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 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于安史之乱时期为送友人李判官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诗作。 【原文】 虢州{1}后亭送李判官{5}使赴晋绛{2}得秋字{3} 西原驿路{6}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岑参
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于安史之乱时期为送友人李判官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诗作。
【原文】
虢州{1}后亭送李判官{5}使赴晋绛{2}得秋字{3}
西原驿路{6}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4}上,白云犹似汉时秋{7}?
【注释】
{1}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
{2}晋绛:指晋州、绛州。
{3}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4}汾水:发源于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5}李判官:岑参的友人。
{6}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7}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白话译文】
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
【创作背景】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赏析】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可以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拓展阅读:《送祁乐归河东》岑参
送祁乐归河东
祁乐后来秀,挺身出河东。
往年诣骊山,献赋温泉宫。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前月还长安,囊中金已空。
有时忽乘兴,画出江上峰。
床头苍梧云,帘下天台松。
忽如高堂上,飒飒生清风。
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
鸟且不敢飞,子行如转蓬。
少华与首阳,隔河势争雄。
新月河上出,清光满关中。
置酒灞亭别,高歌披心胸。
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
【赏析】
祁乐,唐知名画家。诗中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祁乐的深切同情,赞扬了他的愈挫愈奋的豪爽性格,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对埋没人才的腐败政治的不满。诗为送行之作。先从被送者写起,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性格豪放却屡遭挫折的人物形象。“祁乐后来秀,挺身出河东。”两句中不仅交待了祁乐的故乡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为篇末“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伏笔,而且指明他是后起之秀。“挺身出”三字特别遒劲有力,祁乐这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形象,由此而跃然纸上。然而,这样一位人才,却屡遭挫折:他到骊山温泉宫向玄宗献赋,但玄宗耽于酒色,根本不召见他,他的文才得不到表现和施展;于是,他转而从军,希望建功立业以展鸿图,但“前月还长安,囊中金已空”,依然未被赏识。这当中,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愤慨,也有“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满含着深切的同情。在短短六句诗中,写了祁乐献赋、从戎、返京三件事,井然有序,意脉贯通,气势豪雄。使祁乐这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接着,作者写了祁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才能。“有时忽乘兴”的“兴”,既指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也包含着胸中的一股郁勃不平之气。那江上孤傲的奇峰、苍梧山上盘绕不去的愁云以及天台山上那挺拔的青松,自然是他笔下绘出的景物,因为绘画的生动逼真,挂在高敞的厅堂上,“飒飒生清风”,仿佛真景一般。这几句诗,作者将写画和写人融为一体,在画和人的高度统一中,不但看出了祁乐的画品,也呈现了他的难能可贵的人品。
同时,诗还通过插叙,以欣然向往之意,记叙了祁乐从戎出塞到达新疆火云山的情形:那盛夏炽热的赤云,把天地烤得通红,连鸟儿也不敢飞,而祁乐却如转蓬一般,行走如飞,履险如夷。这种表现,自然是一种大胆的夸张,其中“气烧天地红”一句,想象新颖而奇特,但在这夸张中,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边地夏天的异常炎热,还表现出了祁乐这位刚强不屈的人物的不畏艰难。他不以自己的挫折为怀,也不惧怕环境的恶劣,仍然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四句中,饱和着作者对祁乐品格的赞美。
最后,作者才逐渐转写送行,先用“少华与首阳,隔河势争雄”二句过渡,从长安附近的少华山想到祁乐家乡河东郡的首阳山,隐以雄伟的高山来衬托祁乐形象的高大和性格的威武不屈,同时也含送别之意。然后,作者才写送别的环境和地点:夜晚,新月自东面的黄河上升起,清冷的光辉洒满关中,也洒满长安,为送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他们在灞亭临别之际,痛饮高歌,完全是一派乐观豪放的气概。作者将送别的地点安排在“灞亭”,也含有深意。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失利,“当斩,赎为庶人。顷之,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此处隐以能征善战而却受屈于灞陵醉尉的李广比祁乐,其中流露出作者对英雄无路的愤懑之情。尽管如此,他们仍是“高歌披心胸”。直到最后告别时,诗人才说:“君到故山时,为吾谢老翁。”点出别离之意。但就是在这两句中,诗人也没有半点叮嘱祁乐本人的话,只是让祁乐转告作者对祁乐父亲的问候。诗人让祁乐转告对“老翁”的问候,既是对长辈的尊敬,也是对祁乐的尊重,显得情真意挚,表现出深切豪爽的友情。
这首诗,作者从祁乐的气度、遭遇、才能和性格,一路层层写来,结构上跌宕起伏,笔致摇曳多姿。中间暗中过渡,逐渐写到最后的送别,也是铺垫、烘托,富于曲折变化,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全诗一韵到底,读来音韵铿锵,与全诗的豪迈气势相一致,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