (80)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81)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82)日:一天天。

  (83)悦:高兴。

  (84)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85)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6)犹:好像。

  (87)愿:希望。

  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诗文赏析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会声誉,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响来突出诸葛亮的高明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刻观察和科学分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论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立根据地时,什么地方适宜,什么地方不适宜;什么地方先“图”,什么地方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去寻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广阔,分析得那么透辟,论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可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国志》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古诗词鉴赏9

  【年代】:宋

  【作者】:张先——《天仙子》

  【内容】: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後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作者】: 张先,字子野,乌程人。他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长于锻炼字句,因善于用“影”字,世称张三影。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注释】:

  原题注: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小官。倅,副职。 水调:曲调名。 流景:浙去的光阴。景,日光。 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赏析】: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叹老嗟卑,是封建时代诗词中常见的内容,但由于作者长于炼句,精雕细琢,使本词所写春天夜景颇有新意。“临晚镜,伤流景”,词人的感慨与暮春景色交融,深沉而含蓄。 沈祖棻《宋词赏析》: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宋仁宗庆历元年,年五十二。据题,这首词当作于此年。但词中所写情事,与题很不相干。此题可能是时人偶记词乃何地何时所作,被误认为词题,传了下来。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杨慎《词品》:“云破月来花弄影”,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黄蓼园《蓼园词选》:听“水调”而愁,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喟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沙上”二句,言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作发语之语,而自然韵高。中间自午至晚,自晚至夜,写来情景宛然。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全词将词人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后山诗话》: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沈祖棻《宋词赏析》:叹老嗟卑,是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的常见的.情绪,其中也包含有一些优秀人物在那种黑暗时代被迫无所作为的愤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其认识作用的。

古诗词鉴赏10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翻译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日夜”

  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有感于陈陶之败的惨烈而作此诗。

  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古诗词鉴赏11

  北征原文

  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鉴赏

  杜甫的这首长篇叙事诗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诗歌体裁来写的陈情表,是他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他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的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这首诗像上表的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读者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是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的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诗人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他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诗人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和爱子对他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穿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玄宗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即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是指叛军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那便和章表没有区别了。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于表现这首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古诗词鉴赏12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闲情:闲愁。

  ②病酒:喝酒过多而引发的疾病。《史记《魏公子列传》:“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③朱颜:容颜。

  ④青芜:草色碧绿的样子。

  ⑤平林:广阔的原野、树林。人:词中指游人。

  鉴赏:宋史温《钓矶立谈》评价冯延巳是“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过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这种对生命的忧患的表现却始自冯延巳。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不同于温庭筠和韦庄,冯延巳的词是介于冷静客观和现实情事之间的,关于情愁也有独到的特点,即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似乎是心中常存永在的一种惆怅哀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这首《鹊踏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此词开头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一句,仅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要抛却抛不得的一种纠结挣扎的痛苦。然而关于此种感情的由来,词人却没有明说,只是“闲情”二字便匆匆了结。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曾写到:“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这种不知道来源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这种情对于多愁善感的词人而言,正如同这高山之崖、林木之枝一样是与生俱来没法摆脱的。“抛掷”是对这惆怅寻求摆脱所做的挣扎,一个“久”,更是加深了这种挣扎的程度。“谁道”用了反问语气问出,原以为可以做到的,而谁知道竟未做到。下面“闲情抛掷久”五个字所表现的努力全部落空了。于是下一句的“每”“还”“依旧”都是在说着这惆怅是长久存在的。这里情感的觉醒不是像一般人的相思离别之情那样具体。而是迷惘又有所失落,这是一种更让人无奈的情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这两句中词人似乎决心一意承担这种负荷。杜甫在《曲江》中就写“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对于如此易落的花,怎么能忍住不多饮些酒呢。“日日”更是说明这份惆怅对花难遣,除饮酒无以度日吧,“不辞”是对此的不悔。词的上阕所写的曾经对“抛掷”的挣扎、“镜里”的反省而依然无悔的情意,是冯延巳经常表现的意境之一,这种沉郁顿挫的笔法也是他常用的。

  下阕以一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只有这句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这七字却也是为应情而写。写春天的景色,不写杏蕊繁枝、万紫千红,却只说“青芜”“柳”,虽然状物是平常的,但是它们那绿遍天涯的草色和随风飘扬的无尽的柔条,所代表的却是绵远纤长的.情意。而下一句的“年年有”,更丰富了这其中代表的痕迹。既谓“年年有”,又何谓“新”?这一设问又照应首句“闲情抛掷久”,即经过抛弃的挣扎,最终又开始的愁;或谓即使为旧愁,岁岁为新,每一次都也有着不同的情怀。如此挣扎、反省却依然不能自解,正是冯延巳一贯用情的态度与写情的笔法。在如此强烈的追问下,词人笔锋一转,只写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这十四个字是惆怅之情至深的传神表现,在这寂寞孤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下,心里的寂寞凄苦足以想见,一个“满”字写风寒凄人,可谓饱满有力!“平林新月”是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从“河畔青芜”的颜色鲜明看,应该是白天的景象,再到这月色初起,说明词人在这小桥的时间之长。如果不是心中有这样一种无法释怀、难以解脱的情绪,谁又会在这寒风中伫立良久呢?

  这种无法言明又无法摆脱的孤寂惆怅贯穿整首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在挣扎或是摆脱或是反省,但最终未能言明。这就是冯词的最大特点,不同于温词的冷静客观,也不像韦词拘泥于现实具体情事,他写的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情思,而且充满着无悔的孤寂,既传达了感情的意境,又表现出鲜明强烈的个性!(朱铭)

集评:清《陈廷焯:“可谓沉着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白雨斋词话足本》卷八)

  清《陈廷焯:“起得风流跌宕。‘为问’二句映起笔。‘独立’二语,仙境、凡境?断非凡笔。”(《云韶集》卷一)

古诗词鉴赏13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古诗词鉴赏14

  更题 [唐] 杜甫 只应踏初雪,骑马发荆州。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

  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同舍晨趋侍,胡为淹此留。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15

  作者: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

  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译文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